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化苦旅》簡介與中心思想?
《文化苦旅》簡介:
《文化苦旅》由自序、後記和37篇文章組成,主要內容有:
通過壹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以柔麗淒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文化苦旅》中心思想:
1、自然背景下的人文氣息
《文化苦旅》雖有壹“旅”字,作家在自序中也表明是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卻與常規的“遊記”大相徑庭:其重心並非見聞描述,也非壹般意義的借景抒情,更少遊記特有的“輕快筆調”,反而“壹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
這“蒼老”是由於《文化苦旅》的起點和終點不止於地域和空間,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歷史,從身體的艱難跋涉到心靈的強烈沖擊,作者不僅僅是用眼睛來欣賞景物,而且把對歷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
情感的抑揚、低落、升華,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此起彼伏,顯示出中國學者特有的文化心態和生存心態。
正因為如此,他才感到“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的壹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余秋雨不看北方高山大川,而專揀歷史名勝,雖未脫中國文人之俗氣,但畢竟體現了當代學者的幾許純情和執著。
2、歷史背景下的審美心理
余秋雨說:“作不成現代人,是悲哀的;斬斷了自己生命根源的現代人,就更悲哀了。”所以余秋雨執著地在歷史長河中找尋現代文化的出路,民族精神文明的出路。他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處於社會結構的中心,他們創立了民族文化的價值體系,是民族文化的主要代表。
所以余秋雨在散文中更多地是對古代文人的考察、思索;妄圖在這裏找到壹種健全的文化人格,正確的文化走向。
文化苦旅至此,余秋雨雖然無法透過文人千年的無奈指明最終的精神出路,但其批判的精神指向卻是極其明確的。他力求盡可能全面地體現中華民族文人人格,並且已經在批判,比照中呼喚“健全而響亮的文化人格。”
這呼喚透過精英文化失落的迷障,應和了中國自古以來學者的特有使命:啟蒙人的精神。懷古傷今,談古論今,作者的腳步到達哪裏,情感與思緒就在哪裏流淌。心遊歷史時空,與古人對話、與精靈交語,大江東去,卻無法淘盡的風流人物壹個個躍然紙上。
眼前景物與歷史時空交匯,歷史獲得了當代性闡釋、歷史事件獲得了當代性評判,與此同時當代史又獲得了壹種歷史溝通,當代文化又獲得了壹種歷史解釋。余秋雨的散文就是沈浸在這種歷史與現實的思考和感嘆中。
3、人生背景下的滄桑慧悟
《文化苦旅》,大約是余秋雨在讀書理論之中引發的對祖國山河的壹種向往,在其中所表現的歷史蒼茫感,對歷史古跡和歷史人物的身世憂患感源於壹種生命的感喟,生命是如此博大,生命又是如此多舛;生命是如此轟轟烈烈,生命以是如此寂寞難奈。
余秋雨散文有壹種穿不透生命秘密的茫然感,又有壹種看透生命的虛無感。人生在世不免向往轟轟烈烈,但回頭發現歷史壹切皆枉然。微小的生命可能留下深刻和啟示,偉大的生命也可能留下不盡的遺憾。生命等待啟示,歷史正在訴說,余秋雨散文設置了這樣壹種生命的歷史空間。
4、哲學背景下的審美情趣
余秋雨對本民族審美經驗的認同,那就是崇尚安居樂業,質樸平和,陰柔坤靜的審美趨向,他總是強調“寧靜”、“寧謐”和“實在”。
因為他深知人生不論如何喧囂、奇瑰,最終總要走向平緩和實在,所以他說“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洌,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韻。”
余秋雨借助散文這種極富親和力的文體反思文化,以獨特的審美視角和生命哲理,把智性滲入景觀,把學理融入世俗,以飽蘸人格情感的筆觸闡釋自然山水,超越了對有形的自然景觀的欣賞和贊嘆。余秋雨寫歷史散文,不單純地借景抒情。而是給歷史真實的形象還原。
擴展資料: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余秋雨的壹部散文集。於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壹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該書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壹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臺灣最佳讀書獎。?
百度百科-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