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墨紗燈產自哪裏
剔墨紗燈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剔墨紗燈
無為剔墨紗燈工藝發明於清嘉慶年代,有著300多年的歷史.清鼎盛時有民間紗燈作坊30多家,代代相傳,後經歷了近百年的戰亂年代,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萬業復蘇。政府把民間工匠組織起來,成立了無為紗燈廠,其產品在全國工藝品展覽會,建國十周年慶典中為無為紗燈爭得了很高的榮譽。後因各個政治運動和0的沖擊,使得民間作坊式的生產斷斷續續,形不成規模。20世紀80年代實現改革開放,民間和縣文化部門集中了社會流散的畫師、工匠,研究發掘,恢復過無為紗燈的生產,但由於紗燈全是手工制作,制作過程費工費時,價格太高,產品銷不出去而停產。加上現代科學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沖擊,以及歷史形成的傳承人缺失,工藝不普及,產品定位不準,導致了目前瀕危的狀況。
代表性傳承人朱曉鐘,自幼喜愛工藝美術,在縣文化部門壹直從事工藝美術工作。20世紀80年代參加了縣文化部門組織的恢復無為剔墨紗燈生產制作工作。近年來。為了保護剔墨紗燈這壹優秀民間工藝品,朱曉鐘通過收集整理,研究開發,熟練掌握了無為剔墨紗燈各項制作工藝流程,並搜集、整理、保存了有關無為剔墨紗燈的壹整套完整資料,使得無為紗燈這壹傳統工藝得以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