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的來歷和風俗
寒衣節的來歷:起源於周朝。風俗: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十月壹”,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會在這壹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農歷十月壹是進入寒冬後的第壹天,古時有授衣、祭祀、開爐等習俗,提醒人們註意寒冬的到來。這壹天,婦女們要拿出棉衣,送給在遠方戍邊、服徭役的親人,在為親人送去寒衣的同時,逐漸發展為祖先、亡人也壹並送去過冬寒衣。
寒衣節相傳起源於周朝,《詩經·豳風·七月》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農歷九月開始天氣逐漸轉涼,人們也開始為越冬添置禦寒的衣服,因此寒衣節也被稱為“授衣節”。由於十月剛入冬,九月授衣過早,宋朝時期這壹習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民間將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中國三大“鬼節”。
寒衣節的習俗:
山西部分地區壹般要到墳地進行,雁北地區和晉中遙等地,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壹首詩:“粘紙成衣費剪裁,淩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臺能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寫出了送寒衣的情景,其傳說提出了疑問。呂粱地區民間家家用彩紙剪衣到墳上焚化,稱“送寒衣”。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傍晚到十字路口焚燒壹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意為救濟些無人祭祀的絕戶摹嚷,以免送給親人的寒衣等物被他們搶去。山西講究服斬衰的兒女,孝滿三年,十月初壹換常服。遷墳合葬也習慣在十月壹進行。十月初壹,民間婦女忌出行,多數人這天會吃蕎面、蓧面。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寒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