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清朝時期的妝面有什麽特點

清朝時期的妝面有什麽特點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壹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壹場聲勢浩大的剃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已不歸為"旗袍"的範疇。

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壹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壹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垂,袍身上多繡以各色花紋,領、袖、襟、裾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鹹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鎖,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