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上半年動力電池發展:寧德時代壹家獨大,日韓企業“步步緊逼”

上半年動力電池發展:寧德時代壹家獨大,日韓企業“步步緊逼”

7月13日,有消息稱寧德時代本月起將為特斯拉提供電池。雖然特斯拉和寧德時代都未正面證實此事,但截止13號中午,寧德時代股票壹路漲停,市值逼近5000億元,約等於寧德時代總部所在地福建寧德兩年的GDP(國內生產總值)。

作為本土動力電池企業當之無愧的“老大”,成立於2011年的寧德時代近幾年如同“光速”般成長壯大起來。2017年,寧德時代開始超越在國內市場“平分秋色”的比亞迪,並將差距越拉越大。

根據權威機構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以下簡稱“電池聯盟”)的統計數據,今年1-6月寧德時代裝機量達2.29Gwh,占據超48%的國內市場,遠遠甩開占比14.01%的比亞迪和占比9.53%的LG化學。

寧德時代崛起的這幾年,也是國內乃至全球動力電池格局大變革之年。

放眼全球,如今中日韓三國動力電池企業占據了近90%的市場份額。再通過觀察中汽協和電池聯盟發布的上半年動力電池行業數據可以發現,當下的國內動力電池市場已經不是本土動力電池企業壹枝獨秀的舞臺,而是中日韓動力電池企業“三足鼎立”?爭奪市場的江湖。

動力電池企業“三足鼎立”顯現

回溯到2019年,它是國內動力電池格局變化的關鍵之年。

這壹年,由於補貼退坡、車市下行,原本排在動力電池企業前幾名的沃特瑪、國能電池等紛紛倒下,壹大批缺乏研發能力,盲目擴張的電池企業或巨額虧損或倒閉破產。

根據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進入工信部目錄的動力電池企業約為200余家,2017年降為90余家。業界人士預判,到2020年動力電池企業將只余20余家,九成以上的動力電池企業將被淘汰。

大規模的洗牌給國內電池產能帶來了巨大挑戰,“幸存”的電池企業產量尚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壹位來自車企的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毫不誇張地說,前兩年我們車企買寧德時代的電池都得‘排號’,因為買國外的電池沒有補貼,而國內動力電池這樣的核心零部件可供選擇的企業太少”。

在這種情況下,主管部門提前取消了保護本土動力電池企業的“白名單”,在2019年6月宣布包括特斯拉在內,奔馳、豐田等配備有外資電池的新能源汽車都將可以在中國獲得補貼。這意味著,本土動力電池企業失去政策的“保護傘”,日韓動力電池企業摩拳擦掌欲“殺回”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特斯拉的國產化為日韓動力電池企業提供了重要契機。今年上半年國產特斯拉model3國內銷量超45,000輛,占據23%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銷量喜人的特斯拉連帶著其動力電池供應商LG化學和松下國內市場份額的看漲上漲。

2019年,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前三分別為,寧德時代、比亞迪和國軒高科,尚無外資電池品牌進入“三強”。今年上半年,韓國的LG化學和日本的松下躋身動力電池“前四強”,僅次於寧德時代和比亞迪。

電池聯盟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外資動力電池LG化學、松下、三洋等5家企業裝車數量***5.7萬輛,相比2019年同比上升近25倍,占動力電池裝車總量的16.5%,且產品均為三元電池。

三元與磷酸鐵鋰仍是主流技術路線

按照正極材料分類,動力電池有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錳酸鋰電池、鈦酸鋰電池等。

由於磷酸鐵鋰和三元電池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上各具優勢,近年來在業內達成***識,在客車、專用車等領域發展磷酸鐵鋰電池,乘用車領域發展三元電池。

根據中國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研究部此前做出的預測,面對補貼不斷退坡,國內車企為迎合市場需求開始追求更高的續航裏程,三元鋰電池將在乘用車領域大受追捧。

根據電池聯盟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純電動乘用車以11719Mwh的裝機量,占據全部車型裝機量的近70%。其中,主流純電動乘用車型均搭載的是三元電池。在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同比下降超37%的大背景下,三元電池的裝機量下降幅度最為明顯。

同時,三元電池與磷酸鐵鋰電池占裝機量總數超95%。其中,三元電池銷量12619Mwh,同比下降47.2%;磷酸鐵鋰銷量8526.4?Mwh,同比下降25.6%。盡管上半年新能源市場不景氣,三元電池依然占據了近60%的市場份額,剩下的市場份額由磷酸鐵鋰電池占大頭。

三元電池作為當下主流的技術路線之壹,成為“三國廝殺”的焦灼點。據業內人士介紹,雖然本土電池企業如寧德時代占據了動力電池產能上的優勢。但日、韓企業在電池基礎研發領域具有世界領先優勢,且日韓企業在動力電池生產制造方面實現了自動化,在電芯壹致性方面有很強的競爭力。

頭部效應明顯?成本壓力巨大?

業內人士預測,日韓電池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回歸,將搶占本土動力電池企業的市場份額。

在上半年排名前十的動力電池企業中,除了寧德時代和中航鋰電外,其他如比亞迪、國軒、力神等企業市占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競爭愈加激烈。

據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1-6月,國內僅剩59家動力電池企業實現整車配套,較去年同期減少5家。而排名前五的電池企業占據了超80%的市場份額,排名前十的企業占據了93%的國內市場。隨著日韓電池企業的“攪局”,頭部效應愈加明顯,這場動力電池淘汰賽可能還將繼續。“生存”成為本土動力電池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曾對外表示,如果本土電池企業在技術和成本上追不上寧德時代的腳步,可能將很快被市場拋棄。隨著補貼退坡,動力電池企業“降本增效”將迫在眉睫。

根據電池企業對外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包括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在內的本土電池企業,其毛利率在最近幾年持續下滑。為了爭奪市場,動力電池企業成本下降多伴隨著利潤上的“犧牲”。

近幾年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的寧德時代,營收不斷增長的同時,毛利率從2016年的43%降低到2019年的28%。國軒高科則由2016年47.68%的毛利率跌至2019年的29.51%。雖然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本土電池企業對外宣稱已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成本的降低,但電池售價下降的速度要快於成本下降的速度,眾多電池企業面對著“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行業專家指出,動力電池由“暴利”轉變為“微利”是行業成熟的重要標誌。但隨著動力電池價格的逐年走低,無法通過規模化生產而實現成本優勢的電池企業或將先倒下。

自2013年新能源補貼政策出臺以來,已有150家動力電池企業陸續從市場中“消失”。內有“壹家獨大”的寧德時代,外有“緊追不舍”的日韓巨頭,如今動力電池的江湖風雲詭譎,“馬太效應”顯現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