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怎樣臨習曹全碑書法

怎樣臨習曹全碑書法

壹、《曹全碑》簡介

《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寬123厘米,隸書,字***20行,滿行45字,有碑陰5列,篆額佚失無存。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萬歷初出土於陜西郃陽(今陜西合陽)莘裏村,1956年移立陜西博物館碑林。

該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以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於世,因此歷來為書家所重。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稱:“字法遒秀逸致,翩翩與《禮器碑》前後輝映,漢石中之至寶也。”清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稱:“惟碑陰五十余行,拓本既少,筆意俱存。雖當時記名、記數之書,不及碑文之整飭,而蕭散自適,別具風格,非後人所能仿佛於萬壹。此蓋漢人真面目,壁坼、屋漏,盡在是矣。”清萬經《分隸偶存?漢魏碑考》稱:“書法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

《曹全碑》在隸書的諸多風格品類中,是典雅秀美壹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飭勝。對於學習隸書的朋友來講,選該碑作為範本應該是正確的。

二、臨習《曹全碑》應註意的問題

1.此碑的藝術風格以秀為主,同時又極具骨力,在臨習時,就應表現其挺拔的壹面。點畫宜寫得豐潤,避免枯瘠。行筆多提按頓挫,筆勢圓熟瀟灑,用筆不宜過於澀滯,用墨不宜太幹。結構方面應註意其重心變化規律,疏朗和緊密相映成趣,結構變化力求豐富。在筆的選擇上,宜采用羊毫筆,這樣可較好地表現出其線條剛柔相濟、圓潤豐腴的特點。

2.臨習時不宜壹味求快,每壹筆畫都應快慢有致。比如,起收筆要慢壹些,中段要快壹些,然後再追疾、澀的結合。

3.臨習初期以忠實於原作的特點為主,要對原帖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和認真的體會,重點放在用筆中的“藏鋒虛勢入紙”和“藏鋒實勢入紙”的比較訓練上。訓練時要求筆法精到,壹絲不茍,認真揣摩結構,註意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結構訓練要正確地把握其特征,不可馬虎了事。

4.在臨摹時必須有鉆探精神和攻堅毅力,先約後博,再由博返約,才可獲得成功。千萬不可朝秦暮楚,見異思遷。根基未固,卻忙於創造,此乃學書之大忌。

《曹全碑》的結構特點主要表現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橫勢,間有長、方結體,橫向開張流暢,縱向含蓄穩健,從而使結構顯得雍容大度、飄逸多姿。《曹全碑》結體之舒展、用筆之放縱、意態之醇美,體現了書家於動蕩中求穩定,於自由中見奔放的藝術匠心和創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氣。該碑飄逸風格的獨特個性與具體內涵,遠非其他漢隸所能比擬。

在具體分析《曹全碑》的結構特色之前,我們先談談臨習該碑結構應註意的問題。

寫好《曹全碑》的結構應做到“縱橫占位力求準,呼應筆勢應分明”。“縱橫占位”是指每壹筆畫所處位置以及縱向和橫向各占多少位置。筆畫所處位置不同,則縱橫各占的位置也不同。吃準縱橫占位和寫好結構有直接的關系。然後再理清各個筆畫或部位之間的呼應關系,同時還必須看清筆勢,並能在筆下表現出來。依照此法來臨《曹全碑》可以很快掌握多種用筆之方法,臨習效果十分顯著。但此前首先要認真讀帖,即觀察字帖壹定要細致,從每壹筆到整個字的面貌都要熟記於心。只有眼睛看得真切,觀察細致入微,註意字帖中的點畫結構安排,行筆提按、轉折或方圓壹壹默記心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字體的風格,提高欣賞能力。這是臨帖的第壹步。

其次,觀察字要準。正如王羲之所說:“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而下筆前要動腦子,用心思揣摩所寫字的長短、斜正、粗細、轉折、提按及其間架結構的安排,並牢記於心,下筆才能準確無誤。

第三,運筆要穩。即書寫過程中行筆要穩當,力送筆端,下筆要做到胸有成竹。這就要求臨習者要下真功夫,有真本事。只有反復地練習,才能做到遊刃有余,運用自如。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曹全碑》的結構特點。

1.扁平舒展。結構呈扁方形是漢隸的***性,這是由漢隸結字多取橫勢而決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結構之扁到了幾乎不能再扁的地步,這是在其他漢碑中所罕見的。如圖壹“***”字,兩橫上束下展,左右逸蕩,上兩豎與下兩點緊束對應,更顯中宮緊結,與中部壹大波畫造成對比。圖二“直”、“登”二字的橫畫如體操運動員拉開壹字腿,上身勻稱而收緊。圖三“命”字左撇右捺如壹把大傘,將中間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豎彎鉤則極力右伸,使整個字勢飄逸舒展。

2.大小相間。這也是《曹全碑》的結構特點。大者如圖四“學”字,小者如“岡”字,兩者之間的大小比例相差壹倍左右。由於此碑的字距寬、行間疏,因此結字的大與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顯得參差錯落,富有變化而蕭散自適,故大者不見其大,小者也不顯其小,達到了相輔相成的辯證統壹。由此也可見作者很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通過字的大小扁長的結構來豐富此碑的章法。

3.布白勻稱。這主要表現在壹個字中點畫之間互相協調,相同點畫間的距離大致均等,字的筆畫組合也疏密勻稱。如圖五“朝”字左半橫畫多的密排,右半橫畫少的疏排,筆畫之間的凈空很均勻,左右相合又顯得疏密勻稱。點畫回環反復者,如“幽”字內的兩個“幺”,大小壹樣卻不顯板滯。類似這樣的結構安排,賦予了《曹全碑》工整穩定、清秀文雅的氣質。

4.收放自如。結構的收放是漢隸各碑***同的主要特點,這壹點在《曹全碑》中尤顯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過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來體現的。如圖六“刊”字左放松,右收緊,“揖”字則相反,是左收右放,“荊”字上放下收,“忍”字上收下放。這樣收放之間,高低錯落,寬窄變化,迎讓避就,兩部分疏密、遠近得以適當調和,使字生動靈活,可以說收放在《曹全碑》中已發揮到了極致,成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征,也是此碑成熟的標誌。這壹類字大多筆勢流暢,靜中有動,燕尾翩翩,體態舒徐,疏密縱斂的對比格外強烈。《曹全碑》飄逸秀麗的風格主要體現在這裏。

5.筆斷意連。如圖七“國”字上部左右轉角處的筆畫都斷開來寫,使充實又不迫塞,中“或”上引虛下,更顯空靈。又如“祿”字的左旁,其上部的第二平橫和下部的豎與撇本該是相連的,現在卻脫開了,同右邊相合成字,左斷右連,反而相映成趣。

6.上緊下松。《曹全碑》字勢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飄然欲飛。它除了較壹般漢碑扁平外,又與其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關系密切。如圖八“夷”字,上面短畫收腰,下部筆畫頎長,或直立或分展。再如“李”字全字都上斂,緊密糾結在中宮偏上,由壹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強烈對比中更顯節奏明快。這種上緊下松的結構是形成妍媚秀麗藝術風格的要素之壹,它與質樸自然的古拙之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斥。

圖壹 圖二

圖三 《曹全碑》拓片(局部)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豎畫在字中起著穩定重心、支撐骨架的作用。因此豎畫要寫得挺拔,以使其在字中起到承重、支柱的作用。《曹全碑》中的豎畫主要有以下幾種寫法:

(1)尖尾豎。《曹全碑》中的豎畫多用圓筆尖收,逆鋒起筆,逆勢鋪毫下行,使筆毫與紙摩擦,用力要均勻,收筆時筆鋒漸提微尖,於空中虛勢收鋒,線形呈錐狀。這種豎畫不同於楷書中的懸針豎,它是在書寫熟練後,空中回鋒、虛勢收筆的結果,要比懸針豎飽滿,有含蓄蘊藉之意。如圖壹“秉”、圖二“紳”等字。這種豎的具體寫法是:藏鋒逆入右下駐,回中後直下,在出鋒前再稍向下按,然後輕起,使豎畫的兩頭稍粗,中間略細,線條圓渾飽滿。如圖三“殷”、圖四?葉”、圖五“年”等字豎畫,它們的具體寫法是逆勢藏鋒入紙後下行,至盡處輕起,筆畫形態由

粗漸細,線質豐潤舒展。(2)圓尾豎。這種豎法與尖尾豎不同的是其收筆的地方。它收筆時筆鋒實回,筆畫末端渾圓,有點類似於垂露豎,但又不是像楷書的垂露豎的寫法,它比尖尾豎更渾厚有力。如圖六“平”、圖七“枝”字中的豎畫。

(3)短豎,如圖八“除”、圖九“陸”等字中的豎。它藏頭、護尼、盈中,點畫粗細壹致,頭尾顯圓,線條更為溫潤含蓄。具體寫法是:藏鋒逆入後右駐,回中直下,註意勻速行筆,最後至收筆處收筆上回。

(4)並列豎。當壹字之中有多豎出現時,則應註意其有相向和相背的差別,以及長短參差和粗細、直斜與收筆的變化。如圖十“國”字的兩豎呈相向的姿態,圖十壹“商”字的兩豎呈相背的姿勢,圖十二“前”字的兩豎壹長壹短、壹正壹欹,於平整之中顯現靈秀、生動之態,讓人回味無窮。

圖壹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圖十 圖十壹 圖十二

《曹全碑》的筆法變化豐富多樣,近代姚華先生以為“其用筆多圓勁如篆勢,所以雖瘦而腴,且如錐畫石,此中鋒之最顯著也。轉折兼用,而折兼有先提而後按者,有迤而下行者,有略斷而續行者相參。皆因勢而寬嚴為之,至純用轉筆者,殆極罕見,故能遒麗獨出也。又,結體有與尋常相反而見美者,如‘月’字左撇勢促,而又直豎行而下,行若懸針,偏旁亦往用之,舒斂皆與常相忤,而勢能相救,由此可悟其變”。這就要求臨習者仔細體會筆法的變化,即或起筆形態,或收筆形態,或長短、粗細,或走向中的壹種在變,也可能幾種都在變。筆畫組合而能變化,表現在筆畫上,顯得多姿多態;而在書寫的人,則說明已掌握了多種不同的用筆方法,才能寫出千姿百態的筆畫。能有意識地寫出千姿百態的筆畫是我們臨習的目的之壹。否則,如果筆畫寫不準,則無法進入結構臨習,就無法把筆勢在筆下表現出來。

1.點的寫法。點是筆畫的基礎,其他筆畫都是點的延伸。在隸書中,點又是其他筆畫的短縮。《曹全碑》的點多變化,筆筆勁健而不含糊。其用筆是逆入平出,略露鋒,然後提筆收出。人們認為此碑中的點是字之眉目,全藉它們以顯顧盼精神,故其點雖屬平畫,但均有向背,隨字異形。此碑中的點畫主要有以下幾種:(1)豎點。豎向的點,宛如豎畫的頭部,實際上它就是豎畫的短縮。寫法是藏鋒逆入後向右下稍駐,再提回中直下。如圖壹“乾’字的豎點。

(2)垂點。該點是上尖下圓,勢態由上而下,收筆處形似垂露,故稱垂點。寫法是向上輕微逆入,然後下駐,筆腹著紙後向右上邊行邊提,挑起輕收。如圖二“寺”字的點。

(3)撇點。其形態與平撇類似,故稱撇點。實際上它也是平撇的短縮。其寫法是逆鋒起筆,向右下稍駐,向左下行,兼行兼提筆出鋒,註意出鋒不宜太直率,宜含蓄。如圖三“從”字左上的撇點。

(4)捺點。其形似捺畫的短縮,故稱為捺點。寫法是藏鋒逆入後向右下行,至將盡處輕駐再右上輕提,邊提邊收。如圖四“分”字的捺點。

(5)挑點。該點畫是向右上挑起,故稱挑點。其寫法是藏鋒逆入後向右下壹駐即起,回中後向右上兼行兼提,輕挑後緩緩收起。如圖五“北字左邊的下點。

(6)橫點。該點畫形似短橫。其寫法是輕輕壹駐入紙,即向右平行,至收束處又輕駐。書寫該點時宜求精巧。如圖六“商”字的上點。

(7)曲頭點。該點畫形似橫折的短縮,寫法是先藏鋒起筆寫短橫,至折處稍駐,接著向下行筆。如圖七“郎”字左部的上點。

圖壹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挑畫是從左下向右上挑起的筆畫,用力由重而輕,力貫始終。在隸書中挑畫較短,起筆向左下逆入,略頓,隨即轉鋒向右上行.緩行緩提,行筆不宜快,收筆斂鋒提起,要有險勁之勢。如圖壹“政”字的挑畫。應註意的是,挑畫形態單壹,其變化主要在粗細、弧直、平斜之中,但要有短箭上弩、千鈞待發之姿。

折畫是兩種筆畫交接的拐角,是兩種筆畫的組合。它的寫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橫折。如圖二“石”字的橫折筆畫,是橫與豎的拼接,分兩筆完成。先藏鋒逆入寫橫畫,再向右緩行,至轉折處筆畫另起,藏鋒逆入,向下寫豎,最後緩緩提鋒收筆。寫這類折畫時手腕翻轉要活,銜接宜自然,寫豎畫時擡筆不能過高,以免出現“聳肩”的敗筆。再有壹種橫折是在折處不重新起筆,而是提筆順勢向上再向下行筆。這種折畫的橫畫上弧,豎畫或外弧或內弧,自然而有生態。如圖三“竟”字的橫折。

(2)橢圓折。這種折必須註意在由橫畫折向豎畫時,采用轉法,轉折處圓勻不留折痕,壹筆而成。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其實在轉彎處仍有微小的提按調鋒動作,如圖四“朐”字的第二筆折畫。對此,臨習時千萬要仔細分析、觀察。

(3)豎折。如圖五“世”字的豎折,是由豎畫和橫畫組成的折畫。具體寫法是,先藏鋒起筆寫豎畫,至轉折處略提鋒換向,筆鋒稍駐再問右行,在轉折處要寫得方峻利落。這種折畫在此碑中的穿插運用,使《曹全碑》在秀麗之中增添了幾分遒勁。

(4)橫折撇。這是橫畫與撇畫組合而成的,如圖六“反”字的橫折撇。具體寫法是,先藏鋒逆入寫橫畫,至換向處稍駐,然後向左下寫撇。但在寫圖七“服”字的這壹筆畫時應註意是先駐落筆後向左挑行,離紙重入換向,順勢橫入再換向左下送去。寫此折回時務求點畫輕盈靈動。

(5)橫折折撇,如圖八“乃”字的橫折折撇。先藏鋒逆入起筆後即作上弧緩行,至換向處右下駐,順勢左下行,再換向,硬轉後作有弧,再圓轉向左下緩緩寫出,註意要寫得厚重圓潤,不能輕滑。在作此畫時須留意方圓變化,行筆緩緩送去。

(6)撇捺折。它是由撇畫與反捺組成的折畫,如圖九“女”字撇捺折。具體寫法是,先起筆寫斜撇,但不出鋒收筆,在撇尾調轉方向,向右下寫反捺。

圖壹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曹全碑》中的鉤畫,各有其獨特的形態。有的鉤畫類似撇畫,有的鉤畫近似捺畫,有的鉤畫宛如點,有的則省略其鉤頭,真是千姿百態,變化多端。具體的鉤畫主要有以下幾種:

(1)豎鉤,如圖壹“扶”字左部的豎鉤。具體寫法是,藏鋒逆入直下,過半後漸向左送,至將盡處上引,回鋒收束。

(2)撇鉤。隸書的鉤總的來看,其鉤形向左,類似於隸書中撇的寫法,如圖二“寧”字的撇鉤。其寫法是,起筆藏鋒寫豎,轉彎處提筆,稍頓後折鋒略方,筆鋒向左鋪毫,逆勢向下稍弧,收筆方切,宜寫得粗壯結實。

(3)橫鉤。其寫法是,先寫橫畫,至末端提筆離紙,順勢向上回鋒入紙,轉鋒略向左下行,最後提鋒收筆,形微尖。《曹全碑》中這壹鉤畫的寫法壹般分為兩筆完成,但宜寫得形斷意連,如圖三“宗”。“室”等字。

(4)捺鉤。楷書中的戈鉤、豎彎鉤、背拋鉤、心鉤等在隸書中向右彎,形狀、用筆形同捺挑,故也叫捺鉤。如圖四“民”字,長鉤開張,統領全字。其寫法是,逆鋒向上稍駐入紙後向右下行,過半後漸按,至下三分之壹處重臥後平拖,露鋒送出。“完”字的豎彎鉤,起筆方折,行筆兼行兼提,至換向處筆已離紙,再輕駐輕入,向右下漸按,至收筆處漸重,平拖右上出鋒,使之意態悠遠。再如“風”字的背拋鉤。其橫畫略弧,至盡頭漸提,轉折稍頓,隨即斜向下行,行筆至中稍提,再轉向右下鋪毫,由按漸提,收筆含蓄。

總之,隸書中的鉤畫有兩類,即左向鉤和右向鉤。左向鉤盡管有長短變化,尚有鉤的意味。而右向鉤則形似捺畫,兩者常混淆,不易辨識。在《曹全碑》中,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右向鉤在運筆的過程中還有明顯的變化:要麽在筆畫中部略有凹陷,宛如壹葉扁舟;要麽中部較平直或微上拱,有壹波三折之態,這樣,就變成了楷書中的捺畫或心鉤等筆畫。

圖壹 圖三

圖二 圖四

《曹全碑》中撇畫有主副之分。主筆撇畫如直撇、斜撇等皆為隸書的經典之筆。副筆摘畫壹般不作大的發揮變化。同時壹字中若有多撇組織在壹起時,則其主次變化不太明顯,其傾斜方向、角度大致也相近,有壹種秩序感。具體寫法如下所示:

(1)斜撇。這種撇畫已初具楷書撇的雛形,但在漢碑隸書中應用不多,如圖壹“功”字的撇畫。其書寫方法是,逆鋒起筆稍駐,回中後順勢向左下行,宜用側筆中鋒,筆尖靠左,筆身右傾,行筆宜慢,取澀勢,漸提收筆,力送鋒尖,可避免瘦弱輕浮之感。

(2)直撇。如圖二“易”字首撇。其具體書寫方法是,壹駐入紙後左下斜送,至盡處壹駐即起。臨習此畫時註意起收筆宜緩,而行筆宜疾,務求敏捷挺勁,如遲疑猶豫則易失之弱。

(3)鉤形撇。其寫法是藏鋒逆入,稍駐後向左下行筆,至盡處筆鋒稍挫,扭鋒向上,其收筆可出鋒、可回鋒,鉤或大或大小。這種撇畫在行筆中間往往筆鋒要作壹定提按及筆向改變,因此形態有壹波三折的起伏感,且勁健有力,如春風擺楊柳,似出水芙蓉花。此畫不能寫得太暢,暢則乏力,如圖三“開”、“右”等字的鉤形撇。

(4)短平撇。其寫法是藏鋒逆入後稍駐,中鋒向左緩行緩提,最後朝左露鋒平出,撇尾尖圓,筆力內含,如圖四“重”字首撇。

(5)豎向撇。如圖五“鹹”字的第二撇,它在形態、方向上已沒有撇的原形,狀如短豎。其起筆與其他撇相似,只是行筆時應註意豎直勻速下行,收筆可出鋒亦可回鋒。

(6)方尾撇。如圖六“德”、“收”等字的方尾摘。這種撇畫是隸書點畫中較明顯的特征,其收筆處呈方形。這種撇在該碑中應用較多,也較難寫,故在臨寫時應多體會。具體寫法是,逆鋒起筆後向左下徐按徐行,至中段左送,收束處上提右駐呈方形。

圖壹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