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的文言文
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於隋朝末年因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龍(705—707)初年,他的父輩從西域逃回來,客居於巴西(在今四川江油)。
李白誕生的時候,他母親夢見太白星,於是取其字為太白。十歲時就通讀詩書。等到長大成人,隱居在岷山。當時所在州郡以有道科舉薦他,他沒有應舉。蘇颋(tǐng)為益州(今四川成都)長史時,見到李白,感到驚異,說:“這個青年天生俊才,聰慧出眾,如果再稍微增加點學問,可以同漢代的司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喜歡縱橫家的學說,喜歡擊劍,想當個遊俠之士,輕視財物,樂善好施。後來,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東濟寧),和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於徂來山,成日酣飲沈醉,當時號稱“竹溪六逸”。
天寶初年,……李白去拜見賀知章,賀知章見到他的詩文,感嘆地說:“妳就是個天上貶下人間來的仙人啊。”並報告給玄宗。玄宗在金鑾殿召見李白,李白和玄宗談論當代的大事,獻上壹篇賦頌。玄宗皇帝賜李白吃飯,並親自為他調羹,下詔命他為翰林供奉,這時李白還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沈香子亭,忽然心中有所觸動,想要得到李白寫的歌詞,召李白入宮,然而李白已經喝醉了。……酒醉稍醒,拿筆給他,他下筆成文,詞章婉轉華麗,精煉恰切,沒有留下尚未寫盡的意思。玄宗皇帝喜愛他的才華,多次召見宴請。李白曾經陪侍玄宗皇帝,醉了,讓高力士脫鞋。高力士平常就十分顯貴,以這件事為恥,於是摘錄李白的詩句以激怒楊貴妃。玄宗皇帝想讓李白當官,楊貴妃阻止了。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寵信的人所容納,就更加桀驁不群,不約束自己的言行。……李白懇求引退山中,玄宗皇帝賜給他金帛,讓他回去。李白漂泊四方,曾經乘船和崔宗之從采石磯至金陵(今江蘇南京),身穿宮中的錦袍坐在船中,旁若無人。
安祿山起兵造反,……李白輾轉於宿松(今屬安徽)和匡廬(今江西廬山)之間。永王李璘征召他做幕府僚佐,等到李璘起兵造反,李白就逃回彭澤(今屬江西);李璘失敗,李白論罪當斬。其初,李白遊並州(今山西太原)曾見過郭子儀,認為郭子儀很不壹般。郭子儀曾經犯法,李白替他免除處罰。這時郭子儀請求解除自己的官職來贖回李白的罪行,朝廷下詔,把他長期流放到夜郎。恰逢大赦,又回潯陽(今江西九江),因犯法下到獄中。當時宋若思率領吳地之兵三千人赴河南(今河南洛陽),取道潯陽,釋放了李白並聘請他為參謀,沒過多久,李白辭職。李陽冰做當塗(令屬安徽)縣令,李白投奔他。代宗即帝位後,用左拾遺之職召請李白,而李白已經去世了,終年六十余歲。
2. 求壹篇文章,描寫神仙,仙道逍遙的文章,要求文言文撫仙遊記
撫仙者,嵌於彩雲之南,碧玉清溪之境也。其秀,其麗,其清,其湛,其夢,其幻,引以仙人慕名而致,故得名撫仙也。
余閑行於撫仙,得以視概之盛狀。泛舟雲於葫湖之中,無以盡言語繪之清靜。登臨山嵐遠目極眺,方覺其浩渺煙波之勢。遊於滇南秀之甲島,亦稱之蓬萊亦無可乎。
如春四季,環之以 *** 林浪,有鶯啼鵲喜,隱現於層翠之間。朝暮霞起,籠之以彩雲虹幻,有銀魚抗浪,遨遊於乾坤之境。
青風撫岸,窈舟蕩漾,甲島之上,可觀青魚群陣,其之勢,有如水師行戰之危。雖無雷霆霹靂之況,卻可與萬馬千軍***披敵。海門臨濤,舟舫輕搖,樓閣文軒,倚於仙島之中。自古文人騷客,多遊於此,觀其畫卷,品其繁盛,臨湖吟詩,望樓摹文。每至雨霽初晴,煙彌虹越,以此形之蓬萊又有何過也?
古有雲:東來仙人,西至仙子,駕鶴鷺之滇行,忽現碧波鏡湖,繁簇島旖。甚悅,停鶴鷺遊於撫仙之上焉。其之清,清如瑤臺盛宴之甘醴。其之湛,湛於九霄重天之碧空。伴青羽之鶴同齊飛,以覽其佳景,攜歐絲之鷺***與遊,以略其妙盛。調松琴,品香茗,醉撫仙之仙樂於樓閣之中。觀宇宙,修仙道,吸天地之精華於孤島之上。
或仙曰:蓋蓬萊之同道孰夠視此仙境乎?瑤池之諸家或可略此勝景乎?
余遊盡以暢朗,九州之內有勝於此者焉?與以竭盡心之力,耗損囊中財,遊虛名浪景,不如置身與澄湖之上,何樂而不為?若自足以幸,與仙之人也同遊***樂,此不美乎妙哉?
3. 關於蓬萊仙境的優美古文蓬萊仙境:
蓬萊是傳說中的仙境,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蓬萊仙境的故事:
渤海的東部有壹個非常大的深淵,人們將那裏叫作歸墟,各地江河湖海的水都往歸墟流去,但無論流入多少總是保持在壹個水平,說明歸墟有多大有多深。有五座仙山坐落在歸墟,名字分別叫作:岱輿、員嶠、方壺、瀛淵、蓬萊。傳說這五座仙山都是神仙住的地方,他們每天在這幾座山裏快樂逍遙的飛來飛去,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雖然如此,但仙人們因為這幾座山是在大海裏漂浮著,隨波逐流所以很不滿意,於是他們請求玉帝想個辦法解決壹下。玉帝也覺得萬壹哪天神山漂走了那神仙們就沒地方住了,於是他請北海海神禺強來解決這個問題。禺強調來十五只巨鰲,讓它們各司其職這才把神山固定住。後來有壹個大人國的人路過這裏的時侯發現有鰲,於是釣走了六只巨鰲,這樣壹來岱輿、員嶠這兩座神山往北極漂流而去,最終在大海裏沈沒了。住在這兩座神山的神仙們忙著趕緊搬家。“蓬萊仙境”這個成語就出自於這五座神山其中的壹座。
4. 各路神仙,誰能給我找兩篇短的古文呀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壹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壹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壹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壹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麽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裏,墻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繡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裏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壹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妳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壹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妳的矛,去刺妳的盾牌,會怎麽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壹棵大樹。壹天,他在地裏幹活,忽然看見壹只兔子箭壹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壹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壹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壹頓了。”他拎著兔子壹邊往家走,壹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裏,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壹天什麽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裏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5. 文言文神仙酒譯文李八百,四川人,不知道他的本名是什麽。
由於好幾代人都見過他,當時的人推算他已經活了八百歲,所以叫他李八百。 此人時而隱居於山林之中,時而又出現在市井之中。
他聽說陜南漢中有個叫唐公昉的人有誌於修道,但苦於沒有高明的老師點化他,就想把修行之術教授給他。李八百打算先試探壹下唐公昉,就假裝是外地人,到唐公昉家受雇當仆人,公昉當然沒有看出來。
李八百對唐公昉總是能領會其用意,比別的仆人服侍得更加體貼周到,唐公昉因此特別喜歡他,對待他和別的仆人也不同。李八百有壹次裝病,看上去快要不久於人世,唐公昉非常憂慮,對他的擔心之情溢於言表。
為他請醫生看病買藥,花費了幾十萬錢也不心疼。 李八百又讓自己生了惡瘡,全身都是,又化膿又流血,散發著惡臭,令人無法接近。
唐公昉哭著說:“妳到我家來當仆人,這些年辛苦勞作,現在又得了這樣重的病,我想盡辦法給妳治病,花多少錢我都舍得。 可妳的病總也不好,這可怎麽辦呢?”李八百說:“要有人用舌頭舔我的瘡,病才能好。”
唐公昉就派三個丫鬟給李八百舔舐惡瘡。 李八百又說:“丫鬟舔舐還是不行,如果妳給我舔,我的瘡即刻就能好了。”
公昉就用嘴給他舔瘡。但李八百又說,唐公昉舔還是沒用,要讓他的夫人舔,公昉就讓自己的妻子給八百舔瘡。
李八百又說:“我的瘡要想完全治好,必須用三十斛酒洗澡才可以。” 於是唐公昉就買了酒裝在壹個大桶裏,李八百起床進入酒桶中洗澡,全身的瘡果然立刻好了,皮膚白若凝脂,壹點疤痕都看不見了。
這時李八百才告訴公昉說:“我是神仙,聽說妳有誌於修煉神仙方術,所以才故意試探妳,看來妳確實誠心可教,現在我要傳授給妳成仙的秘訣。” 說完,就讓唐公昉夫妻以及三個舔過瘡的丫鬟都用他洗過澡的酒來沐浴,他們立刻都變得十分年輕,而且很漂亮。
然後李八百又傳授給公昉壹本煉丹的經書。唐公昉就進入雲臺山中煉制丹藥,服用之後就成仙升天了。
原文: 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歷世見之,時人計其年八百歲,因以為號。
或隱山林,或出市廛。知漢中唐公昉有誌,不遇明師,欲教授之。
乃先往試之,為作客傭賃者,公昉不知也。 八百驅使用意,異於他客,公昉愛異之。
八百乃偽病困,當欲死,公昉即為迎醫合藥,費數十萬錢,不以為損,憂念之意,形於顏色。 八百又轉作惡瘡,周遍身體,膿血臭惡,不可忍近。
公昉為之流涕曰:“卿為吾家使者,勤苦歷年,常得篤疾,吾取醫欲令卿愈,無所吝惜。而猶不愈,當如卿何?” 八百曰:“吾瘡不愈,須人舐之當可。”
公昉乃使三婢,三婢為舐之。八百又曰:“婢舐不愈,若得君為舐之,即當愈耳。”
公昉即舐。復言無益,欲公昉婦舐之最佳。
又復令婦舐之。八百又告曰:“吾瘡乃欲差,當得三十斛美酒,浴身當愈。”
公昉即為具酒,著大器中。八百即起,入酒中浴,瘡即愈,體如凝脂,亦無余痕。
乃告公昉曰:“吾是仙人也,子有誌,故此相試。子真可教也,今當授子度世之訣。”
乃使公昉夫妻,並舐瘡三婢,以其浴酒自浴,即皆更少,顏色美悅。 以丹經壹卷授公昉。
公昉入雲臺山中作藥,藥成,服之仙去。 此文出自北宋李昉所著的《太平廣記》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是古代文言紀實小說的第壹部總集。
為宋代人撰寫的壹部大書。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紀實故事及道經﹑釋藏等為主的雜著,屬於類書。
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開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
成書於宋太平興國年間。 按主題分九十二大類,下面又分壹百五十多小類,例如畜獸部下又分牛、馬、駱駝、驢、犬、羊、豕等細目,查起來比較方便。
從內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故事,實際上可以說是壹部宋代之前的故事的總集。其中有不少書已經失傳了,只能在本書裏看到它的遺文。
許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故事,就靠《太平廣記》而保存了下來。 唐代除了《法苑珠林》等所載的佛教界驗證的壹些紀實故事,道教也產生了不少優美動人的故事。
例如寫方士上天入地尋找楊貴妃的《長恨歌傳》就是壹篇代表作。 唐代故事中的名篇如《柳毅傳》、《無雙傳》、《虬髯客傳》以及《杜子春》、《張老》、《裴航》等,也都和道教有關。
晚唐五代神仙家的思想更是彌漫壹時,杜光庭就是壹個神仙傳記的大作家,《太平廣記》裏收了不少他的著作。 宋初的故事還保留著這種風氣。
但是《太平廣記》的分類標準並不統壹,如講精怪的《東陽夜怪錄》、講龍女的《靈應傳》,都收在雜傳記類,按類別在短時間內就不容易找到。 從這裏可以了解到宋初人把壹部分唐代傳奇稱作“雜傳記”,還沒有用“傳奇”這壹名稱。
後漢乾佑(948年-950年)年間,李昉登進士第,授職秘書郎。經宰相馮道引薦,與呂端壹同任直弘文館,後改任右拾遺、集賢修撰。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李昉隨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擔任記室。李昉掌管軍中章奏,周世宗柴榮覽奏後,喜愛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寫的《相國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歡李昉的詩,稱贊他說:“朕知道這個人已經很久了。”
李昉因病請求先回朝。
6. 嶗山道士古文的翻譯原文 邑[1]有王生,行[2]七,故家[3]子。
少慕道[4],聞勞山多仙人,負笈[5]往遊。登壹頂,有觀[6]宇,甚幽。
壹道士坐蒲團[7]上,素發垂領,而神觀爽邁[8],叩[9]而與語,理甚玄妙[10],請師之[11],道士曰:“恐嬌惰不能作苦[12]。”答言“能之。”
其門人甚眾[13],薄暮[14]畢集。王俱與稽[15]首,遂[16]留觀中。
淩晨[17],道士呼王去,授以斧[18],使隨眾采樵。王謹受教[19]。
過月余,手足重繭[20],不堪[21]其苦,陰有歸誌[22]。壹夕[23]歸,見二人與師***酌[24]。
日已暮,尚無燈燭。師乃剪紙如鏡[25],黏壁間。
俄頃,月明輝[26]室,光鑒毫芒[27]。諸[28]門人環聽奔走[29]。
壹客曰:“良宵勝樂,不可不同[30]。”乃於案上取壺酒,分賚[31]諸徒,且囑盡醉。
王自思:七八人,壺酒何能遍給[32]?遂各覓盎盂[33],競飲先釂[34],惟恐樽[35]盡;而往復挹註[36],竟不少減。心奇之[37]。
俄壹客曰:“蒙[38]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39]。何不呼嫦娥來?”乃以箸[40]擲月中。
見壹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41]”,已而[42]歌曰:“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43]!”其聲清越,烈如簫管。
歌畢,盤旋而起,躍登幾上,驚顧之間,已復為箸。三人大笑。
又壹客曰:“今宵最樂,然不勝酒力矣。其餞我於月宮可乎[44]?”三人移席,漸入月中。
眾視三人,坐月中飲,須眉畢見[45],如影之在鏡中。移時[46],月漸暗;門人然燭[47]來,則道士獨坐而客杳矣。
幾上肴核尚存。壁上月,紙圓如鏡而已。
道士問眾:“飲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寢,勿誤樵蘇[48]。”
眾諾[49]而退。王竊欣慕[50],歸念遂息。
又壹月,苦不可忍,而道士並不傳教壹術。心不能待,辭曰:“弟子數百裏受業仙師[51],縱不能得長生術,或小有傳習,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閱兩三月,不過早樵而暮歸。
弟子在家,未諳[52]此苦。”道士笑曰:“吾固謂[53]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當遣汝行。”
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師略授小技,此來為不負也。”道士問:“何術之求[54]?”王曰:“每見師行處,墻壁所不能隔,但[55]得此法足矣。”
道士笑而允之。乃傳以訣[56],令自咒畢,呼曰:“入之。”
王面墻[57],不敢入。又曰:“試入之。”
王果從容入,及墻而阻。道士曰:“俯首驟入[58],勿逡巡[59]。”
王果去墻數步,奔而入;及墻,虛若無物[60];回視果在墻外矣。大喜,入謝。
道士曰:“歸宜潔持[61],否則不驗。”遂助資斧[62],遣之歸。
抵家,自詡[63]遇仙,堅壁所不能阻。妻不信。
王效其作為,去墻數尺,奔而入,頭觸硬壁,驀然而踣[64]。妻扶視之,額上墳起[65],如巨卵焉。
妻揶揄[66]之。王慚忿,罵老道士之無良[67]而已。
異史氏曰:“聞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為王生者,正復不少。今有傖父,喜疢毒而畏藥石,遂有舐癰吮痔者,進宣威逞暴之術,以迎其旨,詒之曰:‘執此術也以往,可以橫行而無礙。
’初試未嘗不少效,遂謂天下之大,舉可以如是行矣,勢不至觸硬壁而顛蹶不止也。” 譯文 縣裏有個王生,排行第七,是沒落的貴族家庭子弟。
少年羨慕道法,聽說嶗山有許多仙人,就背著竹箱上路了。登上壹座山頂,看見壹座道觀,非常清幽。
壹個道士坐在蒲團上面,白發已經垂到了衣領,但是神情清爽高遠,他搭訕後和他交談,道士講的理法很是深遠妙致,於是請求拜他為師。道士說:“恐怕妳嬌嫩懶惰吃不了苦。”
他回答說:“我能的。”他門下的弟子有很多,快晚的時候都來了。
王生壹壹向他們行禮,於是就留在道觀裏面。侵晨,道士叫他過去,交給他斧頭,讓跟著大家壹起砍柴。
王生恭敬的從命了。過了壹個多月,手腳都長了厚厚的繭,他不能忍受這個苦楚,暗地裏有想要回去的念頭。
壹天晚上回來,看見兩個人跟師傅壹起喝酒,天色已經晚了,還沒有點上燈燭。師傅於是剪了壹張圓鏡子形狀的紙,貼在墻壁上。
壹會兒,紙做的月亮照耀墻壁,發出的光芒可以照見發絲。門下弟子都圍在那裏聽後呼喚。
壹位客人說:“這樣好的晚上和歡樂,不可不同大家壹起分享。”於是從桌上取了壹壺酒,分別倒給這些弟子,並且囑咐說要盡興。
王生想道:七八個人,壹壺酒怎麽能全部都夠?於是每人尋找器皿,爭相倒酒喝,唯恐酒壺空了;但是多次倒酒,竟然壹點都沒減少。他心裏感到奇異。
壹會壹位客人說:“承蒙妳給了月光的照耀,但是這樣喝酒很寂寞。何不呼喚嫦娥過來?”於是把筷子拋向墻壁上的月亮裏面。
只見壹個美人,從月光裏面出來。開始還沒滿壹尺,到了地上,就跟人壹樣了。
長著纖細的腰肢和秀美的脖頸,翩翩跳起“霓裳舞”來,完後又唱道:“仙人仙人,妳回來嗎,妳為什麽把我留在廣寒宮裏!”她的聲音清麗飛越,激烈的像是洞簫發出。唱完,盤旋著起身,跳上幾子上,大家驚訝的看著的時候,已經又變回筷子了。
三個人大笑起來。又壹個客人說:“今天晚上很快樂,只是不能再喝了。
妳可以在月宮裏面為我們踐行嗎?”三個人搬著桌椅,慢慢進入月亮裏面。大家看著這三個人,坐在月亮裏面喝酒,胡子眉毛都能看見,就像影子在鏡子裏壹樣。
過了些時,月亮慢慢變暗;弟子點起蠟燭來,只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