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曾受唐玄宗禮遇:為其調羹侍其用餐
李白
可惜當時的考核成績表沒有保存下來,始終是個謎。
不過,幸虧李白老師還有壹些上班的心得和感言保留下來,這份記錄名曰《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或許可以從中找到壹些線索。
寫作緣起:向京城同行交待上班感受李白同學的工作來之不易,遭過不少白眼。年輕的時候去拜見渝州刺史李邕,這位老前輩不怎麽理睬他,弄得小白哥很是不平,說:老李不要瞧不起小李,小李我終究是壹只扶搖直上九萬裏的大鵬,就算沒了風做驅動力,也能搖動大海的水,然後還說了壹句為後人樂道的名言:“大夫不可輕年少。”
34歲那年,李白同學來到東都洛陽,正好唐玄宗在洛陽視察,李白趕緊地呈上了壹篇大作《明堂賦》,結果是沒反應。
機遇這東西很難說,它不理妳的時候,妳怎麽折騰也沒有用,唯壹的辦法就是等;它壹旦青睞妳的時候,就會讓妳措手不及,受寵若驚,幸福總是讓人處於壹種沒做好準備的狀態。
曾受唐玄宗禮遇742年,長安來旨,召李白進京見駕,老板唐玄宗居然從步輦上面下來,親移龍步,就好像當年漢高祖劉邦迎接商山四皓壹般,拉著新員工李白的手噓寒問暖:“歡迎李老師來我們大唐翰林院工作,怎麽樣,壹路上辛苦了吧?吃過飯沒有?來,先吃點東西。”
唐玄宗馬上叫人搬來七寶床,請李白坐了上去,然後自己親自端起碗,親手用勺子調好飯菜和湯,侍奉李白老師用餐――“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禦手調羹以飯之。”
李白受到唐玄宗禮遇,其幸福毋庸多言。壹時間,在天下引起巨大反響,而且可能負面的多於正面的。
當時的李白在翰林學士院,這是給皇帝寫詔書等重要文件的機構,本來這個差使是由中書省來做的,後來皇帝覺得麻煩,便將該部門的壹部分職能轉給了翰林院,翰林學士的官品在當時並不高,而皇帝這麽給壹個待詔翰林這麽大的面子,京城同僚們當然有點看不下去。
有壹個兄弟單位――集賢殿書院,主要是給皇帝侍讀的,也承擔起草內閣文書的職務,其成員也稱為學士,他們可能在平常泡吧的時候見到李白,就酸溜溜地問:“李老師,老板這麽器重妳,妳幹的都是些什麽重要工作啊,說來聽聽,讓我們也沾點光。”
出於這個緣由,李白老師就寫了點感言,名曰《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作為對同行們的交待。
口風很緊:不向兄弟單位透露工作內容這份感言是壹首詩,名曰《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壹開頭就交待:“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馬門。”壹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模樣,大清早去紫禁城候命,傍晚還在統稱為金馬門的翰林院忙碌。其中透露出壹個信息,很容易和皇帝接近。
只談讀書不談工作李白老師上班的具體地點在大明宮右銀臺門內,壹大早去辦公室,首先能看到辦公大樓的頂上寫著“翰林之門”,大門東向。好,刷卡進門西走,就會看到辦公室――學士院。學士院由南北兩間辦公大廳組成,每間大廳都獨立開門,兩廳有走廊串通。北邊辦公大廳往東邊走的第壹間辦公室是承旨閣,其他都是學士們辦公的地方,辦公大廳前面的地面上,鋪的是花磚。
這還只是小格局,局部布局,如果將這棟辦公大樓跟政治中心――大明宮聯系起來,妳就知道李白老師上班的地方有多重要了――它處於大明宮的夾墻之內,有走廊直通大明宮內的麟德殿,而且不用繞道。
想象壹下吧,唐玄宗壹有什麽事情急召李白老師,用不了拐幾個彎,李白老師就走到了麟德殿,而唐玄宗已經在那裏等著他,和顏悅色地說:“李愛卿…………”
要不要向兄弟機構寫這些呢?李白老師口風還是蠻緊的,只是說:我們辦公室的藏書不錯,小白我每日裏在這裏看天下秘籍,都是古代秘籍,看上壹兩句,就會心地掩上書卷,開心地笑壹笑――“片言茍合心,掩卷忽而笑。”妳問工作情況,我卻說讀書情況,李白老師有點滑頭。
集賢殿的同行們不免又問:“李老師,您是皇上的大紅人,辦公室同事們會不會有點羨慕妒忌恨啊?”對於這個,李白倒是不避嫌,直接說:這幫小人,就是些嗡嗡叫的蒼蠅,像我這種陽春白雪層次的高素質人士,才懶得去計較――“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
同行們不耐煩了,繼續問:“李老師,別老是兜圈子,來點幹貨吧。”李大學士卻說起天氣來:“我說翰林學士院,天氣不錯,雖說是機關大院,可是有時候雲天清朗,那清風徐徐地吹來,還真有點過去在山林當隱士的味道,小白我靠著欄桿,吹吹口哨,賽過活神仙啦”――“雲天屬清朗,林壑憶遊眺。或時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表示要功成身退集賢殿的同行們已經極其失望了,妳問工作情況,他李白卻說自己在機關大院裏吹口哨,這能讓人相信嗎?看來問下去也沒什麽指望了,於是問將來的:“李老師,您目前在翰林院工作,以後有什麽發展預期嗎?”
李白接下來說的,既是實話,也是虛話:“我對自己的預期,不是升職,也不是加薪,而是學習東漢的嚴子陵前輩,雖然和光武帝劉秀是好朋友,但是絕不指望憑借這個關系青雲直上,還是老老實實回江邊釣魚去。”
話繞了壹大圈,就壹個意思:功成身退。其實也等於沒有說,對於人生的規劃,如果只說總體的,不說局部的,只說思想上的,不說具體步驟,就等於沒說。
總結這篇感言,口風很緊,不曾透露實質內容。別看李白老師狂放,該謹慎的時候還是謹慎,尤其是以壹種狂放為外表的謹慎,那才是真正的謹慎。
謎團:李白曾發軍事預警?李白學士在翰林院工作了三年,然後唐玄宗給李老師的工作做了個不太高的評語:“非廊廟之才”,放歸江湖山林去了。李白到底具體做了哪些工作呢?
有記錄的是,他在翰林院起草了壹些國家的重要文件,諸如《出師詔》、《和番書》等,據說連草稿都不用打,別人還沒法修改。除了這些,還有什麽?李白在京城工作期間,沒有透露;行走江湖時,沒有透露;就在他生病住在族叔李陽冰家裏的時候,李大學士終於開始透露壹二,原來李白當年經常在金鑾殿出入,唐玄宗對他“問以國政,潛草詔誥,人無知者”。李白曾是唐玄宗的國策顧問,詔書秘密起草人,對於以上信息,沒有任何人知道。
李白老師離職,表面上是性格不適合從事行政工作,然而,他行走江湖期間,卻有壹個不太為人註意的舉動:52歲的他,曾來到安祿山的地盤――幽州,壹向被視為文學青年的李白卻嗅到了壹股軍事上的火藥味,他說:“十月到幽州,戈鋌若羅星。”他敏感地覺得幽州地區的軍備過於強大,各類武器羅列起來像天上的星辰壹樣密集。
李白向唐玄宗發出了預警,然而,又覺得唐玄宗不會采納他的預警,於是嘆息:“我縱言之將何補?”我說了又有什麽用呢?
從這種種跡象推測,當時李白在翰林院工作的時候,是不是向唐玄宗談及過這些方面的內容,卻沒有被采納,然後被迫離職?可惜李白只是臨終前向族叔透露了壹星半點,剩下的成了永遠解不開的謎。(作者劉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