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什麽意思
意思是在困難的時候即使受人壹點小小的恩惠以後也應當加倍(在行動上)報答。
出處:“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書面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其句原為民間的俗語,廣記為進報者采用,後來清代朱用純編輯收 。
擴展資料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周恩來的故事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周恩來為人處事,非常講究知恩圖報。他自己扶助他人絕少有功利感,但對於曾經教育過他、幫助過他的人則時常感念,沒齒不忘,並用各種形式報答他們。他銘記著中國的壹句古訓:不能過河拆橋。
在延安時期,壹位外國記者問周恩來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周恩來回答說:“少年時代在沈陽讀書時,得山東高盤之先生教誨與鼓勵,對我是個很大促進。”高盤之先生字亦吾,1881年生於山東章丘壹個清貧的書香世家,自幼聰穎好學,被塾師譽為“神童”。
1901年他考人山東高等學院,每次大考都名列前茅。1903年高盤之在進步教師蕭少瑜的啟發下,先後組織“樂群學會”、“玫瑰花詩社”兩個學生組織,與會員賦詩論文,抨擊時弊。1905年冬,他與這兩個組織的骨幹成員秘密加入同盟會,開始從事革命活動。
1907年,高盤之領導轟動省城的高等學堂反清鬥爭,遭到清政府通緝而亡命東北,到沈陽東關模範小學擔任歷史、地理教師。1910年,十二歲的周恩來就讀於沈陽東關模範小學,遂成為高盤之的弟子。
高盤之憂國憂民的情懷、淵博的學識很為周恩來所敬仰,在其影響下,周恩來率先在全校剪掉長辮子,立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高先生也很器重周恩來。1913年,十五歲的周恩來畢業於沈陽東關模範小學,準備南赴天津投考南開中學。
臨行前,他與高先生同宿壹夜以表惜別之情。高先生說:“我僅問妳壹事,孔子曰‘君子有三樂’,妳可知曉?”周恩來不假思索地回答:“‘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此其壹樂;‘父母俱在,兄弟無故’,此其二樂;‘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此其三樂。”
高先生滿意地說:“有妳這樣壹位英才弟子,我願足矣。”周恩來緊緊握住高先生的手,潸然落淚。第二天清晨,高先生把寫有“翔宇”二字的紙片遞給周恩來,說是斟酌忖度多日後想出來的,意在祝願少年周恩來如鯤鵬展翅,翺翔九天。
從此,“翔宇”就成了周恩來早年發表文章及留日、留法期間常用的名字。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作為總理雖然位高權重,但他並沒有忘卻高盤之這位恩師。1950年12月,高盤之的兒子高肇甫應周恩來之邀來到北京,周恩來熱情接待了他,說起高先生,周恩來情不自禁,誠懇地表白:“沒有高先生的教導,我不會有今天。”
1961年,高肇甫夫婦帶著三個孩子回北京探親,周恩來獲悉後,再次邀他們相見,詳細地詢問高師母的健康狀況,並讓秘書搬出壹包禮物,托他們帶給師母,此外還附上放大的高先生的照片壹張。這張照片是高先生在他畢業時送給他的,後來幾十年壹直珍藏在身邊,深恐或失。
百度百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