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雄風反艦導彈有哪些特點?
“雄風”系列反艦導彈是臺灣海軍目前的主要制海武器之壹,普遍裝備於大中小型作戰艦艇上。該導彈的研制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期,由中山科學研究院研制,***分I/II/III型。目前,I/II型已經服役,III型正在研制當中。
“雄風—1”反艦導彈是1979年在以色列的“迦伯列”2型艦艇導彈的基礎上研制生產的,為臺灣海軍第壹代反艦導彈。該彈是壹種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最大飛行速度為0.7馬赫,最大射程約38千米,采用無線電指令半主動制導,***生產了約438枚左右,主要裝備在臺軍部分老式的“陽”字號導彈驅逐艦和“龍江”、“瑞江”、“海鷗”級快艇上。
該導彈性能不穩定,和以色列研制的“迦伯列”系列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具有命中精度低、飛行速度慢、抗幹擾能力差、容易被攔截等缺陷。目前該導彈的制造工作已經停止,臺灣海軍正準備以雄風II/III導彈取代它。
“雄風—2”是在“雄風—1”基礎上加配以美國“魚叉”導彈核心元件生產的,於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制。正式型號為MGB-2B,分為陸射型,艦射型和稍後出現的空射型(正式型號為MGB-2C)。和原I型相比,該導彈射程有所提升、飛行速度加快、抗幹擾能力加強,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達到了西方國家同時期反艦導彈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