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著名的。第壹次美英戰爭1812年至1815年,獨立不久的美國就主動挑起了壹場與前宗主國大英帝國的戰爭,史稱1812年美英戰爭,這也是美國獨立後第壹次對外戰爭。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至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侖帝國,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英國占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壹度攻占美國首都華盛頓。但是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娜州戰場,和恰普蘭湖戰役 ,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並且海軍也遭受敗局。1815年雙方停戰,邊界恢復原狀。 戰爭起因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美之間的主權之爭並未停止。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禦松懈。美國欲向北擴張,並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將美國軍隊視為解放者。而英國對失去北美十三塊殖民地也心有不甘,想瞅準機會再奪回來。 1812年,美國卸任總統托瑪斯·傑弗遜說:“今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並,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美國必須控制整個北美洲大陸的信念後來被稱為美國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國也有戰略優勢。在聖勞倫斯河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壹側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 美國聲稱大英帝國在以下三個方面侵犯其主權: 壹、英國不遵守美國獨立戰爭後雙方1783年達成的巴黎條約:拒絕移交西部地區軍事要塞,並且武裝印地安人,威脅美國的西部邊陲 。二、英國皇家海軍攔截美國商船追捕逃兵,強征美國海員入伍--這些人雖然出生於英國,但已歸化為美國公民 。三、英法之間的拿破侖戰爭導致的貿易禁運,使上百艘美國商船被皇家海軍扣押,美國的中立國地位未被尊重。 1811年,美國眾議院的鷹派議員鼓動戰爭。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向國會發表演講後,國會投票宣戰。有趣的是,英國為了避免對美戰爭而解除貿易禁運的消息在開戰以後才姍姍來遲。 戰爭進程雖然戰前美英雙方之間已經有長期的外交紛爭,但是當戰事壹旦爆發時,美英均未充分備戰。英國在歐陸戰場被拿破侖戰爭拖住,不得不將大部分精銳海陸武裝力量部署在歐洲。英國在北美的最高軍事長官得到的指示是,克制進犯行動,以避免從歐洲和英國其他殖民地調兵增援。1812年,英國在加拿大的總兵力月1萬余人,但是正規軍只有5004人,其他的都是加拿大民兵。戰爭期間,英國對拿破侖的戰爭結束後才將大批戰艦調往美國海域。 美國雖然是戰爭的發動者,但是它也未做好戰爭準備。1812年,美國陸軍正規部隊只有不到12000人。開戰後,雖然美國國會批準擴軍至35000人,但是士兵多為誌願兵而且民眾不熱衷行伍,極度缺乏受過正規訓練的軍官,部隊戰鬥力嚴重不足。 戰爭開始後在四條戰線上展開:大西洋、大湖地區和加拿大邊境、美國海岸、美國南部州。 大西洋海戰 英國擁有當時世 ..(為了訪問速度,省略若幹字) 夠和平***處,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拿破侖戰爭結束後,皇家海軍就已經停止強征美國海員服役。 這場戰爭是第壹次、目前為止也是唯壹的壹次,使美國首都曾經被外國軍隊占領。 影響 戰爭對美國的影響這場逼和大英帝國的戰爭為美國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聲望,使美國民眾愛國熱情高漲,因此亦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這場戰爭導致了反戰的聯邦黨從美國政治舞臺徹底消失。 戰後在溫斯菲爾德·斯科特將軍的倡導下,美國軍事學院(西點軍校)開始大力為美國軍隊培養職業軍官。 此次戰爭對美國的制造業產生了巨大影響。戰時英國對美國港口的封鎖導致了紡織品短缺,卻因此催生了美國紡織工業。 西南地區的戰鬥令美國與當地印地安部落沖突加劇,美國隨後於1819年兼並了佛羅裏達。 戰爭對加拿大的影響這是壹場關系到加拿大生死存亡的戰爭,促使加拿大的英語和法語兩大殖民地居民聯合起來對抗***同的敵人。抵抗入侵之敵加強了殖民地的內在凝聚,和對大英帝國的忠誠。戰爭的最重要結果是使英屬北美殖民地於1867年聯合為加拿大聯邦。 在戰爭中,加拿大民兵表現傑出,而英軍指揮官卻很壹般。這個出乎意料的事實被加拿大軍事歷史學家傑克?格拉納斯坦稱為民兵之謎,對未來加拿大軍隊的建軍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重視民兵建設,而非依賴職業軍人。美軍得到的是恰恰相反的經驗,松散的民兵組織難以對付紀律嚴明的英國陸軍。戰爭後期美國陸軍取得的大部分勝利要歸功於學習了英國和歐洲軍隊有紀律的戰鬥隊形。 戰爭期間,英軍指揮官壹直擔心美國人封鎖聖勞倫斯河。這條河流經美加邊境,河面狹窄。壹旦航運受阻,部署在加拿大西部的英軍就無法獲得正常補給,而那裏又恰恰是陸戰的主要戰場,那麽英國人很可能在開戰後短短的幾個月內被迫將加拿大西部領土拱手相讓。戰後,英國人驚奇地發現,美國人沒動過這個念頭。但是,英國人不指望對手會再次犯下如此簡單低級的錯誤,於是著手開拓麗都運河。這個耗費巨大的工程將安大略湖畔的金斯敦與渥太華河連接起來,作為繞開聖勞倫斯河邊境的備用水道,並且使渥太華這個腹地小城變成加拿大的第四大城市、加拿大首都。麗都運河於1832年竣工,但沒有機會發揮預期的作用。 戰爭對英國的影響與加拿大不同的是,今天的英國已經無人紀念這場戰爭。主要是同期的拿破侖戰爭更加重要且富有戲劇性,另外在結束戰爭的條約裏,英國沒有得失。 皇家海軍註意到,美國海軍贏得了大多數壹對壹戰鬥,比分差距之大令他們感受到了羞辱。美國海軍俘虜了大量英國商船,使當時的海運保險居高不下。但是皇家海軍憑借總體優勢,成功地封鎖了美國的海上貿易通道。皇家海軍戰後對造艦和火炮技術進行了改進。 英國陸軍將這場戰爭視為小規模沖突,對自身的失敗沒有深入研討。這些失敗被惠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戰役戰勝拿破侖的空前成就所掩蓋。
第二次美英戰爭1783年獨立戰爭勝利後,美國開始了拓疆運動。1803年,美國用1500萬美元從法國手中購入了路易斯安那,使美國國土面積擴大了壹倍。英國政府對此甚為恐慌。為了防範領土面積不斷擴大的美國,英國開始襲擾美國的海上貿易。
美國雖然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並如願以償地擴大了本國的疆域,但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國的壓制,特別是英國通過加拿大向反抗美國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更讓美國人深感不滿,美英矛盾不斷加劇。
1807年6月,英國軍艦襲擊了美國帆船“切薩皮克”號,造成21名美國船員傷亡,兩國關系進入緊張狀態。到1810年,英國***劫持了近千艘美國艦船,試圖徹底封鎖美國的海上貿易。
與此同時,英國以加拿大為基地,支援印第安人與美國政府作戰,特別是西北部的印第安人在酋長特庫姆塞的領導下,壹直堅定地阻止美國向西擴張。這使美國政府深信,只有征服了加拿大,才能確保領土擴張能夠順利地向西挺進。
美國在1775—1783年的獨立戰爭獲勝後,英國不甘心其失敗,壹直在虎視眈眈,妄圖卷土重來,使美國重新淪為自己的殖民地。從1783年後,英國不斷從經濟、軍事和政治上對美國施加壓力。在拿破侖戰爭期間,英國還在公海上任意劫持美國商船,捕捉美國水手。美國有近6000艘商船和近萬名水手被英國扣押,損失慘重。而在另壹方面,美國統治集團也對富饒廣袤的加拿大垂涎三尺,想以武力吞並。於是,1812年6月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麥迪遜總統的對英宣戰提議。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美國將發起戰爭的理由美其名為:維護航海自由,但其真實的目的是占領加拿大,繼續擴大自己的版圖。
華盛頓之後的美國總統亞當斯曾說過:“美國命裏註定將擴張到北半球的整個西部。”很顯然,在美國人的眼中,加拿大應該是屬於美國的國土。1812年初,美國陸軍部就擬定了奪取加拿大的戰略計劃。之所以把對英宣戰的時間確定在1812年,是因為當時英國正在歐洲與法國的拿破侖打得不可開交,英國在北美洲的軍隊數量不足兩萬人,而在加拿大駐軍僅有4500人,各方面形勢都對美國有利。美國人認為,此時的加拿大絕對是壹塊“好啃的骨頭”。
美國在戰前就秘密制訂了兵分三路攻取加拿大的作戰方案:壹是從東路進攻加拿大的蒙特利爾;二是沿尼亞加拉進攻,進入安大略湖兩側並北進;三是從底特律向加拿大進攻。但開戰後,由於美國各州不願參戰,導致美軍兵員嚴重不足。美軍被迫改變三路進攻加拿大的計劃,變為集中兵力先攻占聖勞倫斯河支流及五大湖區。 支流及五大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