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武安儺戲的演出方式

武安儺戲的演出方式

池州儺戲源於原始宗教意識和圖騰崇拜意識,主要流傳於中國佛教聖地九華山麓方圓百公裏的貴池、石臺和青陽

等縣(區),尤其集中於池州市貴池區的劉街、梅街、茅坦等鄉鎮幾十個大姓家族,史載“無儺不成村”。儺戲是至今仍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請神祭祖、驅邪納福為目的,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征的古老藝術形式。

儺戲以《捉黃鬼》為主,配合其演出的有隊戲(包括臉戲即面具戲)、賽戲,以及花車、旱船、龍燈、獅子舞、武術、霸王鞭、秧歌等民間藝術形式。屆時直接參加演出的600多人,連同輔助人員,總數不下千人。整個演出期間還有迎神、祭祀蟲蝻王和冰雨龍王、送神等儀式。《捉黃鬼》是壹出沿街演出的啞劇,屬對戲範疇。其角色有閻羅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對象黃鬼。黃鬼既是洪澇、蟲害、疫病等災異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間忤逆不孝、欺負弱小等邪惡勢力的代表。通過對黃鬼的極刑處置和上述壹系列儀式,表現了人民群眾戰勝自然災異,確保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世道安寧的美好願望,同時對人們進行尊老愛幼等倫理道德教文化。其中有段唱詞:“元宵佳節喜新春,妝文扮武逐災瘟。揚盾執戈行儺禮,五谷豐登賀太平。”道出了儺戲的演出目的。

在武安市的北方還有壹個白府村在正月十七有壹場《捉死鬼》,

拉死鬼為壹種古老的民俗,是至今於河北武安白府村所獨有的儺儀。

每當元宵節過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年味漸淡的時候,正月十七的白府村卻要迎來該村非常熱鬧的傳統節日:拉死鬼於每年的正月十七晚上舉行。因為村民過春節都要把死去的親人接回家過年,正月十六送走,他們擔心那些無人祭奠的野鬼、厲鬼留在村中為害,所以十七晚家家點火驅邪,把死鬼拉出去燒掉。

參加“拉死鬼”演出的有燈籠隊、鑼鼓隊、扁擔官、鬼差、死鬼、路神等。扁擔官作七品芝麻官打扮,坐在四個差役用扁擔擡著的椅子上,他負責審判死鬼。路神有二、三米高,戴相紗,穿墨衫,持串鈴,雙眼裏安有兩只燈泡,閃閃發光。他的任務是在拉過死鬼後再凈壹次街,徹底驅除鬼祟。

正月十七,夜幕降臨後,低處的武家墳地鬼火點點,陰森可怖!黑壓壓的人群圍在大路口周圍,靜候死鬼的出現。個壹會,墳地裏響起了鞭炮聲,表示死鬼已被捉住。於是戴白帽穿紅坎肩的鬼差用壹條長孝帶拉著兩死鬼疾奔村口,與等在那裏的演出隊伍匯合後壹起進村。死鬼頭頂。三尺來長的白色尖頂紙帽,身穿白色長衫,畫鬼臉,口吐壹尺來長的紅舌頭。這時各戶門口已掛燈寵、燒旺火,死鬼逐戶從火堆跳過,戶主燃放鞭炮,表示鬼祟已除。每到壹村街口,扁擔官都要審問死鬼所造罪孽,路神隨後凈街。最後死鬼被拉到用柏樹枝、野蒿等堆成的蒿裏山——所有亡靈歸宿之處,上面掛滿了各家給其亡故親人送的紙錢搭子。會首點燃蒿裏山,鬼差拉著死鬼圍著蒿裏山轉二圈,叩頭三次,然後把死鬼的高帽子扔進火裏焚燒,此時火光沖天,紙錢飛舞,鞭炮齊鳴,三眼銃巨大的響聲驚天動地,“拉死鬼’”就在高潮中結束了。

拉死鬼沒有太多臺詞,區別於“儺戲”,具體開始年月已不可考。近幾年來隨著大小媒體的報道,吸引了不少臨近城鄉朋友專程觀看。白府村原稱“百佛” ,於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大槐樹壹戶朱姓人家遷至此地,村裏民風樸實,盛產谷子,白府的小米粥遠近聞名。 儺面具是儺文化的象征符號,在儺儀中是神 的載體,在儺舞中是角色的裝扮,有假面、神像、聖相、頭盔、鬼面、臉殼等多種稱呼。贛儺現存面具約400多種3000多個。萍鄉儺面的古樸渾厚,婺源儺面的誇張奇異,南豐儺

面的色彩亮麗,可謂贛儺面具三大特色。南豐現存儺面120多種2300多個,神鬼人獸,造型各異。以開山面具最有特色,人獸合壹,猙獰兇悍,犄角、獠牙、火眉、金目、黥面、劍鬢和青銅鏡等意象符號造型,反映了傳說中以蚩尤為方相的儺文化演變痕跡。儺面具的材料原有銅制,後多為樟木或楊木雕刻,色彩大俗大雅,表現了新老民間藝人的精湛工藝和民族的審美情趣。有的儺班面具雕刻後,還要舉行開光儀式,使其充滿神靈之氣。

儺樂、儺服、儺具是贛儺文化的重要內容,形制不壹,各有特色,而南豐更為豐富多彩:從伴奏音樂說,儺儀音樂保留了以樂通神、擊鼓逐疫、以樂送神的古禮樂制;儺舞音樂則吸收漢族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有很大發展,除了鑼鼓伴奏外,還有鼓吹樂、吹打樂、絲竹樂形式,有幾十個曲牌可供選擇,音樂表現力非常豐富。從儺舞服飾說,壹方面傳承了古儺赤幘(紅頭巾)、朱裳(紅裙子)、綠鞲衣(綠袖套)舊制,壹方面又發展了宋儺繡畫色衣的特色,有紅花衣裳制、紅袍馬甲制、花衫紅褲制、戌服披甲制、戲曲服飾制等多種樣式。從儺事器具說,有兵器軍具、法事器具、燈燭炮仗、食物供品、生活用具五大類上百種,既延伸了古儺武裝驅疫道具,又體現了古代文明禮制,更反映了社會生活變化。此外,各地的儺俗和儺的漢族民間傳說、故事、神詞、贊詩、喜歌、吉語、楹聯、題匾、靈符、咒語,同樣是贛儺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儺戲的演出劇目有《孟姜女》、《龐氏女》、《龍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還有壹些取材

於《目連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故事的劇目。劇本唱多白少,善於通過大段敘事性唱詞交待事件,展開矛盾,塑造形象。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第壹類劇目用端公調外,其他均唱本地群眾熟悉的戲曲腔調。除湖南沅陵等少數地區用嗩吶在句尾伴奏外,多數儺戲只使用鑼、鼓、鈸等打擊樂器。儺戲的角色行當分生、旦、凈、醜,多數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楊木等不易開裂的木頭雕刻、彩繪而成,按造型可分為整臉和半臉兩種,整臉刻繪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個臉部,半臉則僅刻鼻子以上,沒有嘴和下巴。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儺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儺戲活化石—關索戲 流傳在澄江縣陽宗小屯村的關索劇,為玉溪地區壹個屬古老儺戲範疇的劇種。此劇種何時形

成,是本地原有還是外地傳入,尚待考證。據關索戲老藝人龔向庚提供的情況推斷,此劇種可能是外地的壹個儺戲支派,在清初順治年間傳入小屯。初為古代用以驅邪逐疫的儺祭舞蹈儀式,後來逐漸從儺舞向著表達故事情節的小戲形式發展。逐漸發展成娛神娛人兼有的古老而獨特的戲劇。澄江的儺戲為何以相傳為蜀漢大將的關索命名,無文獻可考。關索劇的表演特點是不設舞臺,不化妝,也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戴上面具(臉殼),穿上服裝,帶上兵器即可出場表演。行當有生、旦、凈三行,而且多以凈行為主,角色以面具和服飾區別。演出時無弦索伴奏,全用鼓點(也不正規)指點起落。壹般情況是由小軍或馬童先上場,道說情況以後,即開始各種各樣的翻滾動作以吸引觀眾,繼而生角上,在表演中說說唱唱,唱唱打打,沒有固定程式(也可能是繼承不全),演員可以自由發揮。關索劇的聲腔比較復雜,為無弦伴奏,伴唱參雜其間。有說源於高腔,但從某些曲調分析,又雜合當地民歌小調,頌佛唱經的旋律,更為明顯的是吸收滇劇腔調。無固定板式,演唱者不受音域節奏的限制,即便同壹曲調,各人所唱均有。關索戲曲於年節演出。演出期間,有壹套成規儀式貫串始終。如每年演出前的祭藥王、練武。正月初壹日起開始演出時的按日出巡、踩村、踩街和踩家,每次演出時開頭第壹個節目必演《點將》,當日演出結束後的辭神,正月十六日全部演出結束後的裝戲箱、送藥王,均有其固定的程序後要求。

武安儺戲與7300年前的“磁山文化”壹脈相承,是古老的黃河文化的重要遺存,是研究戲劇的“活化石”,是研究農耕社會文明史、社會發展史、民俗文化史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