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頤和園的傳說和故事嗎?
光緒是清朝第九個皇帝,本是慈禧的侄子。慈禧在兒子同治死後,為掌握實權,立他為帝,實行“垂簾聽政”。光緒帝19歲“親政”後,宮廷中保守派與維新派在政治上發生沖突。1898年,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通過光緒皇帝實行變法,史稱“戊戌變法”。由於這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只持續了 103天即被扼殺,故亦稱“百日維新”。
變法失敗後,光緒被軟禁在南海的瀛臺島上。每年慈禧來頤和園時,光緒帝也必須跟隨同來,住在玉瀾堂。為了嚴密控制光緒帝,慈禧命人在王讕堂前後左右修了不少磚墻,門口還有太監站崗。此時的玉瀾堂被全面封閉起來,活像壹座監獄,光緒在這裏完全失去了行動自由。近百年來,原為囚禁光緒帝用的磚墻已拆去不少,王瀾堂也基本上恢復了皇帝寢宮的面貌,只有玉瀾堂東西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內的暗墻仍然保持原樣,作為與戊戌變法有關的遺跡供人參觀。
2. 關於銅牛傳說
清朝光緒年間,慈禧太後為了個人享樂,挪用建立海軍的幾百萬兩白銀修了頤和園。她傳下旨令:頤和園要修成“天上人間”。佛香閣象征天宮,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龍王廟壹帶便是人間了。既然有天河,當然還要有牛郎和織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邊安置了壹頭銅牛,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邊又建了壹座織女亭。銅牛身體朝東,而頭扭向西北,正沖著織女亭方向。這樣,以昆明湖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織女”的格局。從此,這頭銅牛就這樣朝朝暮暮遙望著“織女”,卻不得相聚。
有壹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這頭銅牛突然活了。它離開了原來的位置,壹步壹步走到湖裏,向著織女亭的方向遊去。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銅牛遊到壹半便沈了下去。人們趕忙稟報太後慈禧。慈禧開始不信,親自到十七孔橋壹看:銅牛果然不見了。怎麽辦?“天河”邊不能沒有牛郎啊!於是下令仿照過去的銅牛趕制壹只,放在原來的地方。防它再跑,就用鐵鏈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銅牛又動起來,眼看鐵鏈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幾個保鏢的壯漢將它拉住。幾個壯漢用盡全身力氣拼命拽著“牛”尾巴,由於用力過猛,“哢嚓”壹聲,尾巴斷了。幸好這時有人拿來了更粗的鐵鏈,七手八腳最後總算將銅牛鎖住了。
從此,昆明湖邊便留下了壹只斷了尾巴的銅牛。
3. 銅牛的六大傳說
傳說壹:七孔橋頭說銅牛
頤和園昆明湖東堤岸邊,十七孔橋橋頭不遠處,有壹只神態生動、栩栩如生的鍍金銅牛,它昂首安臥於岸邊。令遊人流連忘返,合影留念。是牛的力大無比,勤勞樸實,溫順善良,平和自如,使遊人陶醉;另壹層意思,是鍍金銅牛的故事,多少年來,吸引了千千萬萬遊人。
傳說二:禹治水鑄鐵牛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是海內外炎黃子孫人人皆知的故事。大禹,傳說中的夏後氏部落長、炎黃部落聯盟領袖、夏朝的創始者。姒姓。亦稱大禹、夏禹、戎禹。鯀之子。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鯀治水失敗的教訓,立足於疏導,終於治平水患。據傳說,大禹每治好壹處水患,便鑄造壹條鐵牛沈入河底,認為牛識水性,可防河水泛濫。
傳說三乾隆:皇帝鑄銅牛
到了唐代,經過長期沿襲,人們不再把鐵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邊。清代高宗皇帝弘歷,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堯舜禹,襲古人而又標新立異,於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傳說,仿唐朝鐵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鑄造了壹只銅牛,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榮強盛,銅牛全身鍍金,並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鑄了《金牛銘》,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鐵牛傳頌,義重安瀾,後人景從。制寓剛戊,象取厚坤。蛟龍遠避,詎數鼉 (音馱,壹種爬行動物)黿(音元,俗兒黿)。(音灣)此昆明,瀦流萬頃。金寫神牛,用鎮悠永。巴邱淮水,***貫同條。人稱漢武,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於西海。敬茲降祥,乾隆乙亥。" 乾隆皇帝壹生好大喜功,但畢竟是壹代較有作為的君主。鑄造鍍金銅牛,放置在昆明湖岸邊,還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據科學考證,昆明湖的東堤,比故宮的地基高約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壹帶便成水患之地,為了防止昆明湖東堤決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設置銅牛,觀察湖水水位線,隨時知道水位比皇宮的城墻高多少,以便加強防護,免使皇宮遭受洪水之災。
傳說四:天上人間話銅牛
銅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為天河。在天河兩側必有牛郎和織女。昆明湖東堤岸邊設置了"牛郎",那麽織女又在何方?據有關史料記載,昆明湖西側有"織耕圖",以此象征"織女"。據民間傳說,在昆明湖西墻外某壹菜園裏,曾發現了"織耕圖",的蹤跡。有壹漢白玉石碑,上刻有三個字"織耕圖"和乾隆禦筆的方印,這織女如何在西墻外?據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為晚清府腐敗無能,頤和園 遭帝國主義列強兩次劫難,很多珍貴文物遭受破壞,被偷盜哄搶很多,有壹些流失園外,也就不足為奇了。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貪圖享樂的慈禧太後,則把自己比作天上國母王母娘娘。在擴奸建頤和園,她曾傳下禦旨,要將頤和園修成"天上人間"。佛香閣 象征天宮,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龍王廟壹帶便是人間了。既然有天宮天河,當然要有牛郎和織女了。為此,她見昆明湖東堤已經安置了銅牛,能夠象征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旁邊,建起了織女亭。銅牛的身子朝東,頭扭向西北,正好沖著織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織女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
傳說五:銅牛遭難民相救
1860年,英法侵略軍攻入北京城,侵占了頤和園。侵略者貪婪無度,掠奪成性,破壞園林,搶奪文物。鍍金銅牛身上的金箔,也成為他們搶的目標。這夥兒魔鬼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壹塊壹塊剝金箔。銅牛在哭泣,湖水在落淚,手無寸鐵的當地居民壹個個義憤填膺,怒氣沖天。後來又聽說,金箔剝完之後,這夥魔鬼還打算將銅牛運出頤和園化銅賣錢,合夥分贓。民眾們經過商議,決定挑選十個身強體壯的大漢,趁天黑夜靜之時,帶上工具,潛入頤和園,將銅牛沈入了昆明湖底。這壹夜,狂風大作,暴雨如註,昆明湖東堤留下壹點痕跡。第二天,附近居民紛紛傳說,銅牛被大風刮跑了,洋鬼子尋不到破綻,真以為是上帝的安排,也就沒有再尋找。由於人民的保護,時至今日,銅牛才得以在昆明湖東堤岸邊,向廣大遊人展示。
傳說六:銅牛的鑄造
頤和園銅牛,是我國古代用撥蠟法鑄造的代表作。我國古代雕刻,是以寫意見長,這只銅牛,卻用了寫實的手法,它不僅造形生動,而且和周圍環境融為壹體。置於昆明湖東堤岸邊,十七孔橋橋頭不遠處,好似回首驚顧,若有所聞。炯炯目光註視著昆明湖的西北方向。它神態自若,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國當時的鑄造藝術水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鍍金銅牛,也是頤和園內壹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4.天地壹家春
“天地壹家春”本是圓明園四十中景的壹景,建築得樸素典雅。壹八六O年火燒圓明同時,巳被英、法聯軍全部燒毀了。奇怪的是在今天頤和園的仁壽殿。樂壽堂等處的消防銅缸上,都刻有“天地壹家春”的大印,這些缸都鑄於清朝光緒年間,離火燒圓明固已經有幾十年了。圓明園四十景,可紀念可追憶的地方太多了,為什麽對“天地壹家春”念念不忘呢?這裏面也有慈核的壹段故事。
慈禧進宮時地位被微,開始只封了壹個蘭貴人,可後來聲名越來越顯赫,當政四十多年,這些都是從“天地壹家眷”開始的。
原來這“天地壹家春”是慈禧進宮初期的住所,鹹豐皇帝初次看上蘭貴人既是在這裏。當時,鹹豐正帶著八大臣在圓明園裏閑逛,慈用重金買通了皇帝的跟班太監,有意把皇上往“天地壹家春”引,慈禧為了引起皇上的註意和好感,也特意輕裝談抹,倚著雕欄,唱著江南小曲“艷陽天”。由於唱得非常動聽.常居深宮的皇帝入了謎,乖乖地落到了蘭貴人的美人計。從此,名不見經傳的蘭貴人就開始了步步高升的日子,懿嬪、懿貴妃,榮華富貴全都有了,在生了太子以後,更是壹步登天。鹹豐帝死後,她就當上了垂簾聽政的皇太後, “天地壹家春”是慈禧太後的發樣地。
在光緒年間,重娃清筋園時,慈禧本想在園子裏再建壹座“天地壹家春”,並讓工部找來了當年的圖樣。可是當時國力實在太空虛,再也拿不出許多銀兩丁。可她又忘不了對“天地壹冢春”的思念之緒,就心生壹計,在匠人們鑄造防火缸的時侯,她特意下了壹道懿旨,在每個銅缸上都刻上了“天地壹家春”的大印,並把它們擺在了自己的住室樂壽堂及勤政的仁壽殿。
5.頤和園裏的十七孔橋是怎麽修成的?
北京地區流傳著壹句歇後語:蘆溝橋的獅子——數不清。其實,頤和園裏的十七孔橋,雕刻了五百多只石獅子,比蘆溝橋的獅子還多好幾十只呢!
這十七孔橋,是頤和園裏最大的壹座橋,全長壹百五十公尺,東連八方亭,西接南湖島。那十七個券洞上邊,是雕刻著石獅子的漢白玉石欄桿,它就象是壹道虹,把人世間和蓬萊仙島連接起來了。
相傳,在乾隆年間修十七孔橋的時候,請來了許多能工巧匠。那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是石匠們壹斧壹鑿從房山的大石窩開采的,流著汗水壹步壹步把它運來的。有壹天,修橋工地上來了壹個七八十歲的老頭兒,頭發長的過耳根臺子,臉上的土有壹個銅子厚。他背著工具箱子,壹邊走壹邊吆喝:“誰買龍門石!誰買龍門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骯臟勁兒,都以為他是瘋子,誰也沒搭理他。
老頭子在工地上轉遊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還是沒人理他。
這個老頭,背著工具箱子離開了工地,往東走到六郎莊壹棵大槐樹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裏就睡在樹底下,每天雞叫頭遍起身,掄起鐵錘,叮叮當當鑿那塊龍門石。
壹天傍黑兒,下起了瓢潑大雨,風吹雨潲迷得老頭睜不開眼睛。他雙手抱頭,蹲在樹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爺打這兒路過,見那個老頭畏畏縮縮的樣子,挺心疼,就讓他搬到自個兒家裏來住。
老石匠搬到王大爺家,有房子住,還管飯吃。他整整住了壹年,也叮叮當當壹天不停地鑿了壹年龍門石。壹天早晨,他對王大爺說:“今天我要走了。我吃妳的飯,住妳的房,妳的恩情我壹輩子也忘不了。我也沒有什麽報答的,就把這塊石頭留給妳吧!”王大爺瞅了瞅漢白玉的龍門石,對老頭說:“妳也別說報答不報答。為這塊石頭,妳勞累了壹年,還是妳帶走吧!我要它也沒用。”老頭說:“我這塊石頭,真要到節骨眼上,花壹百兩銀子還買不到呢!”說完,背起工具箱,順大道往南去了。
頤和園裏修建十七孔橋的工程快完工了。聽說乾隆皇帝還準備前來“賀龍門”呢!沒料想到,橋頂正中間最後那塊石頭,怎麽也鑿不好、砌不上。這可急壞了工程總監!這時候,有人想起了那個賣龍門石的老頭子,提醒了總監,就派人四面八方去找他。
工程總監打聽到那個老石匠在六郎莊住過,就親自來到王大爺家。他壹眼看到窗底下那塊龍門石,就蹲下來量了量尺寸,結果是長短薄厚壹分不差,就好象專為修橋琢磨的壹樣。總監高興得合不攏嘴,對王大爺說:“這是天上下來神人專為修橋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妳張口吧,要多少銀子我支付多少。”王大爺說:“妳也別多給,那老石匠在我家吃住了壹年,妳就給我壹年的飯錢吧!”總監聽說,留下壹百兩銀子,就把龍門石運走了。
這塊龍門石砌在十七孔橋上,不偏不斜,嚴絲合縫,龍門合上了!
那些石匠、瓦匠們,人人都吐了壹口氣:總算把石橋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來,還有大夥的活路嗎?正當大夥高興的時候,有個老石匠忽然醒悟過來,對大夥說:“諸位師傅現在該明白了:這是魯班爺下界,幫咱們修橋來啦!”
從這以後,魯班爺幫助修建十七孔橋的故事,就流傳開啦。
6.甕山的來歷
頤和園裏有壹座萬壽山。在乾隆十六年以前,這萬壽山原來叫做“甕山”。提起甕山的名字,在北京西郊還有壹段有趣的傳說。
在很早很早以前,甕山壹帶平地出泉,是壹片沼澤水窪,當地的人都以打魚摸蝦、壘磚燒窯、做小買賣為生。除去幾家財主以外,老百姓生活很苦,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家家戶戶為填包肚子四處奔波。 甕山的半山腰裏,有壹座又破又小的財神廟,廟裏供奉的是財神爺趙公元帥。老人們說:“趙公元帥心善,他要每年四月十五這天顯靈,周濟壹戶窮人。”
果然,接連幾年,每到四月十五趕廟會時,總有壹個窮人發了財:先是扛活的趙老黑挖出壹甕元寶;後是賣豆漿的王瞎子撿了壹甕珍珠。這些事傳到有錢人耳朵裏,那些財主和大官們可就急紅了眼!到四月十五這天,他們也穿起破衣爛衫,腰裏系根雜布繩,肩上搭個捎馬子,假裝窮人,在廟會上晃來晃去,妄想讓趙公元帥度化他。
在甕山西南有壹家大財主,叫王有財。他家有壹頃水地、兩頃旱地,北京城裏還有幾座買賣鋪子。王有財貪心不足,還想發大財,就在四月十五這天,穿上他家長工的壹身破衣裳,到甕山上去趕廟會。他在人群裏走過來闖過去,嘴裏還不停地嘟囔著:“善心的財神爺度化度化我吧!我家有八十老母,都餓病啦!”他從東走到西,從南念到北,轉了六六三十六圈,還是沒有遇到那位寬衣大袖、鶴發童顏的財神爺!他累得腰酸腿痛,口幹舌燥,沒精打采地回家去了。
王有財到家後,喝了兩杯茶,倒在炕上就睡著了。他夢見,從甕山財神廟走出來兩個小孩,壹胖壹瘦,個頭壹般高,都穿著壹身紅兜肚,壹蹦壹跳地往後山走去。那個胖小孩說:“師傅叫咱倆今天晚上,把那壹甕金豆度化給壹個最窮的人,咱們快去挖金豆吧!”瘦小孩問:“那個最窮的人是誰?”胖小孩說:“咱師傅訪察了壹年才找到他。這個人住在山西邊,叫大老李;他有個小孩,眉尖上長著壹顆痦子。師傅讓咱們把金豆埋在他家西屋旮旯兒裏。”這兩個小孩走到山後壹棵松樹底下,壹鍬又壹鍬,挖出來壹個鬼臉青色的小甕來,細脖大肚子,盛滿了光閃閃的金豆。瘦小孩提起小甕就要走,不小心掰下來壹塊瓦碴兒,他把瓦片扔在地上,抱起小青甕就走了。王有財見把金豆拿走了,急得大聲喊起來。這壹喊,把他自己喊醒了。原來是做了壹個夢。
王有財急醒以後,跳下炕就往甕山跑。他找到那棵松樹,果然在樹底下發現了壹塊破瓦片,跟他夢裏看見瘦小孩扔的那塊壹模壹樣。他撿起來揣在衣袋裏,盤算著怎樣才能找到大老李,想辦法去那甕金豆。
第二天壹大早,王有財來到甕山西邊青龍橋壹帶,到處轉悠。見到小孩就看人家眉尖上有沒有痦子。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就垂頭喪氣地往家走。在青龍橋村西,遇到壹個賣切糕,就搭起話來,問:“妳貴姓?”賣切糕的說:“我姓李,人家都叫我大老李。”王有財壹聽說他就是大老李,就別提多高興了,又接著問:“妳家孩子有多大了?”大老李嘆了口氣說:“不瞞妳說,我打了半輩子光棍,四十歲才娶親,快五十歲了,還沒嘗過當爹的滋味呢!”
正說到這兒,從街裏跑過來壹個小孩,喘著粗氣喊:“李大叔,我大嬸生了個小胖子!”大老李壹聽,拔腿就往家跑,連切糕車和王有財都忘掉了。等他料理好家裏的事,再來推切糕車時,王有財還站在那裏幫他看車呢!王有財問:“妳大喜啦!孩子長得很富態吧?”大老李笑著說:“長得又胖又壯實,壹臉福相啊!喜眉笑眼,眉尖上還有壹顆痦子。”王有財想:果然就是他家!連忙奉承說:“這就是喜鵲(雀)登梅(眉)嘛!”
大老李推著切糕車回家去了。王有財跟在他後邊認準了家門。
過了幾天,王有財提著餑餑匣子和兩瓶白酒,到大老李家去賀喜。大老李也留他在家吃飯。以後,兩人越混越熟,經常來往。
壹次下大雨,大老李家的房子塌了。王有財說:“我家祖墳的幾間房歸妳住,妳這房就歸我啦!行不行?”大老李說:“那敢情好,我們全家就謝謝您啦!”
大老李前腳搬走,王有財後腳就邁進家門,到西屋墻旮旯去挖金豆。挖來挖去,果然挖出來壹個鬼臉青的缺沿小甕。他從兜裏掏出那塊甕片壹對,正好對上。他剛壹提起甕蓋,就從甕裏鉆出幾條毒蛇來,緊緊地把他纏住,有咬得他渾身是傷,不久就死了。
後來,大老李有搬回青龍橋,他在重新蓋房時,也挖出了壹個鬼臉青的小甕,甕裏盛滿了金豆。
因為這壹甕金豆,是從山坡上松樹底下挖出來的,這座山就叫做“甕山”了。
7.洋鬼子血染智慧海
庚子那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慈禧還沒瞧見洋人的影兒呢,就逃到了西安。王公大臣們壹看太後帶頭兒顛了,也爭先恐後,攜帶金銀細軟,四散逃命。守城的八旗兵軍心渙散,群龍無首,和洋人沒打幾仗,也各想各的法兒去了。
八國聯軍進了北京,殺人放火搶東西,幹盡了缺德事兒。他們闖進頤和園,又搶又燒,把園子弄得烏煙瘴氣。
天擦黑兒的時候,壹幫洋鬼子竄到了萬壽山頂的智慧海。他們壹看這智慧海,壹個個全楞了:好家夥,世界上竟有這麽漂亮的房吶!墻是琉璃的,瓦是琉璃的,整個建築沒用壹磚壹石,也沒有壹檁壹柁,全是用琉璃攢成的。每塊琉璃磚上,還雕刻著壹尊佛像,都盤腿打坐,雙掌合十,慈眉善目,象活的壹樣。
鬼子們越看越紅眼,就用槍砸開了琉璃佛像。低處的砸完了,又搭起人梯砸高處的。剛才還是好好的佛像,不壹會兒就被砸德不是缺腿就是少頭。
洋鬼子們正砸得起勁,忽聽的嗷嗷兒幾聲怪叫。鬼子還沒弄清發生了什麽事兒,有的就被順風刮來的沙土迷了眼,有的被石頭砸破了頭。他們嚇得撒丫子就顛,只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
就在這時,從智慧海後邊的松樹林裏躥出十幾個怪人來,全是黑衣服,短打扮,朱砂塗臉,手拿刀劍,嗷嗷兒叫著沖進鬼子群裏。
洋鬼子哪見過這種場面啊,壹個個嚇得渾身篩糠,兩腿發軟,盡剩了哭爹喊娘了,哪裏還跑得動半步。這十幾個人就象猛虎撲羊壹樣,揮舞刀劍,壹頓猛殺猛砍,直殺得鬼子人頭滾滾,血流滿地,不壹會兒,都倒在了智慧海周圍。
過了有兩個時辰,從死人堆裏晃晃悠悠站起壹個鬼子來。該著著家夥走運,沒受致命傷,剛才是連驚帶嚇暈過去了,因此就成了落網之魚。他聽聽四下沒什麽動靜,就連滾帶爬地跑下萬壽山,把這事兒報告了洋鬼子頭兒。
洋鬼子頭兒帶著人跑到智慧海壹看,立時就傻了眼。他越看越納悶兒,怎麽他們壹槍都沒放,就老老實實讓人家把腦袋切下來了呢?這是什麽人幹的,這麽大本事?他讓人找來了看頤和園的老頭兒,問他們這是怎麽回事。
兩個老頭兒看了看說,他們這是叫閻王爺拿了去了。這智慧海本是壹座佛殿,裏邊兒供的是地藏王,他是陰曹地府的頭兒,誰要是在世上為非作歹,專幹壞事,他就派追命無常把誰拿了去,根據罪過的大小,分別押在十八層地獄裏。妳們今兒個在園子裏又燒又搶,還跑到智慧海來砸佛像,閻王爺不拿妳們還拿誰去呢!妳們再放火搶東西,閻王爺要是再壹發火,妳們的小命兒就全得留在這兒。
洋鬼子們壹聽,差點兒全嚇暈過去。有的立馬就沖智慧海下了跪,壹邊嘟囔壹邊畫十字兒;有的拔腿就跑,連頭都不敢回,生怕讓閻王爺勾了魂兒去。轉眼功夫,鬼子們屁滾尿流地逃出了頤和園。
砸智慧海的洋鬼子真叫閻王爺拿了去了嗎?不是,哪有閻王爺呀!他們是被人殺的。那是壹些練過武術的村民,都在頤和園附近住家,他們看洋鬼子在頤和園裏邊兒燒殺搶掠,實在氣憤不過,就假裝成鬼神模樣,把砸智慧海的洋鬼子送上了西天。
8.甕娘娘墳與佛香閣
元世祖忽必烈的正宮皇後,是個很有學問的人。她輔佐忽必烈治理天下,滿朝文武和三宮六院沒有壹個不佩服的。後來,她忽然得了重病,臨死前,對忽必烈說:“臣妾死後,只有壹個要求,望陛下把我埋在丹棱北邊的那個小山包上。”忽必烈流著眼淚問:“為什麽偏葬在那麽荒涼的地方?”甕娘娘說:“日後有天子給我看墳。”說完沒多大功夫,就閉眼了。忽必烈按照她的意思,把她葬在了那個小山包上。從此,那小山也就叫甕山了。但到底是葬在甕山的哪壹塊兒,地面上沒留下任何蛛絲馬跡,為的是防備有人決墳盜墓。
五百年以後,清朝皇帝乾隆看這兒山清水秀,風景幽靜,心裏很喜歡,就想在這兒建座皇家園林。他征調民工,把甕山泊開鑿成昆明湖,並在甕山上大興土木,修建行宮。在半山腰挖地基時,忽然發現下邊有壹個大地穴,都是用三尺見方的大石塊砌成的,還有壹個大石門,關得很緊實。監工的太監把這事立馬稟告了乾隆。乾隆心想:“這準是甕娘娘的墳,要能把這墳挖開,說不定裏頭盡是奇珍異寶!”於是,他親自跑去看了,命令工匠們悄悄把門撬開,可那門太嚴實了,工匠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撬開了門前的壹塊擋門石。翻過來壹看,上面寫著幾個大字:“妳不動我我不動妳”。乾隆壹看,臉色立時摻白,嚇得差點背過氣去,慌忙命令工匠把石頭重新砌好。就在甕娘娘墳的上邊,修建了佛香閣,把墳給壓住了。這壹來,甕娘娘的墳沒人敢動了,乾隆認為自己的江山也就牢靠了。果真應了甕娘娘:“日後有天子給我看墳”那句話。
這事聽起來好象很神,其實並不神。甕娘娘是個有學問的人,他見丹棱北邊那地方風景好,知道日後準被皇家看上,在這兒修行宮,所以她才說“日後有天子給我看墳”。至於石板上的字,那是防人掘墳盜墓為嚇唬人而刻的。正好碰上了乾隆,乾隆這人講風水,好迷信,就給唬住了。
9. 西太後在頤和園內用膳
西太後在頤和園內用膳是頗為講究的,可以說在中外歷史上罕見。頤和園專有壹座供西太後享用的“壽膳房”,地處仁壽北殿的後身,大戲樓東側,***有八個大院,壹百多間房子。專門為她烹調飲食的首領太監、廚役、菜役等有壹百二十八人之多,比乾隆時期的禦膳房多二十余人。膳房下設五局:
壹、葷菜局。 專做烹、炒、炸、溜、蒸、燉各種山珍海味、雞、鴨、魚、肉等葷菜。
二、素菜局。 專用豆腐、面筋等素菜做各種炒菜、炸菜、溜菜等。
三、飯局。 專做飯、粥、饅頭、花卷、烙餅、面條等各種主食。僅每頓要做的粥就有:綠豆粥、小米粥、肉粥、薏米仁粥、大麥粥、大米粥等。
四、點心局。專做早點、午後點心,還有夜宵所有的各種蒸、煮、炸、烙點心。
五、餑食局。專做酥皮餑餑、酥盒子、奶油琪子、小炸食、薩其瑪等點心。
西太後膳房的太監、名廚等,不管皇太後到哪裏巡幸,都要隨駕侍奉。頤和園“壽膳房”的太監、名廚中的有不少是從故宮“西膳房”調來的。關於廚師隨駕伺候的事,曾發生過這樣壹件事。有壹位名廚師叫謝二,是壹位首領太監的弟弟,因油炸糕做得好,被傳入宮中效力。他做的燒麥皮薄如紙,餡美可口,特別受到“老佛爺”賞識。有壹次西太後去東陵祭祀,謝二沒有隨駕,到了東陵西太後要吃燒麥,吃完後感到味道不對,問是什麽緣故,手下人說謝二沒隨駕,是劉大做的,結果壹怒之下,打了劉大四十大板,並立即傳旨命謝二火速趕到了東陵。
在西太後愛吃的菜品中,有壹個菜叫“釀豆芽”。這道菜做起來非常費功夫,必須挑選挺直肥大的豆芽,先用手將頭尾掐去,只留中段,再用細銅絲將其挖空,然後再將事先用雞肉或其它佐料調好的餡塞進去,上鍋蒸熟。就這壹個菜,十個人做壹天也夠忙累的。在她愛吃的面食裏有壹種"小窩頭"。其主要原料有栗子粉、小米面、豆粉、糜子面和玉米面,再加桂花、白糖和棗泥,精心做成如同拇指般大小的窩頭。壽膳房制作的食品花樣繁多,能制點心四百多種,菜品四千樣,各種上等高級食品如燕窩、魚翅、熊掌等應有盡有。
西太後用膳每天有固定時間,壹般早膳六點,午膳十二點,晚膳下午六點。另外還有晚點。傳膳前,各局將做好的菜食壹律裝入菜食盒中,放在廊下幾案上。盛菜的用具是淡黃色的繪有二龍戲珠的木制膳盒,膳盒底部有壹個用錫制成的底座,座內裝有熱水,外包棉墊,能保溫較長時間,壹般情況下,西太後在樂壽堂用膳,樂壽堂離壽膳房壹百多米,每次進膳前,樂壽堂正廳內臨時用幾張桌子拼成壹張大餐桌。只有當首領太監發出“傳膳”時,所有的膳食才能從壽膳房向樂壽堂運送。傳膳時,膳房學徒的小太監有幾百人之多。當傳膳太監傳旨開膳時,小太監每人把自己的膳食盒搭在右肩上,管膳太監和首領太監領著這些小太監依次而入,再由內侍太監把菜食放在膳桌上。這時總管太監李蓮英用銀筷子試嘗,他認為安全可靠後才請皇太後用膳。西太後每天的膳食費壹百兩白銀,比乾隆規定的六十兩還高。在當時,壹百兩白銀可買大米壹萬二千斤。按當時壹般農民的正常用糧每人每年三百斤計算,可夠壹人吃四十年的。那真是“帝後壹頓飯,百姓數年糧”。
西太後在頤和園消夏如何吃冷食。慈禧常吃的是壹種叫“甜碗子”的冷食。系用蓮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經過冰鎮之後食用。據說西太後很愛吃,宮女、太監如若能夠被賞賜吃上壹碗,那是莫大的幸事了。晚清就用上冰箱了,但那時的冰箱不是機械制冷,而是用天然冰塊冰鎮的。冰箱的外形呈鬥狀,即四方形,上面略比底大,由下往上漸大。大冰箱有高八十多厘米者,體積容量不小,冰箱的下面都做有流水孔,蓋面上留有氣孔,便於放出冷氣,可使室內降溫。皇宮冰箱多用紅木制作,也有的用琺瑯制作。其表面多有雕刻或鑲嵌紋飾,也是極好的工藝品。上應有的價值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10. 慈禧在頤和園內的日常生活
西太後晚年駐蹕頤和園,生活上極盡享樂之能事。溥雪齋在《晚清見聞瑣記》壹文中,講述了西太後在頤和園內壹天的生活情況。西太後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