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的簡稱表
01、北京(京),“京”源於北京。
北京第壹個名稱為“薊”,春秋戰國燕的都城。明朱棣從遷都於此,改稱“北京”,遂簡稱“京”。
02、天津(津),“津”源於渡口之意。
唐時稱為直沽,元始建城設津海鎮。明永樂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渡口”之意,遂簡稱“津”。
03、上海(滬、申)“滬”源於扈、“申”源於春申君。
古時上海地區漁民發明了壹種捕魚工具“扈”,這壹帶被稱為“滬瀆”,遂簡稱“滬”。另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又簡稱“申”。
04、重慶(渝)“渝”源於渝水。
重慶境內有嘉陵江,古時又稱渝水,“渝”字人們覺得比“巴”好聽,壹直沿用至今。直轄之後,順理成章地簡稱“渝”。
05、四川省(川、蜀)“川”源於行政區劃。
宋時四川盆地壹帶稱“川峽四路”,後來簡稱“四川”。“蜀”源於古蜀國。雖川東北、重慶壹帶稱巴國,因區位和影響力不同,四川盆地壹帶仍稱“蜀”。
06、河北(冀),“冀”源於古九州。
大禹治水後,分天下為九州,冀、究、青、徐、揚、荊、豫、幽、雍。河北地處華北平原,為兵家必爭之地,謂燕趙多為康概悲歌之士。
07、河南(豫),“豫”源於古九州。
大禹治水後,分天下為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幽、雍。河南地處黃河中下遊,很長壹段時間都是華夏文明的主要傳承地。
08、山西(晉)“晉”源於晉國。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為山西。轄區為春秋時晉國地,遂簡稱“晉”。
09、山東省(魯)“魯”源於魯國。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東地區稱為山東。轄區主要為春秋戰國時魯國、齊國,因魯國有孔子,又因河北稱“冀”,與“齊”諧音,遂簡稱“魯”。
10、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源於古地理。
元朝以後蒙古族退居塞北後,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裏木盟、西至套西厄魯特所以盟旗為內蒙古。遂取全稱中“內蒙古”為簡稱。
11、黑龍江省(黑)“黑”源於黑龍江。
黑龍江名稱最早見於《遼史》,因江水色黑,其形若龍,故名黑龍江。1907年設黑龍江省,取全稱中的“黑”字為簡稱。
12、吉林(吉)“吉”源於滿語“吉林烏拉”。
“吉林烏拉”意為“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城,1907年改稱吉林省,遂取“吉”字為簡稱。
13、遼寧(遼)“遼”源於遼河。
唐秦漢魏晉時代,在遼河兩側設遼東、遼西郡;北宋時契丹族建立遼國;1929年,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稱遼寧省,取全稱中的“遼”字為簡稱。
14、湖北(鄂)“鄂”源於古鄂國。
史料記載3000多年前,黃河流域有壹座古“鄂國”,後遷徙到今武漢梁子湖畔,建立了“鄂城”;另古湖北治所設在古武昌(鄂州),故簡稱“鄂”。
15、湖南(湘)源於湘江。
唐在洞庭湖以南,設湖南節度使,始出現湖南壹名。因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
16、江蘇(蘇)“蘇”源於清朝的蘇省。
建省於清康熙年間,冠以“蘇省”之名。“蘇、蘇省”表示江蘇。除“蘇省”外還有“蘇民、蘇人”等,遂簡稱“蘇”,蘇州也簡稱蘇,容易混淆。
17、浙江(浙)“浙”源於浙江(錢塘江)。
戰國時富春江、錢塘江和新安江古稱浙江,明始設浙江省。浙江即江流盤回曲折之意,遂簡稱“浙”。
18、安徽(皖)“皖”源於古皖國。
周朝時期安徽地有古皖國,當時皖國國君執政清明,後人為紀念他,將周邊稱為皖,如皖山、皖水、皖城。清康熙年間建立安徽省,遂簡稱“皖”。
19、江西(贛)“贛”源於贛江。
唐設江南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因贛江縱貫全省,遂簡稱“贛”。
20、福建(閩)“閩”源於閩越與閩江。
秦始皇在此設閩中郡,漢稱閩越國。唐設福建節度使,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由前兩州名字組成。古為閩越族聚居地,又境內有閩江,遂簡稱“閩”。
21、廣東(粵)“粵”源於“越”字。
在先秦時期,中原壹般將長江以南統稱為“越”,如閩越、吳越、百越等,廣東壹帶那時被稱為百越。《詩經》當中,粵又通“越”,廣東遂簡稱“粵”。
22、廣西(桂)“桂”源於秦置的“桂林郡”。
廣西大部分在以前屬於秦置的“桂林郡”,廣西長以桂林那為稱呼。但“桂林郡”源於廣西多產桂樹,所以桂樹才是根本原因。
23、海南(瓊)“瓊”源於古地名。因位於南中國海域,境內最大島嶼稱海南島,故名海南。1988年建省,因秦以後稱這壹帶為瓊臺、瓊州或瓊崖,遂簡稱“瓊”。
24、雲南(雲或滇)“雲”源於彩雲,“滇”源於滇國。雲南源於“彩雲南現、雲山之南、武帝追夢彩雲”。另戰國末期,楚威王率兵征服滇池地區建滇國,遂簡稱“滇”。
25、貴州(貴、黔)“貴、黔”源於古地名及山川河流。宋前設矩州,當地“貴與矩”發音不分,境內有貴山,遂取“貴”為簡稱。另,轄區東北部秦時屬黔中郡,境內有黔靈山、黔靈河,故又簡稱“黔”。
26、陜西(陜、秦)“陜”源於陜塬。
陜西源於周代周、召二公“分陜而治”,今陜縣張汴塬壹帶古稱陜塬,陜西是陜塬以西的涇渭平原,簡稱“陜”。另因轄區古為秦國地,故又簡稱“秦”。
27、甘肅(甘、隴)“甘”源於全稱,“隴”源於隴山。
甘肅是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首字組成,遂取全稱中的“甘”字為簡稱。另因省境大部在隴山(六盤山)以西,又簡稱“隴”。
28、青海(青)“青”源於青海湖。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故被稱為江河源頭,因境內有國內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遂簡稱青。
29、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寧”源於西夏永遠安寧之意。
黨項族拓拔氏首領李元昊建西夏王朝。元滅西夏,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遂取全稱中的“寧”字為簡稱。
30、西藏自治區(藏)“藏”源於烏斯藏。
元、明稱西藏地區為烏斯藏,“烏斯”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因為它在中國西部,稱西藏,1965年設自治區,遂簡稱“藏”,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新”源於故土新歸。
古稱西域,漢王朝的壹部分;唐設安西、北庭都護府;清平定準噶爾叛亂,改為新疆省,意為“故土新歸”,1955年設自治區,遂簡稱“新”。
32、臺灣省(臺)“臺”源於全稱。
臺灣源於南部少數民族“臺窩灣”社的社名。福建移民依閩南語譯為“大員、臺員、大灣”等,後定名為“臺灣”。1885年設臺灣省,遂取首字簡稱“臺”。
33、香港特別行政區(港)“港”源於全稱。
宋元以後,島上有個小村,叫”香港村“,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取全稱中的“港”字為簡稱。
34、澳門特別行政區(澳)“澳”源於全稱。
名字最早記錄於明朝史書,叫做“蠔鏡”,意為海灣如明鏡,盛產“蠔”。後又稱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稱“蠔鏡澳”。
“門”字來歷壹說是本地內港的媽祖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的海峽象門;另壹說是本地南臺山和北臺山相封成門。總之,既是澳,又是門,故稱澳門。1999年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取全稱中的“澳”字為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