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我找壹篇關於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的導遊詞
(下壹張) 最早在遼金時代的時候,皇帝就已經開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園林了。當時在今天的萬壽山昆明湖壹帶修建了金山行宮,將這裏稱為金山、金山泊。到了元朝,有將這改名為翁山、翁山泊。而明代初期則改稱西湖並修建了園靜寺,命名為好山園。到了萬歷是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這裏已經具有壹定的園林規模,享有“十裏青山行畫裏,雙飛白鳥似江南”的稱譽。然而讓這裏真正成為壹處皇家園林的是清代。在康熙年間就曾在此修建行宮,到了乾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也就是1749~1764年,就在原來的基礎上修建了清漪園,擴湖,推山,將湖稱為昆明湖,山叫做萬壽山。而且這裏還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園之壹。和我國古代的大多數皇家建築壹樣,這裏也沒能躲過入侵者的踐踏,在1860年這裏被英法聯軍搶掠並且燒毀了。過了壹些年,慈禧太後挪用了海軍經費對這裏進行了重建,而且光緒皇帝下昭將這裏改名為頤和園。可是在1900年的時候,頤和園又再次遭到了八國聯軍(俄英法德意日美奧)的嚴重破壞。從此之後對這裏所進行的重修,因為財力不足,所以後山部分長期都沒有修復。到了1912年,依照清史的優待條件,頤和園仍然掌握在遜帝溥儀手中。過了兩年,這裏曾作為他的私人財產壹度開放,但是因為交通不便票價昂貴等原因,沒什麽人來。在1924年溥儀被逐出頤和園後,北洋政府將這裏正式改為對外開放的公園。1948年12月,人民政府接受這裏後,經過綜合治理,仍然保持著其皇家園林的風貌。而且這裏還成為了世界上造景豐富、建築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下壹張 仁壽殿位於頤和園東宮門內,是宮廷區的主要建築之壹,乾隆清漪園時期稱“勤政殿”,建於1750年,意為不忘勤理政務;
光緒年間改為今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仁壽殿坐西向東,面闊七間,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有南北九卿房。它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在頤和園居住時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為園內最主要的政治活動場所,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變法維新運動的策劃地之壹。1898年光緒皇帝曾在此殿召見改良派領袖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準其專摺奏事,從而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但好景不長,由於封建保守勢力的反對,“百日維新”終歸失敗。
下壹張 現在,仁壽殿的陳設和原狀是基本壹致的。殿內的地平床上有九龍寶座。它後面還設有紫檀木九龍屏風,屏風以紫檀木為框架,雕有九條鬧龍,中心是玻璃鏡,鏡面上寫有226個不同寫法的壽字。
下壹張 仁壽殿內吸引人的是壹只蹲在石須彌座上的銅鑄異獸 ,龍頭、獅尾、鹿角、牛蹄、遍體鱗甲,造型離奇怪異,是傳說中的瑞獸麒麟。
下壹張 銅龍銅鳳 ,排列於仁壽殿前,均空腹,是帝後舉辦朝會時點燃檀香之用。當腹內燃起檀香時,香煙即從龍鳳口中裊裊冒出。我國古代歷來以龍象征皇帝,鳳象征皇後,習慣的設置是龍居中間,鳳靠邊側。但慈禧掌權後,便將龍鳳位置顛倒,“鳳在上,龍在下”,以顯示她的權威。
下壹張 我們看到這組建築別致、環境幽雅的四合院叫做玉瀾堂,出自晉代詩人陸機:“玉泉湧微瀾”的詩句,這裏就是光緒皇帝來頤和園是居住的地方。既然說到了這裏,就有必要提及壹下戊戌變法。愛新覺羅·載湉(tian)就是清朝的第九個皇帝,也就是慈禧的侄子,光緒皇帝。同治皇帝死了以後,慈禧太後為了能夠繼續掌權,所以就讓、四歲的載湉當皇帝,而她則再度垂簾聽政。到了光緒19歲親政以後,宮廷內保守派和維新派在政治上起了沖突。1898年,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通過光緒皇帝實行變法,史稱“戊戌變法”,由於這次變法運動只持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後位代表的保守派所扼殺,所以也叫“百日維新”。變法失敗以後,光緒被軟禁在了南海的瀛臺島上,每年慈禧來到頤和園,他也必須壹同前來,住在玉瀾堂。為了控制光緒的壹舉壹動,慈禧太後命仁在玉瀾堂周圍修築了不少磚墻,門口還有太監把守,此時的玉瀾堂好像壹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過到了現在,原來的磚墻已經基本拆除了
下壹張 從這裏出來,我們就走上了連接萬壽山與昆明湖的長廊。它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273間。由於長廊的地基是隨著萬壽山地勢高低而起伏的,所以廊身的走向是以昆明湖北岸的彎曲而變化的,在地勢高低和變向的連接點上,還建有四個亭子代表春夏秋冬,分別是留佳寄瀾秋水和清遙,設計十分的巧妙。長廊是我國園林中最長的遊廊,也有畫廊之稱。 下壹張 這是因為在廊中***有蘇式彩繪1.4萬多幅,而且很少重復。其中有關於西湖風光的546幅,是乾隆十五年建造長廊時,命人到杭州臨摹回來畫上的。人物畫多采用了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比如《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等,所設計的內容時間跨度非常大,從三皇五帝到清朝,上下五千年,可以說的上是我國文化史的壹個縮影,在1900年的時候,這裏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評為全球畫廊之冠。
下壹張 萬壽山為燕山余脈,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臨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山前建園靜寺,清初,曾作宮廷養馬的草料場。萬壽山為燕山余脈,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臨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山前建園靜寺,清初,曾作宮廷養馬的草料場。乾隆十五年(1750)為慶祝皇太後六十壽辰於園靜寺舊址建大報恩延壽寺。次年將山改名為萬壽山。並將開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東西兩坡舒緩而對稱,成為全園的主體。建築群依山而築,現存的是英法聯軍燒毀後慈禧重新建造的
下壹張 排雲殿景區位於萬壽山南麓的中部,是頤和園南北中軸線上最重要的核心景觀建築組群。
排雲殿建築群,始建於清乾隆時期,曾以大報恩延壽寺為主體建築,是清末慈禧太後舉行萬壽慶典的地方。整個景區占地約8000平方米,以排雲殿為中心,由排雲門、玉華殿、雲錦殿、二宮門、芳輝殿、紫霄殿、排雲殿、德輝殿及連通各座殿堂的遊廊、配房組成。1860年該建築群被英法聯軍焚毀。1886年慈禧重建,改大報恩延壽寺下半部分為舉行慶壽典禮的排雲殿建築群。現殿內多陳設慈禧慶壽時王公大臣進獻的壽禮。排雲殿地處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是慈禧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它建在壹座高臺上,歇山重檐,前後由21間房屋組成。殿內有寶座、圍屏、鼎爐、宮扇等,平臺下對稱排列著供防火盛水用的四口大銅缸,俗稱“門海”。 排雲殿四周有遊廊和配殿,前院有水池或漢白玉砌成的金水橋。殿角重重疊疊,琉璃五彩繽紛。從遠處望去,排雲殿與牌樓、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壹條直線。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排雲”二字出自晉朝郭璞“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臺”的詩句,這比喻似在雲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 在乾隆時期,這組建築叫“大報恩延壽寺”,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年間重建,並改名“排雲殿”。據說,開始時慈禧想把這裏作為她的寢宮,但在剛落成時慈禧就得了壹場病,她認為到可能是此殿距佛門側境“佛香閣”太近,不適於長期居住,後來她才決定把寢宮改在樂壽堂,而排雲殿只作為她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
下壹張 這座小園是清乾隆時仿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建造,原名惠山園。建成後,乾隆曾寫《惠山園八景詩》,在詩序中說:“壹亭壹徑足諧奇趣”。嘉慶時重修改名“諧趣園”。竣工時,嘉慶在《諧趣園記》中說:“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故名諧趣,乃寄暢之意也。”地僅數畝的小園,趣味究在何處,略舉壹二。諧趣園在萬壽山東麓,是壹個獨立成區、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園中之園。清漪園時名叫惠山園”,是仿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後,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詩句“壹亭壹徑,足諧奇趣”的意思,改名為“諧趣園”。園內***有亭、臺、堂、榭十三處,並用百間遊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橋相溝通。園內東南角有壹石橋,橋頭石坊上有乾隆題寫的“知魚橋”三字額,是引用了莊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爭論而來的。趣味
俗話說,皇帝動動嘴,老百姓跑斷腿。沒過幾天,萬壽山下就集中了成千上萬的能工巧匠。大夥兒挖湖堆山,建殿修堂,移來北方松柏,種上南方翠竹,湖邊兒是五彩畫廊,殿前是白玉雕欄……,園子造好後,果然是風光優美,玲瓏可愛。
園子修得這麽好,可把乾隆給樂壞啦。他經常在園子裏賞景喝酒,大宴群臣。有壹天酒喝多了,隨口謅出壹首歪詩來:人說蘇杭賽天堂,我說此園勝蘇杭,樂在此園當園主,哪個希罕做皇上。
這壹來,諧趣園的名氣可就傳開了。很快傳到在東海蓬萊島修煉的兩個仙人的耳朵裏。開始,兩個仙人以為這不過是誇張之辭,諧趣園再美,還能美過我蓬萊仙境去?後來聽多了,就忍不住想到諧趣園走壹趟,親眼去看看。
在壹個月白風清的晚上,兩位仙人騎著丹頂白鶴,離了蓬萊島,來到諧趣園。舉目壹看,不由得暗吃壹驚,果真是氣象萬千,不同凡響!
倆仙人光顧了看園子裏的美景,沒想到驚動了壹個看園子的老太監。他聽到園子裏有響動,心想:深更半夜的,莫不是有賊進來了?趕緊輕手輕腳地穿好衣服,提了根棍子從屋裏走出來,壹看,見兩個白胡子老頭兒正在園子裏蹓彎兒呢。老太監剛要大喊壹聲,就聽見壹個老頭兒說:“仙兄,我過去壹直以為咱蓬萊的景色無與倫比,今天才知道,這人間的諧趣園並不比蓬萊差。”
老太監壹聽,知道不是凡人,哪裏還敢叫喊,連忙藏在壹塊太湖石後邊兒。這時候,另壹個老頭兒說話了:“仙弟說得極是,如此勝境,令人大飽眼福。不過,這園子由愚兄看來,還有美中不足之處。這湖裏還應該加點兒什麽,象現在這樣,就顯得有點兒空曠。”說完,把手裏的龍頭拐棍朝天上壹扔,霎時祥光四射,雲氣蒸騰,那拐棍兒化作壹條白龍,在諧趣園上空飛了幾圈兒後,就壹頭紮進湖裏,龍身子變成了壹座漢白玉的石橋,龍頭變成了橋頭的石牌坊。
老太監看到這兒,驚得目瞪口呆。湖上多了這座橋,就象畫龍點睛壹樣,諧趣園顯得更美了。
那位仙弟也服了,順著嘴兒說:“仙兄,您這橋加得還真是個地方兒,確實為園子錦上添花了。”
仙兄說:“此橋的妙處,離近了看得更清楚,咱們橋上走走。”
這功夫,藏在太湖石後邊兒的那位老太監忍不住啦,就咳嗽了壹聲。
兩個仙人受了驚,各自跳上壹朵盛開的荷花,化作兩朵祥雲飛走了。
天亮後,乾隆來到諧趣園,壹進門兒就楞住了,怎麽湖上多了這麽壹座漂亮的石橋哇?老太監忙把夜裏發生的事兒,壹五壹十說了壹遍。乾隆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諧趣園的美景感動了神仙。他走到橋上,提筆在石牌坊上寫了“知魚橋”三個字。
那兩只仙鶴沒被仙人帶走,就留在諧趣園的紫竹林裏了,日子長了,就變成了兩只銅仙鶴。後來慈禧聽到了這個故事,覺得這是吉祥之物,就把兩只銅鶴弄到了她居住的樂壽堂,現在還在樂壽堂前擺著呢。
下壹張 諧趣園內***有五座橋,其中以知魚橋最為著名。該橋用莊子和惠子“子非魚”的典故命名,橋柱上還 刻有乾隆皇帝的題字題詩。知魚橋橋身貼近水面,極便觀魚。子非魚的典故是這樣的: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意思是:莊子和惠子壹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儵魚遊得多麽悠閑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妳不是魚,怎麽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妳不是我,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妳,固然不知道妳;妳也不是魚,妳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妳剛才所說的‘妳從哪裏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
下壹張昆明湖位於北京的頤和園內,約為它總面積的四分之三。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裏濼、大泊湖等名稱。昆明湖的前身叫甕山泊,因萬壽山前身有甕山之名而得名甕山泊。甕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被人們稱為西湖。
元朝定都北京後,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壹帶泉水匯引註入湖中,成為元大都城內接濟漕運的水庫。甕山泊始成為調濟京城用水的蓄水庫。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圍水田種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臺之勝,因為這壹帶風景優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風景,時人尚有“西湖十寺”與“西湖十景”之譽。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釣魚取樂。明朝壹些詩人常把西湖周圍地區的自然風光描繪成宛如“江南風景”,“環湖十裏,壹郡之盛觀”。明朝時,每年桃紅柳綠時,京城百姓扶老攜幼,爭往西湖踏青賞春,名曰:“耍西湖景”。
下壹張 十七孔橋是連接東岸與南湖島的壹座長橋。清乾隆時(1736壹1795)建。為園內最大的石橋。 橋由17個孔券組成,長150米,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臥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544個。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橋額北面書靈獸偃月,南面書修煉淩波。
北京地區流傳著壹句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其實,頤和園裏的十七孔橋,雕刻了五百多只石獅子,比盧溝橋的獅子還多好幾十只呢!
這十七孔橋,是頤和園裏最大的壹座橋,全長壹百五十公尺,東連八方亭,西接南湖島。那十七個券洞上邊,是雕刻著石獅子的漢白玉石欄桿,它就像是壹道虹,把人世間和蓬萊仙島連接起來了。
相傳,在乾隆年間修十七孔橋的時候,請來了許多能工巧匠。那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是石匠們壹斧壹鑿從房山的大石窩開采的,流著汗水壹步壹步把它運來的。有壹天,修橋工地上來了壹個七八十歲的老頭兒,頭發長的過耳根臺子,臉上的土有壹個銅子厚。他背著工具箱子,壹邊走壹邊吆喝:“誰買龍門石!誰買龍門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骯臟勁兒,都以為他是瘋子,誰也沒搭理他。
老頭子在工地上轉遊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還是沒人理他。
這個老頭,背著工具箱子離開了工地,往東走到六郎莊壹棵大槐樹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裏就睡在樹底下,每天雞叫頭遍起身,掄起鐵錘,叮叮當當鑿那塊龍門石。
壹天傍黑兒,下起了瓢潑大雨,風吹雨潲迷得老頭睜不開眼睛。他雙手抱頭,蹲在樹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爺打這兒路過,見那個老頭畏畏縮縮的樣子,挺心疼,就讓他搬到自個兒家裏來住。
老石匠搬到王大爺家,有房子住,還管飯吃。他整整住了壹年,也叮叮當當壹天不停地鑿了壹年龍門石。壹天早晨,他對王大爺說:“今天我要走了。我吃妳的飯,住妳的房,妳的恩情我壹輩子也忘不了。我也沒有什麽報答的,就把這塊石頭留給妳吧!”王大爺瞅了瞅漢白玉的龍門石,對老頭說:“妳也別說報答不報答。為這塊石頭,妳勞累了壹年,還是妳帶走吧!我要它也沒用。”老頭說:“我這塊石頭,真要到節骨眼上,花壹百兩銀子還買不到呢!”說完,背起工具箱,順大道往南去了。
頤和園裏修建十七孔橋的工程快完工了。聽說乾隆皇帝還準備前來“賀龍門”呢!沒料想到,橋頂正中間最後那塊石頭,怎麽也鑿不好、砌不上。這可急壞了工程總監!這時候,有人想起了那個賣龍門石的老頭子,提醒了總監,就派人四面八方去找他。
工程總監打聽到那個老石匠在六郎莊住過,就親自來到王大爺家。他壹眼看到窗底下那塊龍門石,就蹲下來量了量尺寸,結果是長短薄厚壹分不差,就好像專為修橋琢磨的壹樣。總監高興得合不攏嘴,對王大爺說:“這是天上下來神人專為修橋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妳張口吧,要多少銀子我支付多少。”王大爺說:“妳也別多給,那老石匠在我家吃住了壹年,妳就給我壹年的飯錢吧!”總監聽說,留下壹百兩銀子,就把龍門石運走了。
這塊龍門石砌在十七孔橋上,不偏不斜,嚴絲合縫,龍門合上了!
那些石匠、瓦匠們,人人都吐了壹口氣:總算把石橋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來,還有大夥的活路嗎?正當大夥高興的時候,有個老石匠忽然醒悟過來,對大夥說:“諸位師傅現在該明白了:這是魯班爺下界,幫咱們修橋來啦!”
從這以後,魯班爺幫助修建十七孔橋的故事,就流傳開啦。
可以借鑒壹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