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燈之鄉是哪個城市
銅梁龍舞的歷史
銅梁龍舞是壹種以龍為主要道具的舞蹈藝術形式,興起於明,鼎盛於清。
銅梁龍舞的風俗由來已久。在唐宋時期就有龍舞活動了。清光緒年間的銅梁縣誌·風俗篇中記載了銅梁龍舞的盛況:“上元張燈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輝煌達旦,並扮演龍燈、獅燈及其他雜劇,喧闐街市,有月逐人、塵隨馬之觀。”這個風俗保留至現代。
銅梁龍舞的發展經過了火龍、正龍、肉龍三個階段。早期的火龍用繩索、竹簍連接頭尾,舞龍時龍身施放煙火,氣氛熱烈,場面活躍,但火龍有軀無肉,龍形象欠佳;中期的正龍頭大頸長,以簍作節,節內點燈以代煙火,舞玩時龍首高昂,燈火蜿蜒,景象壯觀,但龍體態不全,身軀仍少真實感;最後形成的肉龍,以彩繪紙黏糊龍身,龍體完整,有骨有“肉”,舞玩時頭尾擺動靈活,軀體伸縮自如,內部盞盞燈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龍身,熠熠生輝,美觀動人。由於肉龍體態長大,舞玩時形如蠕動,故又稱“蠕龍”。
近代,銅梁龍又在傳統肉龍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設計,集獅頭、鹿角、蝦腿、鱷魚嘴、烏龜頸、蛇身、魚鱗、蜃腹、魚脊、虎掌、鷹爪、金魚尾於龍壹身,且將傳統閉口龍改制為張口龍,龍口內加做龍舌與口寶。新創的銅梁龍英姿勃發,神威賁張,大有吞雲吐霧、氣奪天地之概。
龍舞是什麽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漢族民間舞蹈之壹,在全國各地廣泛分布,其形式品種的多樣,是任何其他民間舞都無法比擬的。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以數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錄中已有明確的各種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後歷朝歷代的詩文中記錄宮廷或民間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直至21世紀10年代,龍舞仍是民間喜慶節令場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壹。
龍舞最基本的表現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構圖變化和動作套路。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信奉的祖先;龍舞是華夏精神的象征,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合力、奮發開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諧、造福人類的文化內涵,是中國人在吉慶和祝福時節最常見的娛樂方式,氣氛熱烈,催人振奮,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