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的著名景區

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的著名景區

面積約2.5平方公裏。桃源山是道教的聖地,文化的中心。從西晉到晚明,以桃源山為主的名勝古跡,代有聲名。西晉末葉桃源山上始建桃源觀,中唐逐漸擴大,到北宋而稱極盛。這裏有瀟湘壹閣的水府閣,江南壹宮的桃川宮,華夏壹院的天寧碑院。

桃花流水

桃花源主體景區***有桃樹10萬多株,分屬63個品種類型。群落兩極花期分別為3月9日和4月20日,先後相持43天。盛花頂峰期為3月20日至4月8日,相繼20天。桃花山群落草重翳,中含窮林橋碧水壹潭。“雨中草色綠如染”、“水上桃花似火紅”。

上天梯

位於桃花源山莊東南。山麓寬不足100米,相對高超150米,坡高65度以上,透視面宛如垂屏。上下地表輻射溫度懸殊,夜間溫差5-6℃,每臨三九寒天,獨戴玉冠。首當蜀雨巴風沖襲,迎面不挽雲翳,而兩側峽谷沈雲落霧頻仍,故遠眺如青屏鑲玉,近看似天梯插雲。

五柳湖

因陶淵明別號五柳先生而得名。位於桃花山和桃源山之間,面積6.7公頃。湖岸回迂,周可行車,湖中配置湖心觀荷亭、九曲橋和靜影橋。春日匯集桃花流水,蓋沒魚蹤鳥影;夏日鱉伏蓮葉,蔦啼柳浪;秋湖清澈,貴有芙蓉照水。其四時季相從低層次空間豐富了兩座名山借景。

空心古杉

位於桃川宮前,現存兩株。南宋姜菱《昔遊桃源山詩》贊記:“古杉晉時物,中空野人住。外圍四十尺,內可十客聚。”歿於正德年間。後於明萬歷年間萌新復榮。清鹹豐年間風吹折壹株,禿幹兀立,萎狀加劇,下部若剜,空缺朝西,人可入內。另壹株枝葉繁茂,生機盎然。

天寧碑院

位於桃源山景區,始建於唐代。清乾隆十八年(1753),桃源縣令屈宜伸曾主持整修,更名為“桃川書院”。1992年,由桃花源風景名勝區管理處修復改名“天寧碑院”,並將院址原來的桃川宮東北遷到其東南塔巴堰畔臺地。總占面積9600平方米,自入品起,迄至第三平臺後墻月亮門,其主要建築為石橋、石牌坊、石雙環亭、百壽圖、巨型石碑、“桃源仙境”縮影假山池,陶淵明《歸去來辭》等巨型石碑白玉壁畫群、六角石亭、書畫堂、石碑坊等。空間穿插滲透,步移景易。 面積約2平方公裏。桃花山是福地洞天,山水的中心。自明迄今,以桃花山為主的名勝古跡越過歷史的滄桑,風景迷戀過壹代又壹代騷客遊人。這裏以紅樹青山、斜陽古道著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澗潺潺,藏風聚氣,瀉靈溢韻。“水迥青嶂合,雲度綠溪陰”,當您沈浸在“偶聞黃發石中語,時有白雲衣上生”的意境,自會有壹種幽深恬靜之感。

桃花山牌坊

為桃花山景區入口標誌。原牌坊未知所始。重建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後傾塌。1974年按原貌修復。四柱兩級七樓磚石結構,粉墻碧瓦,淡端莊。主樓高9.5米,闊4.5米。主樓匾壹塊玉嵌桃花石,陰刻桃花源三個貼金大字,兩側塑飾披雲降龍,古拙威雄。額枋上綴桃花山景區五字。中柱上嵌鑲“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楹聯。牌坊入口之內,即為《桃花源記》所述“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

八仙亭

位於桃花山牌坊兩側,為兩個重檐樓閣式尖亭和六個歇山式館狀長亭的建築物系列,皆黃瓦、丹柱、赤壁,對稱布局,尖亭底徑12.7米,高10米。長亭面閣17米,進深10米,鰲魚吻脊,卷草山花。凡亭、廓斷續延伸300余米,為桃花山、桃源山晨昏因借的巨型景物。

桃花觀

位於桃花山景區。中樞部分包括桃花觀、菊圃、集賢祠、玩月亭、躡風亭、憩廬等單元,總面積約0.5公頃。其中桃花觀主體面積410平方米。桃花觀始建於唐代,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重建。由山門牌坊及其半亭、正堂半亭、正堂、落翼和塞口墻五部分構成方形院落。明間供觀音菩薩。落翼壹間名“息機別館”。桃花觀主體依崖臨壑,勢若懸空。

菊圃

位於桃花山牌坊的窮林橋中軸線的另壹終端。由垂花門、檐廊、廊亭、正廳和花墻五部分連結為壹個封閉式的園林單元。總面積2764平方米,取陶淵明《醉酒詩中“采菊東籬下”》句意而得名,始建於明代,原名延至館。1964年重修更名菊圃。1980年按中國南方仿古園林風格改建。前為垂花門。壹對坐獅工藝奇絕,獅毛曲卷,紋理可鑒,垂蓮柱檐廊長53米。

集賢祠

位於菊圃之南,南倚懸崖,其他三面臨壑。原祠不知所始,據《桃源縣誌》載;清同治九年(1870)縣今麻維緒曾嵌陶淵明、李白、蘇軾等14名流題詠桃花源詩文於此。1974年征修硬山疊架式廳堂,面闊15.3米,進深8.3米,高6.8米,今壹明間兩次間壹落翼,明間正中靠內,塑立陶淵明像,體態魁梧,豪情傑韻。其上方懸清末桃源縣令余良棟所題“古隱君子之堂”匾額。朱色長窗6扇,均無華麗雕琢。

方竹亭

位於菊圃以南50米的方竹林旁,其周陡坡相峙,古木參天,方竹生境得天獨厚。原名桃川八方亭,於明代萬年間由江東之捐資修建。清代更名方竹亭。6.3米,底徑7.6米,墻厚1米。粉墻碧瓦,白色戧脊,攢尖屋冠。外觀八方八角,圈門圈窗;內看頂若穹窿,無梁無柱。屋面桑麻擁綠垂青,墻上苔蘚斑駁,為桃花源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1959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碑廊

位於菊圃右側。千百年來,騷人墨客遊桃花源者,多覽物興懷,寫景抒情,碑碣傳世頗多,惜為風雨剝蝕。1982年特建碑廊,集唐以降古碑十七方,所存唐代詩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宏道、江盈科等各家石刻,雖幾經滄桑,尚可摩讀,彌足珍貴。

真面目巖

位於桃花山臨仙澗水源亭下首。翳谷百仞,危徑中開。傾巖之下,暗罅陰森。穴道回旋。雨後澗水灌穴,仰射輾轉南明闕聞《桃源洞水記》。“瀑之浩浩若十萬甲兵,鏑響弓鳴,隱伏洞天”,巖壁上鐫“辟開真面目”四字,原被羽客道流誤為“世外桃源”入口。 面積1.5平方公裏。桃仙嶺是神話的故鄉,娛樂的中心。在這裏,神話和歷史留下豐富的足跡,自然與生活貯滿醉人的芬芳。這裏壹片田園,幾泓碧水,十裏古道,萬樹紅桃,充滿著神秘,向遊客訴說著壹個個美妙的傳說。

桃仙嶺

位於桃仙嶺景區正東。面積0.4平方公裏。山勢矮峭嶺瓏,或壯元寶,或如筆架,含三泉、四池、五園(品桃園、品菊園、奇竹園、稻香園、芳茗園)。

桃花源牌樓

位於桃仙嶺景區,橫跨319國道。勝狀巋巍,四柱九樓,高16.8米,寬26.8米,中跨12米琉璃黃瓦,金花勾滴。特大三幅雲坐鬥角替,遠即可鑒。漢白玉雕花柱磊高234厘米,長寬各140厘米,艮光遠逼。正樓匾塑桃花源三個貼金巨字,次樓匾仰風升龍。大小額枋飾清式大金點旋子彩畫,五色繽披。

悠然園

位於桃花源牌樓以南50米處,占地3.22公頃。取陶淵明《飲酒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意而得名。1992年8月8日該奠基時,湖南省政協主席劉正親赴現場題書園名,其園入口處置仿古山亭和照壁,粉色花墻之內,園勢崎嶇,溪、池、橋、亭掩映於樹木花草之中,蛙鳴鳥語,泉鼓風吟,野趣盎然,風光勝畫。

雙星亭

位於悠然園東巒。為杉皮園頂雙環亭,紅柱青欄,龍鳳天花。亭基石臺階高37厘米,亭徑540厘米。居高臨下,因借景界遼闊,覽桃源花山和桃山勝狀的最佳視點。近周桃、李、桐、茶翳接,梯田壘土相嵌,季相如同錦繡。

詠歸亭

劉禹錫草堂

位於桃花源牌樓之東桃花湖半島,傳為唐劉禹錫任朗州(今常德市)司馬時,常來吟詠之處。其外與桃花源牌樓、鬥雞場、雙星亭和大面積桃花林互為因借,四時遠近盡皆詩情畫意。居亭攬勝,臨湖把酒。壹觴壹詠,俗念皆忘。

劉禹錫草堂

位於桃仙嶺景區雞鳴峪口。芭草屋頂,土墻玄柱,黑色雙門。簡窗陋室,面闊15米,進深5米,含壹明間兩次間兩落翼。明間塑劉禹錫像,並附詩文碑刻數塊。居前臨池,泉鏡新磨。居後臨峰,松濤舊唱。左右懸崖相逼,垂有危徑通高。 雞公巖

沅水風光帶景點之壹,高70余米,兀立沙蘿溪對岸。狀如雄雞昂首報曉,栩栩如生。雅稱明朝末年,叛軍吳應奈逃至雞公巖下,遇壹算命先生諷曰:吳公(與蜈蚣同音)遇雞公,兇多吉少。後吳應奈被蔡毓榮領兵擊潰。俗說雞公巖如男人陽具逆插蒼穹,古代山姑溪婦途徑此處,是俯面垂眼,羞為目睹,惟恐終生不孕。

後門洞巖

屹立沅水東岸,離問津亭渡口約半公裏。門跡天成,嵌於絕壁。粗看似有框隙可投,叩則有聲,細窺才覺不可通行。“仙門古款”,介於真幻之間。

欽山

位於沅水北岸,為大片丹霞群巒總稱,景名“武陵丹霞”。凡十余峰光怪陸離,崢嶸突兀以馬石溪口。明末武陵太常龍膺稱其山“以青瑤翠瑉為骨,以丹霞蒼靄為姿,以琪花珠樹為裙,以沅流溪水為帶”,故他晚年買山隱居於此,人稱“龍隱先生”。江禹疏曾為他專撰《龍隱公買山記》。

仙姑山

位於沅水風光帶上段高都驛,面積約0.1平方公裏。由西南方向遠眺,峭壁垂高,肩顱如生,儀表誘人。由東北方向正視,兩山重疊,皆聳額垂鼻若母猩抱子。六斷溝水經九龍洞繞山而出。四季笙簫,匯入沅水,謂仙姑天峽。

夷望峽

為沅水風光帶積水峽谷景觀,景名神湖寶峽。位於夷望溪下遊水心巖至神仙樁之間,長約1200米,寬約40米,水深10—20米。清澈蘭透,如鏡新磨。兩岸“獅子”、“麒麟”,象“明月”、鐘鼓堂等數十座神峰相逼,盡映水底,毫紋可鑒。夜晚鸕鶿漁舟穿梭,燈如煙火流空。 面積約2.5平方公裏。秦人村是世外桃源,民俗的中心。幽處武陵山深腹,四圍重山阻隔,堪稱先秦文化的野史余情在江南的壹枝獨秀。洞中多少歲月,塵世幾度春秋?與世隔絕的秦人村,以古、土、野、奇的面貌和晨鐘暮鼓,向天下遊客壹聲聲傾訴著久遠的歷史和歲月的蒼涼。

竹長廊

自秦人村開朗園迄至延至館,隨遊路逶迤,由竹廈、竹亭和竹牌樓連結而成。竹廈199間,均以柱、梁、桁、三角架為骨骼。壹般每間面闊3米,進深3.2米,竹亭8個,形式多樣,氣氛活躍。竹牌樓壹處,重樓復柱,由幾何圖形構成基本裝飾,品格獨立。竹廊全長1168米,將奉先祠禮制中心,公義堂文娛中心,自樂橋垂釣中心,奇蹤館展覽中心和延至館休閑中心串聯或並聯為壹個觀光遊覽整體。造型原始,古拙若巧,曾被中國作家協會主席瑪拉沁夫譽為天下壹絕。

公議堂

位於秦人村竹長廊中段。由門闕、門亭、看臺、舞臺、檐廊和圍墻六部分組成方院,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門闕為四棱花瓶狀土柱,飾朱砂顏色。門亭由十安梁支承,其後墻中剜菱形墻洞以窺內院。看臺陳列鼓形坐凳和舟形茶椅。檐廊高低錯落曲折,動態視感強烈。舞臺端莊凝重。每逢盛大節日,演出儺戲儺舞。院內服務人員皆戴秦冠,著秦服,將遊人感覺引入二千多年以前的“世外絕境”。

奇蹤館

位於秦人村自樂橋東端陡崖之上。取陶淵明《桃花源詩》中“奇蹤隱五百”句意而得名,占地面積1227平方米,院內三級石階,由95級石磴連通。兩棟平房呈曲尺拐排列,透視面豐滿,因借性很強。各類果木扶疏,秋色濃郁。

延至館

位於秦人村景區歸鶴池周圍,依山傍水,跨澗彌峪。為延至館及其附屬建築物***11個單元組成。占地面積0.8公頃。斜坡杉皮屋頂,秦漢紋磚地板,其他構件全由各類原竹工藝裝飾。圖案輪廊簡煉,對比性、對稱性強烈,門窗多以龜甲竹自由裝飾。建築單元之間,高低錯落,集散融通。並配植花木充實綠化空間。“通幽勝境來天外,溢美田園傳古今”。

竹亭閣

為壹組以原竹工藝構建的亭閣群體。位於秦人村豁然臺下的“開朗園”。以園中遊路段為中軸線,竹樓、竹閣、竹亭均呈對稱布局。三層竹樓居上,由八柱八梁支承,集二十二翼戧角如飛,雙層竹樓居下,壹層天窗,兩級藻井。四個竹亭居遊路形態的自由運用,精致敏感的曲面曲線組合,稱絕作。園中奇葩嘉木,進而體現安詳和諧的環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