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故鄉清河縣在哪裏?
宋江扶起那漢,問道:“足下是誰?高姓大名?”柴進指著道:“這人是清河縣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已在此間壹年了。”宋江道:“江湖上多聞說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卻在這裏相會,多幸,多幸!”(《水滸全傳》第二十三回“橫海郡柴進留賓,景陽岡武松打虎”)
這裏,從柴進口中得知,武松是清河縣人,這是水滸中第壹次出現清河縣,但以後的水滸故事並沒有在清河縣展開,不過,因它是著名梁山好漢武松的故鄉,所以,特別吸引讀者的眼球。
那麽,水滸中的清河縣在哪裏呢?
很長壹段時間,壹提清河縣,多註為北宋時屬河北東路恩州、入金後改隸大名府、元代屬中書省大名路、明代隸京師廣平府、今之河北省清河縣。孫景全先生在2006年出版的《水滸博覽》中寫到“清河縣”亦說:“北宋時屬河北東路恩州,即今河北省清河縣。”筆者在《水滸傳部分地名今昔談》(見《史話梁山》,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12.第壹版305頁)壹文中也沿襲此說。
然而,細讀水滸原著,根據書中所描寫的清河縣地理位置則並不是今河北省的清河縣。這裏從“文史”的角度說明之。
清河縣之名在水滸中出現,集中在第二十三、二十四回,接連出現了十幾次,盡管都只是從對話中帶出來的,並沒有實寫,但從這些對話中卻明顯看出它的地理位置。
《水滸全傳》第二十三回中至少有三處證明,此清河縣不是今河北省之清河縣。第壹次寫“武松思鄉,要回清河縣看望哥哥”,離開滄州,“在路上行了幾日,來到陽谷地面”。第二次寫武松在“三碗不過岡”酒店“前後***喝了十五碗酒”後,要過景陽岡,酒家不讓走,說岡上有只大蟲,晚了出來傷人,已“壞了三二十條大漢姓名”。武松聽了笑道:“我是清河縣人士,這條景陽岡上,少也走過壹二十遭,幾時見說有大蟲?”第三次是武松打虎後,“知縣見他忠厚仁德,有心要擡舉他,便道:‘雖妳原是清河縣人士,與我這陽谷縣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參妳做個都頭如何?’”。
眾所周知,河北省之清河縣在滄州西南170公裏,陽谷縣在滄州西南260公裏,中間還隔著東昌府,清河縣在陽谷縣西北110公裏,從滄州到河北清河縣決不會經過陽谷縣。再者,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110公裏稱不上“只在咫尺”,清河縣的武松也不會常常路過陽谷景陽岡,“走過壹二十遭”。這就是說,《水滸傳》中的清河縣的地理位置壹定在陽谷景陽岡以南不遠的地方。
對此,清代程穆衡在他的《水滸傳註略》“景陽岡”下亦寫到:
景陽岡在清河縣北,余過時,乃壹土岡,並無樹木,亦並不險峻,今古不同如此。
這裏,程穆衡明確寫“景陽岡”在清河縣北。關於景陽岡在陽谷縣地面這壹點人們是沒有爭議的,所以,水滸中的清河縣的地理位置亦應在陽谷縣南。
然而,常識告訴我們,不論在水滸故事時代,還是水滸作者時代,陽谷縣南的確沒有清河縣。那麽,水滸中寫的這個清河縣是什麽情況呢?聊城市文化局的魏聊先生曾對此作過考證。
在今陽谷縣西南有壹條古老的河流叫清水河,俗稱清河,為濟河支流,後為黃河吞沒。在清河故道、距陽谷僅有17公裏的地方有個清水河村,現為河南省臺前縣清水河鎮駐地。該村是壹個古村,為歷代軍事要地,南北朝時,檀道濟北伐曾經此地。
《臺前縣誌》第六章“兵事”第壹節“古代戰爭”中記載:“劉宋元嘉八年(公元440年),命令冠軍將軍檀道濟速救滑臺(滑縣)接應毛修苜芏(mudu)。檀道濟自清河進兵,為魏軍將領孫長達、孫道生所據,先後在清水河壹帶急戰三十余次,魏軍多數獲勝。豐堆原名卸甲陵,為檀道濟卸甲歇兵之所。後又轉戰今縣境東部高糧亭斬魏濟州刺使悉炳庫皆獲全勝。檀道濟‘唱籌量沙’傳為古今奇計,即此役”。另傳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也曾寄居於此。
由此可知,今清水河鎮在公元440年就存在,並在此發生過重要戰爭,為歷代軍事重鎮,有相當長的歷史沿革和較高的知名度。北宋的武松生長於這樣壹個兵家必爭之地,自然養成了“行俠仗義、抱打不平”的習氣。元末明初的《水滸傳》作者自然知道“唱籌量沙”的古今奇計,熟悉這個曾經發生過重大戰役的兵家重地。清水河鎮有如此悠久的歷史,有如此重要的歷史地位,其本身成為《水滸傳》中清河縣的原型應該是不足為奇的。
這也可理解《水滸傳》中雖多次提到清河縣,卻壹直不提它的歸屬,原因就是把壹個清水河“鎮”提格成“縣”,壹是出於對武松的尊重,二是為了便於敘述,自然不好說明其歸屬的吧?
水滸中武松的故鄉清河縣地理位置就是位於今東平湖水庫西北之今河南省臺前縣轄區的清水河鎮,這是不容置疑的
《水滸傳》是元朝流傳的,明代整理成書。寫到在滄州武松和宋江說要回家看哥哥,是先在坐船沿(運河)從滄州---陽谷張秋, 到現在的臺前縣清河鄉老家,過景陽岡在陽谷當官見到了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