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箕普通話怎麽講?
簸箕
有三種物品被稱作簸箕,壹是壹種鏟狀器具,用以收運垃圾。二是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紋。.指紋的壹種,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壹樣的,中間成封閉圓形的謂之“籮”,如果開口延伸出去謂之“簸箕”。另外還有叫做簸箕的小吃。
目錄
基本信息
相關文獻
簡要介紹
編制技藝
編制方法
主要種類
大簸箕苗寨
風味小吃簸箕板
簸箕炊
民歌民謠
柳編藝人孔成德
閻吉明
另類用途基本信息
相關文獻
簡要介紹
編制技藝
編制方法
主要種類
大簸箕苗寨
風味小吃 簸箕板
簸箕炊
民歌民謠柳編藝人
孔成德 閻吉明另類用途展開 基本信息
簸箕
讀音: bò ji 釋義: (1) [dustpan]:壹種鏟狀器具,用以收運垃圾,南充稱之為“撮箕” (2) [fan;winnowing pan]: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 (3) [loop of a fingerprint]:簸箕形的指紋。.指紋的壹種,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壹樣的,中間成封閉圓形的謂之“籮”,如果開口延伸出去謂之“簸箕” 方言:撮子
相關文獻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槐柳楸梓梧柞》:“至秋,任為簸箕。” 唐山西長治地方農用---簸箕
鍾輅 《前定錄·劉逸》:“我讀《金剛經》四十三年,今方得力,就說初坐時,見巨手如簸箕,翕然遮背。”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彎壹枝竅鐙黃華弩,擔柄簸箕來大開山板斧:是把橋將士 孫飛虎 。” 柳青 《創業史》第壹部第十四章:“這個高大的中年莊稼人,不僅幫助寡婦老婆兒,把大黃牛套在磨子上,而且幫助她把淘好的糧食和所有的磨具--笸籮、簸箕……統統搬到磨棚裏來。”
簡要介紹
手工簸箕是正寧縣壹個名聞遐邇的地方特優產品,正寧縣
這個盛產手工簸箕的地方就是周家鄉核桃峪村。其編織簸箕的手藝是楊姓祖上在公元1489年由山西曲沃縣侯馬鄉移民時帶來的,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了。核桃峪簸箕之所以著名,正因為它有其獨到之處。
編制技藝
核桃峪簸箕全是手工編織而成,它既可以以壹家為單位獨立進行編織,也可以實行分工,簸箕
聯戶經營,從而形成了壹種規模化的生產方式。男女老幼、父子、夫妻、弟兄、妯娌皆可參與制作,***同切磋技藝,互取短長,無意識中形成了壹種傳幫帶授徒方式。全村有85%的人能編簸箕,手藝嫻熟者每天可以編2張,手藝拙劣者兩天可編3張。手藝好的編織的簸箕周正好看,暢銷;手藝差的編織的簸箕不順眼,價格低。這就是本地人常說的憑手藝吃飯,憑力氣幹活。在編簸箕行裏可稱為能工巧匠的約占20%,核桃峪的簸箕手藝不搞封閉自守,而是敞開胸懷,進行開放式的交流,同時也吸收了四川竹編、南方草編的技藝,使簸箕的編織手藝日臻完美,並傳到了四鄰八鄉。核桃峪編織簸箕用料極其考究,做工十分精細。做簸箕用的主要原料是柳條,來源於子午嶺山麓的轉角、馬蘭、龍嘴子和東店頭壹帶及陜西省的麟遊山區,後來也有人到合水縣的太白、大山門和陜西富縣壹帶找尋。還有少數人栽植柳條,自割自用。但大多數人都是采用天然野條。簸箕條有芽條、秋條、蒸條之分。三月割的條子,也就是春季草木發芽時割的條子,皮利容易剝,叫作芽條;六七月割的利皮條子叫秋條;凡皮不利,需要蒸後方可剝下的條子,叫蒸條,這種條子是簸箕條中的上等品,用其制做的簸簸柔韌性強,經久耐用,色澤清白,受人喜歡。在蒸條時火候、濕度都尤為重要,隨時要掌握,不可掉以輕心,蒸得太老了,色澤不白亮,蒸得太嫩了皮不利。作簸箕時除了條子而外,還需要麻繩和簸箕舌頭。麻繩的粗細要適度,壹律要用上品麻撚繩,否則會影響簸箕的使用壽命。大簸箕的舌頭長1米左右,寬4至5厘米左右,厚4至5毫米,小簸箕的舌頭大小根據需要和材料而定,沒有定規。
編制方法
做簸箕需要陰濕、避陽光、不見風的環境。農家壹般都在地下打地窯,有如我們在電影簸箕
電視上看到的地道,當地人稱簸箕窯,也有戲稱為冬暖夏涼、濕潤恒溫的“神仙洞”。做簸箕用的工具主要有鐵鐮(推刨)、方錐、槽錐、鉤針、撥停、繩錘、捋篾刀、量舌、尺子等。鐵鐮用以刮簸箕舌頭,要刮得平整、薄厚適中。近年來多用推刨推,推刨推下的舌頭要比鐮刀刮的效果好多了。方錐,用於在簸箕舌頭上鉆眼。槽錐,用來纏簸箕沿子。鉤針,在簸箕舌頭上用來鉤繩子;用針是循環往復、錯落有致、壹氣呵成的壹整套動作,針腳密疏、綴條粗細平整都是在瞬間完成的。撥停,是打繩用的,有的也叫脫螺子。繩錘,用於纏繩,既省力,纏下的繩子松緊又合適。捋篾刀,刮纏沿子的篾子。量舌,用於丈量簸箕舌頭上所鉆孔眼的距離。簸箕尺子,有大小之分,是量簸箕條長短的。還有踏板子、捋篾棒、墊尺和刀子等。編織簸箕時,先將條子裝在簸箕尺上,編結壹片,叫做結掌子。然後將掌子弓起結角子。結角子和做茬子以及捋篾子、纏沿子,最耗時間,技術含量也最高。做的簸箕是否美觀大方、實惠耐用,關鍵在這些工序上,所以編織簸箕者緊張時壹圪蹴就是半天。有時為了結好角子或做好茬子,連吃飯、上廁所都顧不上。只有這樣,才能編成壹張成品簸箕。
主要種類
核桃峪的簸箕種類繁多,用途廣泛。它的優點是窩深、掌平,不撒糧食和簸物。掌平利簸箕
於播出雜物,不留殘渣,好使換。在農家,簸箕是家庭生活的必備之物,壹張簸箕用得愛惜點可以用人老幾輩子,最少也可用十幾年。簸箕的品種有大簸箕、小簸箕,還有凈物簸箕。凈物簸箕是介乎大小簸箕之間的壹種小型簸箕,沒有撐角,主要是裝物時用。隨著生活用途的多樣化,編織者也生產出壹種變型的簸箕。這種簸箕三面立起,壹面敞開,況且有舌頭,用以“吐廢物”,而這種變型的簸箕叫笸籃,有似我們日常應用的洋瓷臉盆。從容量上看,有大笸籃、小笸籃,從形體上看,有正方形笸籃、圓笸籃、長方型笸籃;從用途上分有盛饃笸籃、針線笸籃、旱煙笸籃等。笸籃的做工較之簸箕簡單點,但工藝更講究,還加了壹道塗染、勾畫的工序。鳥魚花草等繪於其上,了了數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故而笸籃不僅是家庭生活的日用品,而且還是壹個民間藝術產品,在開發其使用價值的同時,也賦予其藝術生命力。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簸箕和笸籃除了播揚雜物、盛裝糧食、美化生活而外,還可用作農家曬棗、曬核桃、曬花椒、養蠶等。這就是說除了液體不能盛而外,再盛其他都隨方就方,隨圓就圓。用來盛曬物品易幹又不粘臟物,所以人們即便生活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簸箕和笸籃與人們關系不但沒有疏遠,而且顯得更加密切,什麽吹風機、揚場機、風扇遠遠不能代替它。這是因為“物用使其然”。
大簸箕苗寨
大南臯河在這裏不經意間拐了壹個彎,留下了壹片沃土,於是便有了今天的大簸箕苗寨。大簸箕苗寨位於貴州省丹寨縣南臯鄉境內,因為形狀像半邊的簸箕而得名。寨子裏居住著九十二戶人家,世世簸箕
代代都居住在這個簸箕寨裏。 吊腳樓是苗家人的傑作,在大簸箕寨壹棟棟桿欄式的吊腳樓依山而建,壹層使用來圈養牲畜的,二層是用來生活起居的,三層是用來儲存糧食的。有些地方建在用鵝卵石壘砌的石基上,寨子裏青石板鋪的小路也因山勢的起伏而起伏。平時寨子裏顯得很寧靜,只有在節日或有客人到來的時候,小板凳壹敲,整個山寨就沸騰起來了。板凳舞過去是在生孩子的時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後婆家要挑著谷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壹般是在滿月酒的時候。每當這個時候,婆家挨家挨戶地請寨子裏的人吃飯喝酒,當酒喝得高興後就會跳起板凳舞。 平靜的山寨,平淡的生活,這就是簸箕寨。而當大山捧出豐收的果實的時候,這裏的每壹戶人家、每壹棟吊腳樓,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他們豐收的喜悅,糧倉裏裝滿的玉米,吊腳樓上掛著的玉米,都顯示著簸箕寨人豐收的記錄。在簸箕寨,慶祝豐收的儀式比過年還要隆重。簸箕寨裏還有壹個流傳已久的習俗,在豐收後糧食入倉大簸箕苗寨
的前壹天,家家戶戶都要篩出壹簸箕新鮮米,供客人品嘗。米飯的制作過程雖然簡單,但他們生命的含義,全飽沁在這稻米的醇香中。
風味小吃
簸箕板
與粵贛兩省接壤的閩西武平縣,縣城很小,才3萬多人。那日午前到武平,為尋草帽簸箕
“小吃”,在寧靜古老的小街上轉了壹圈,發現這個城裏,賣簸箕(音板,是福建人自創的怪字)的小吃店竟有100多家。如按人口計算,每300多武平城關人就擁有壹家賣簸箕的小吃店。 在閩西,我到連城縣,連城人把簸箕叫“捆”,說是連城的名小吃;到上杭縣,上杭人把簸箕叫“卷筒米”,也說是上杭的名小吃。但當我說要去武平吃簸箕,兩地的朋友們便都不言語了,足見武平的簸箕又是多麽地受推崇。 簸箕在廣東叫腸粉,在閩南壹帶叫米果條,都是用大米磨漿入蒸籠出的半透明的米粉片,只是吃法有所不同而已。武平人所以叫它簸箕,我想大概是蒸出的米粉片都攤在簸箕上的緣故。 同許多地方壹樣,武平的簸箕只開早市做早點供應,過了上午10點便收市了。正因為武平有那麽多家賣簸箕的小店,營業時間又集中限時,於是,在清晨,人們便成群結隊地趕去圍住那熱氣騰騰的小店,或堂吃、或買回家去當早點。於是,便以小店為中心,組成了壹道武平特有的晨景,這大概是寧靜的小城最為熱鬧的壹刻,別具壹種古樸的風情。 武平的朋友告訴我,城關的簸箕以菜市場裏的壹家做的最好,早晨便帶我去見識壹回。那店主姓林,是夫妻檔,做簸箕的米漿,還有用綠豆芽、韭菜、紅蘿蔔絲、肉絲、香菇絲做的餡,都是淩晨準備好的。清早開市,便見那店主夫妻,壹個取壹勺米漿倒進鋁板制成的籠屜裏,壹兩分鐘便蒸熟取出,切成五寸見方的小塊,另壹個便撒上菜餡卷成比拇指略粗的筒狀裝盤,再澆壹點蔥油,灑壹點蔥花上桌。那簸箕似羊脂壹般地白,幾粒蔥花又似翡翠壹般地綠,煞是好看。再看他們夫妻忙得滿頭大汗,食客吃得有滋有味,這種民間情調和祥和氛圍,更令我不由食欲大振,也加入到食客行列,要了壹盤來嘗。武平的簸箕果然名不虛傳,吃在嘴裏又嫩又滑,既韌且香。壹盤不夠,就再來壹盤。我問價錢,壹盤十條,每份壹元,凡是吃客,還免費提供壹杯噴香的熱茶或壹碗濃濃的豬骨湯,真夠便宜。吃著這樣的美味,倒讓我吃出壹個美好的感覺,壹個山鄉的淳樸民風。
簸箕炊
“簸箕炊”是慶祝早稻豐收時做的壹種小吃,當地人管叫“吃新”。以大米、生簸箕炊
粉、清水、熟芝麻、花生油、醬油、辣椒醬、蒜頭為原料。制法:將大米洗凈,用清水浸3小時,撈起,投入石磨中邊加清水邊磨成米漿,加入適量生粉與之拌勻,過細眼蘿鬥,成為米粉漿;待蒸鍋水開上氣後,將米粉漿分次灌入托盤或小簸箕蒸熟即成。食法:夏秋季節,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撒上小芝麻或配蒜頭、醬油、花生油;冬春季節,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炒熱加辣椒醬。特點:潔白、軟滑、爽口、鹹香。功用:補中益氣,止煩止渴。這種風味小吃,尤以安鋪、橫山壹帶的制工精,味道好。 由於以前是放在竹簸箕上蒸熟來吃的,因此叫“簸箕炊”,現在的“簸箕炊”基本是用金屬來蒸了。 現在可以吃到“簸箕炊”的地方有:化州 茂名地區 湛江地區 廣西客家小吃等。[1]
民歌民謠
建鄴區流傳的“數手籮”:“壹籮巧,二籮好,三籮四籮背稻草,五籮窮,六籮富,七籮八籮開當鋪,九籮是秀才,十籮中狀元”還有的說“秦淮區流傳的“數籮歌”:“壹籮巧,二籮拙,三籮四籮會插舌,五籮六籮騎花馬,七籮八籮中狀元,九籮缺壹十籮全,全籮上天會神仙”。
柳編藝人
孔成德
孔成德(1891~1969)柳編藝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對柳編產生了興趣,後在實踐中不斷 簸箕
探索研究,總結前人經驗,形成了壹套獨特的柳編制作方法。編制的簸箕、簸籮、柳箱等產品不僅花色多、品種全,且質優耐用,美觀大方,曾有“簸籮不漏水、簸箕盛半鬥”之稱。編制速度極快,壹天能編制圓、方簸籮各1個,簸箕3個,被稱為“簸箕王”。
閻吉明
閻吉明1950年3月生,中***黨員,中專文化。自1980年任村黨支部書記至今。多年來,將富民強村作為首要任務,科學制定全村發展規劃,帶頭實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995年,在全鎮第壹個號召試種大棚西瓜,學習鉆研西瓜大棚技術,及時確立了全村的主導產業--大棚西瓜生產,僅此壹項,全村年人均增收2000元,推動了太平鎮大棚西瓜的規模性種植發展。自1980年以來,孔家坊村成為全鎮第壹個畝產噸糧村、第壹個實施村莊規劃村、第壹個西瓜專業村、第壹個通柏油公路村、第壹個戶戶安裝電話村。閻吉明先後獲“濟南市鄉村科技拔尖人才”“濟南市模範***產黨員”“濟陽縣優秀村黨支部書記”等稱號。
另類用途
簸箕是壹種農具,用來簸去稻米中的雜質和空殼,在農村裏也用來晾曬柿子、花生等等,北方用柳編,南方用竹編。這件簸箕來自廣西柳州融安縣的壹個農村集貿市場,很普通的農家日常用品,細看卻發現手工活做得相當細致,整整齊齊幹幹凈凈,制作者壹定是壹把好手。 把它買回來,當然不會用來簸米了。葡萄提供的用途是: 用途A:盛水果是沒有問題的,環保、幹凈,田園風格,恍惚中以為是在果園; 用途B:還可以放在玄關的鞋櫃上收納鑰匙,也是壹道另類的風景; 用途C:放在化妝臺上收納形色各異的化妝品和護膚品,同樣可愛; 用途D:書桌、辦公桌上淩亂的曲別針盒、訂書機、電話本等辦公物件,用它壹收納,也就整齊輕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