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萬聖節的資料

萬聖節的資料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十月三十壹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 關於萬聖節,人們或多或少都有了壹定的感性認知:知道萬聖節期間,許多公***場所乃至居家院落,都會布置上很多裝璜,諸如各式鬼怪呀、南瓜燈呀、還有黑貓以及巫婆的掃帚之類;孩子們會穿上每年不壹樣的萬聖節服裝,拎著南瓜燈的提簍去挨家挨戶地討糖,說是『trick or treak』。除此之外,妳還想多知道壹點嗎?我們在此簡單介紹壹下萬聖節的由來與習俗。 壹、萬聖節的由來: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壹月壹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蔔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遊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壹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壹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們現在的萬聖節裏,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二、Halloween壹詞的產生: 很多民族都在萬聖節前夜有慶典聚會,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終約定俗成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三、『Trick or treat』的傳說: 孩子們今天著裝挨家要糖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愛爾蘭。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於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後,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遊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於此同時,村民們也都註意在屋前院後的擺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餵足鬼魂而不至於讓它們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後來這習俗壹直延續下來,就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至於南瓜燈也至少有兩種說法。壹種說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以驅散鬼魂的;另壹種說是鬼魂點上的燭火,試圖騙取人們上當而跟著鬼魂走,所以人們就在南瓜表面刻上壹個嘲諷的臉面,用以調笑鬼魂:哼!傻瓜才會上妳的當。傳說因為首用南瓜的是壹位愛爾蘭人Jack,所以人們又將鬼臉南瓜燈叫做Jack-O-Lantern。 四、現在的萬聖節 萬聖節流傳到今天已經完全沒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壹個孩子們的節目,也是年輕人化裝舞會的節目。 社會對節日的活動也壹直做著正面的引導:要求大人教育孩子們不做恐嚇性的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壹起出門(壹般是大人架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大人應該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的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後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公***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布置都是自願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都是節日的裝點,已全然沒有駭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學生還端端在這時候會買壹對南瓜或者鬼骷髏的耳環來佩帶。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過分恐怖了,會遭到有關方面的制止,媒體也會令其暴光,讓公眾指責。 萬聖節的服裝,也是萬人萬相,不是單調的大鬼小鬼了。有許多渠道教授人們如何制作萬聖節服裝。比如說制作最簡單的鬼服就用壹張白床單頂在頭上,別忘了扣兩個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並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壹只絨毛小兔備用;還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褲,再從背後怎麽綁壹個手電筒在頭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的。當然服裝、道具業的商人們,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學校在萬聖節是不放假的。有時學校出面組織晚會,有時不甘寂寞的學生們也會自己主辦小型晚會;而朋友、家人間互寄賀卡祝萬聖節快樂則成為每年十月間流行的習俗。如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送萬聖卡更為方便經濟,有的網站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各種具有聲響動畫效果的萬聖卡。 總之,萬聖節已成為西方人壹個很普通的季節性節日。有很多人將此看作秋的結束以及冬的到來。萬聖節壹過,人們就開始期盼感恩節、聖誕節乃至新年了。

萬聖節的起源: 500年前,居住在愛爾蘭的塞爾特人以10月31日為每年的最後壹日,11月1日是新壹年的開始,也象征冬天的來臨。在這新舊年交接的夜晚,塞爾特人相信死亡之神Samhain會帶同看不見的靈魂重返人間,找尋替身後得以重生,因此他們燃點火炬,焚燒動物以作為給死亡之神的獻禮,而族中的祭師也會主持祭典。為了驅趕黑夜中的遊魂野鬼,塞爾特人會利用動物的頭或皮毛打扮成鬼怪的模樣,口中並發出可怕的聲音,這就是歐美萬聖節化妝舞會的由來。過了當晚,鬼魂返回陰間,壹切也就回復平靜。 後來,塞爾特人的祭典日與羅馬人用果仁及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融合了。盡管塞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之後被基督教所取代,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了下來。到了19世紀中期,萬聖節的節慶活動經愛爾蘭移民傳入美國,流傳至今。 我們會怎樣慶祝: 在美國,大部份的家庭會為了應節而特別布置家居,有的在前院放買塗了鬼臉的南瓜、和真人壹樣高的稻草人或寫滿幽默字句的墓碑,並且在窗戶上裝飾小小的南瓜燈或掛上骷髏骨頭;有些人也會在前門上方掛上假蜘蛛網或蝙蝠,還把伸出的綠色怪手放在信箱中.....各式各樣的布置把萬聖節的鬼魅氣氛帶到每壹個角落。 萬聖節的裝飾多以黑色和橙色為主。黑色的代表包括黑貓、蜘蛛和巫婆,而橙色的代表則包括南瓜做成的傑克燈籠 (Jack-O'-Lantern)等等,都是常見的萬聖節象征。商人每年更會把潮流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服飾推出市場,務求令更多人投入這傳統節日的熱潮裏。例如電影「哈利波特」的巫師造型,已是許多小孩子必選的扮演角色。 壹般超級市場或糕餅店,也在萬聖節前夕推出應節的餅乾和蛋糕,壹盒盒橙色的南瓜外形餅乾,是萬聖節派對中最常見的應節小吃之壹。 「不給糖便會搗蛋!」(Trick or Treat)是外國小孩在萬聖節夜最愛的玩意。他們愛戴上嚇人的面具,提著壹盞南瓜燈籠,挨家挨戶的要糖果。而大人們也會準備壹些糖果及零錢,等著壹群群的小孩來敲門。若果有人不用糖果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小孩就會賴著不走,或說些不祥的話語,所以沒有外出的人都會準備糖果,讓小朋友高高興興的離去。此外,小孩也愛在派對裏玩咬蘋果遊戲(bobbing for apples),參加者必須設法只用嘴巴咬起漂浮在水上的蘋果。 另外,近年來中國香港和中國大陸亦開始流行慶祝萬聖節。而中國香港兩大主題樂園—海洋公園(Ocean Park)及迪士尼樂園(Disneyland)更分別在萬聖節期間推出了「海洋公園十月全城哈羅餵」及「迪士尼怪誕節」等大型慶祝活動,令本港的萬聖節氣氛更加濃厚! 我們的打扮: 在萬聖節的晚上,不論大人或小孩均帶著開玩笑的心情,穿上奇裝異服及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參加派對或到街上巡遊狂歡,有些人扮成幽靈鬼怪,有些則扮作女巫、僵屍、吸血鬼、木乃伊、科學怪人、狼人、海盜、外星人或南瓜精靈。 萬聖節的裝飾多以黑色和橙色為主。黑色的代表包括黑貓、蜘蛛和巫婆,而橙色的代表則包括南瓜做成的傑克燈籠 (Jack-O'-Lantern)等等,都是常見的萬聖節象征。商人每年更會把潮流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服飾推出市場,務求令更多人投入這傳統節日的熱潮裏。例如電影「哈利波特」的巫師造型,已是許多小孩子必選的扮演角色。

萬聖夜又稱萬聖節 圖片參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a/a2/Jack-o%27-Lantern_2003-10-31/250px-Jack-o%27-Lantern_2003-10-31 圖片參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傑克南瓜燈 萬聖節(Halloween)是西方傳統節日,在每年的10月31日。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節日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萬聖節英文稱之 Halloween,為 All Hallow Eve 的縮寫,類似於平安夜被稱為 Christmas Eve,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 來源於中古英語 halwen,與 holy 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 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壹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另由於中文世界的文化隔閡,時常將萬聖夜誤稱為萬聖節。 類似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及萬聖節也來自於基督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節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壹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壹天是壹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壹,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壹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遊走,這壹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人們會把食物放在門口吸引有主的鬼魂靈魂,而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 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壹天之後的11月第壹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所以說是先有鬼節,後有萬聖節。也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等。其中美國的萬聖節前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夜。 萬聖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系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 Anoka 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象征物 圖片參考:upload.wikimedia/ *** /zh/thumb/c/cb/Jackolantern.JPG/180px-Jackolantern.JPG 圖片參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傑克南瓜燈刻上趣怪樣貌 萬聖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夜扯上關系的事物有鬼魂、食屍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精靈、僵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僵屍和科學怪人。 黑色和橙色是萬聖夜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夜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征。 傑克燈是萬聖夜最廣為人知的象征物。在英國和愛爾蘭,當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蕪菁中燃點蠟燭造成傑克燈,但移民到美國的人很快便采用南瓜代替,因為南瓜比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嚇人的面容,並放在大門口的階級上,傳統上此做法是想嚇走惡魔或妖怪。 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 的主要活動是「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鐘,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派出壹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制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壹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是藍色,地是綠色,齊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得糖果。 傳統的萬聖夜服飾包括僵屍、鬼魂、巫婆、惡魔等。典型的服飾時蓋著壹塊剪了兩個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萬聖節前夜鬼魂會來到人間,故會打扮成與鬼魂壹樣,讓鬼魂把自己當成同類。近年,萬聖節前夜的裝扮已不限於恐怖,而可以作任何打扮,如扮成電視劇或電影明星,以及公眾人物,例如政治家。2004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喬治布希和克裏成為美國流行的萬聖節前夜打扮。而2001年九壹壹襲擊事件後,消防員、警察等成為小孩的扮演對象。據估計,2004年有大約215萬個美國小孩裝扮成蜘蛛俠,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打扮。[1] 」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很普遍。計劃於1950年推出,籌款小錢箱通過學校分發予小孩,讓小孩討糖果時順通收集捐款。據估計,推出以來已籌得超過1.19億美元。 研究機構 BIGresearch 曾為美國全國零售聯盟進行調查,發現53.3%的顧客會為2005年萬聖節前夜購物,平圴消費額38.11美元,較去年高10美元,以此推算,美國消費者為2005年萬聖節支出的金額高達33億美元。 其他活動 此外,還有「咬蘋果遊戲」(bobbing for apples),參加者設法只用嘴巴咬起漂浮在水上的蘋果。 在愛爾蘭,有壹種傳統占蔔遊戲,參加者蒙著眼,從放著幾個小碟的桌上選出其中壹只,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來年會有與參加者有關的人過身,如盛有水代表會遠行,盛有錢幣代表會發財,盛有豆代表會窮困,等等。在19世紀的愛爾蘭,少女會在灑有面粉的碟上放蛞蝓,而蛞蝓爬行的痕跡會是少女將來丈夫的模樣。 在北美,傳說如果未婚女子在萬聖夜坐在黑暗的房間中,便可以在鏡中看見未來丈夫的樣貌。不過,如果她們將於結婚前死去,鏡中便會出現壹個頭骨。這個習俗自19世紀後期已經非常流行,也有相關的賀卡售賣。 說鬼故事及看恐怖片是萬聖節派對中常見的活動。以萬聖節為主題的電視特輯通常在萬聖節假期當天或之前播放,對象多數是兒童。 食物 由於萬聖夜臨近蘋果的豐收期,太妃糖蘋果(toffee apples)成為應節食品。制法是把蘋果插上竹簽,然後手持竹簽把蘋果放在糖漿中轉動,有時會再粘上果仁。從前,各家各戶會準備太妃糖蘋果送給小孩,但當傳聞有人把大頭針和刀片放入蘋果中,送太妃糖蘋果的習慣逐漸消失。雖然大部分個案只是惡作劇,而真實個案中小孩也只是受輕傷,但是不少家長仍然以為在蘋果中放刀片是十分普遍的。 其他特色食品還有: 粟米糖 en:candy corn 熱蘋果酒 烘南瓜子 宗教觀點 大部分的基督教徒認為萬聖節沒有重要的宗教意義,只把這節日當作是普通的節慶看待。但有壹些教會視萬聖節為魔鬼撒旦的節日,而強烈反對教徒參與任何萬聖節活動。

參考: ***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節日萬聖節前夜(Halloween),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節日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萬聖節前夜英文寫作 Halloween,是 All Hallow Even 的縮寫,類似於平安夜被稱為 Christmas Eve,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 來源於中古英語 halwen,與 holy 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 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壹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 類似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及萬聖節前夜也來自於基督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節前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壹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壹天是壹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壹,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壹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遊走,這壹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人們會把食物放在門口吸引有主的鬼魂靈魂,而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載上面具。 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壹天之後的11月第壹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所以說是先有鬼節,後有萬聖節。也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等。其中美國的萬聖節前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節前夜。 萬聖節前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系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 Anoka 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象征物 傑克南瓜燈刻上趣怪樣貌 萬聖節前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魔怪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節前夜拉上關系的事物有鬼魂、食屍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小妖精、僵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僵屍和科學怪人。 黑色和橙色是萬聖節前夜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節前夜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征。 傑克燈是萬聖節前夜最廣為人知的象征物。在英國和愛爾蘭,當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蕪菁中燃點蠟燭造成傑克燈,但移民到美國的人很快便采用南瓜代替,因為南瓜比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嚇人的面容,並放在大門口的階級上,傳統上此做法是想嚇走惡魔或妖怪。 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ing) 萬聖節前夜的主要活動是「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ing)。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鐘,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派出壹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制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壹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是藍色,地是綠色,齊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得糖果。 傳統的萬聖節前夜服飾包括僵屍、鬼魂、巫婆、惡魔等。典型的服飾時蓋著壹塊剪了兩個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萬聖節前夜鬼魂會來到人間,故會打扮成與鬼魂壹樣,讓鬼魂把自己當成同類。近年,萬聖節前夜的裝扮已不限於恐怖,而可以作任何打扮,如扮成電視劇或電影明星,以及公眾人物,例如政治家。2004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喬治布希和克裏成為美國流行的萬聖節前夜打扮。而2001年九壹壹襲擊事件後,消防員、警察等成為小孩的扮演對象。據估計,2004年有大約215萬個美國小孩裝扮成蜘蛛俠,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打扮。[1]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Trick-or-Treat 計劃」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很普遍。計劃於1950年推出,籌款小錢箱通過學校分發予小孩,讓小孩討糖果時順通收集捐款。據估計,推出以來已籌得超過1.19億美元。 研究機構 BIGresearch 曾為美國全國零售聯盟進行調查,發現53.3%的顧客會為2005年萬聖節前夜購物,平圴消費額38.11美元,較去年高10美元,以此推算,美國消費者為2005年萬聖節支出的金額高達33億美元。 其他活動 此外,還有「咬蘋果遊戲」(bobbing for apples),參加者設法只用嘴巴咬起漂浮在水上的蘋果。 在愛爾蘭,有壹種傳統占蔔遊戲,參加者蒙著眼,從放著幾個小碟的桌上選出其中壹只,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來年會有與參加者有關的人過身,如盛有水代表會遠行,盛有錢幣代表會發財,盛有豆代表會窮困,等等。在19世紀的愛爾蘭,少女會在灑有面粉的碟上放蛞蝓,而蛞蝓爬行的痕跡會是少女將來丈夫的模樣。 在北美,傳說如果未婚女子在萬聖節前夜坐在黑暗的房間中,便可以在鏡中看見未來丈夫的樣貌。不過,如果她們將於結婚前死去,鏡中便會出現壹個頭骨。這個習俗自19世紀後期已經非常流行,也有相關的賀卡售賣。 說鬼故事及看恐怖片是萬聖節派對中常見的活動。以萬聖節為主題的電視特輯通常在萬聖節假期當天或之前播放,對象多數是兒童。 食物 由於萬聖節前夜臨近蘋果的豐收期,太妃糖蘋果(toffee apples)成為應節食品。制法是把蘋果插上竹簽,然後手持竹簽把蘋果放在糖漿中轉動,有時會再粘上果仁。從前,各家各戶會準備太妃糖蘋果送給小孩,但當傳聞有人把大頭針和刀片放入蘋果中,送太妃糖蘋果的習慣逐漸消失。雖然大部分個案只是惡作劇,而真實個案中小孩也只是受輕傷,但是不少家長仍然以為在蘋果中放刀片是十分普遍的。 其他特色食品還有: 粟米糖 en:candy corn 熱蘋果酒 烘南瓜子 文化歷史 凱爾特人的Samhain 在古凱爾特人的信仰裏,新的壹年於11月1日開始,或稱Samhain。正如比較短的白天象征新壹年的開始,日落亦象征新壹天的開始;所以每年收割的節慶於10月31日晚上開始。不列顛群島的德魯伊教徒會燃點農作物作為祭品,而當他們圍著火堆跳舞時,太陽季節便會完結而Samhain季節則隨即開始。

參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092501903&others=1

圖片參考:fushantang/1001/att/att1018 萬聖節 10月31日,是西方的萬聖節,俗稱鬼節。 萬聖節起源於美國,傳說每年的十月三十壹日,鬼門開放,地獄中的妖魔鬼怪,就跑到人住的地方騷擾。但是如果在自己的家們前,裝上魔鬼形狀的飾物,魔鬼就會視為是自己的同類,就不會騷擾這家人了。 而這些傳說,也使壹些頑皮搗蛋的兒童,在那天晚上化裝成妖魔,去拍朋友的門嚇人,但這舉動人人皆知,從此成為風氣,使本來恐怖的鬼節變成歡樂的萬聖節。 1963年,在港美式經營的希爾頓酒店,首先引入了萬聖節,唯未受歡迎。 後來由於多間酒店年年舉辦,使慶祝萬聖節近年 圖片參考:fushantang/1001/att/0018a 來漸漸受落,參加的人無十分投入,不只戴面具,且全身化裝,盡量弄成恐怖的模樣,極盡嚇人之能事。而在中環蘭桂坊壹帶,當晚更是人頭湧湧,極之熱鬧。 萬聖節的來源,據說是有壹個叫傑克的愛爾蘭人,因為對錢特別吝嗇,死後不讓他進入天堂,而是被打入地獄。但是在那裏他老是捉弄魔鬼撒旦,所以被踢出地獄,罰他提著燈籠永遠在人世裏行走。 在十月三十壹日晚上,愛爾蘭的孩子們用土豆和羅蔔制作「傑克的燈籠」,他們把中間挖掉、表面上打洞並在裏邊點上蠟燭,這種燈籠的命名為是「拿燈籠的傑克」或者「傑克的燈籠」。為村裏慶祝督伊德神的萬聖節,孩子們提著這種燈籠挨家挨戶乞討食物。 孩子們會制作萬聖節的裝飾品:各種各樣桔黃色的南瓜燈。而商人們也制造售賣各式各樣的應節道具、燈飾、面具。 妳可以用黑色的紙做壹個可怕的造形——壹個騎在掃帚把上戴著尖尖帽子的女巫飛過天空,或者是黑蝙蝠飛過月亮。這些都代表惡運。當然黑貓代表運氣更差。有時候會出現黑貓騎在女巫掃帚後面飛向天空的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