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俞敏洪回應撞臉胡適

俞敏洪回應撞臉胡適

只要努力,就會獲得成功,古今中外的奇才能人無壹不是靠努力來獲取成功的。郭臺銘

20年前在臺灣,他名不見經傳,所屬企業規模連臺灣壹千大制造業都夠不上;但如今卻是叱咤風雲、縱橫四海的臺灣科技首富,麾下企業遍及歐美。他就是臺灣最大科技企業集團——鴻海集團的老總郭臺銘。

對於鴻海的成長過程,郭臺銘曾經說過:“阿裏山的神木(臺灣最著名的風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裏時就已決定了,決不是4000年後才知道的。”回顧鴻海成長的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個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臺銘自己能夠體會。

郭臺銘出生於1950年,是家中老大。由於家境貧寒,1966年郭臺銘進入臺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學習,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服完兵役後,郭臺銘在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1973年2月,郭臺銘出資10萬元新臺幣,與朋友在臺北縣創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產品。不過壹年時間,因經營不善,原股東逐壹退出,企業成了郭臺銘的全資公司。

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臺灣地區興起,郭臺銘便從制造黑白電視機選臺的按鈕做起。這時的鴻海不過是個規模只有30萬元新臺幣的小公司,僅有15名員工。1975年,易名為鴻海工業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開始扭虧為盈,郭臺銘立即從日本購買設備建立模具廠,為日後發展奠定基礎。其後他又陸續投資建立了電鍍部門與沖壓廠。20世紀80年代,世界進入個人電腦時代,郭臺銘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術,以連接器、機殼等產品為重心,力行“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迅速占領市場。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郭繼續投資1600萬元進入計算機線纜裝配領域。1985年,郭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開始在臺灣之外開拓市場,並創出“FOXCONN”品牌。至此,郭臺銘已經成功打造出他的“連接器王國”。

白手起家目標大 雷厲風行明賞罰

自初創鴻海,郭臺銘的奮鬥目標就很明確,就是要成為臺灣第壹、亞洲第壹、世界第壹。為實現這壹宏大目標,他創造了自己的經營哲學。

郭臺銘稱鴻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壹流客戶”,他要做的首先是選客戶。為了達成目標,他曾經在美國自己開車,住12美元壹天的汽車旅館,跑了美國52州中的32個,跟世界大廠商做生意。自進入個人電腦領域,鴻海的客戶就鎖定了IBM、英特爾、康柏、戴爾等國際壹流大廠。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郭臺銘索性在康柏總部旁投資建了壹個成型機廠,康柏只要有新設計,當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終獲得了康柏的長期訂單。為鞏固與這些大廠商的關系,郭臺銘堅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應商。可以說正是這些大廠的訂單成就了鴻海今天的格局。據說,現在全世界每5臺電腦中就有壹臺裝有鴻海的產品。

但光有客戶還不行,郭臺銘背後依靠的還是自身的硬功夫。自創業後,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郭臺銘認為,他應該是第壹個上班、最後壹個下班的人,因而他每天堅持至少工作15小時。即使晚上下飛機,他也會馬上趕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更是家常便飯。

“將提高服務客戶能力放在首位”是鴻海職工時刻謹記的廠訓,也是鴻海成功發展的秘訣。為了在競爭激烈的世界高科技產業中求得生存發展,郭臺銘創造出CMM的運作方式,從“自制零件、零件模塊化、快速物流”的組裝,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連結全球客戶,從而達到“交期準、品質好、成本低”的境界。

再企業管理方面,郭臺銘治廠如治軍,重視紀律,講究細節。郭臺銘用人方面的口頭禪是:“不管高科技還是低科技,會賺錢的就是好科技”。為了獲得高回報率,他用人唯才,獎懲分明。對表現優異的員工與技術骨幹,郭臺銘從不吝嗇,給予巨額獎金。近幾年每年年末鴻海員工聚餐,郭臺銘提供的獎品總值都高達數億元新臺幣,頭獎高達數千萬元。但對競爭對手,他則壹律以敵人視之,難怪臺灣科技界都稱他為“梟雄”。因此,雖然鴻海集團近年配股分紅居高不下,郭臺銘也成為股東熱烈追捧的對象,但郭臺銘和鴻海卻始終被列入“形象不佳”的行列。

作為壹名世界級大企業的總裁兼董事長,郭先生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終日運籌帷幄,商務纏身。然而,無論他馳騁天南地北,海角天涯,縷縷鄉情不絕, 赤心依舊。為了改變家鄉偏僻閉塞的自然環境,促進經濟騰飛。多年來,郭先生慷慨捐資1700多萬元,先後為家鄉修建了"萬芳橋"、"牛土路"、"富晉橋"、"葛萬小學"、"富康新優果品示範園區",為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註入了強勁的活力。父老鄉親無不拍手贊譽。

郭先生從徒手創業至今30載,企業資產由最初的30萬元,增至擁有市值3000億元(新臺幣),增長了百萬倍,他個人的身價早已高達23億美元。然郭先生艱苦創業本色始終不變,並以"摳"聞名商界。郭先生言:我不會把錢花在個人享受的領域……我比較有興趣把錢投在為大眾謀利的領域……。幾年來,郭先生為省、市、縣、鄉教育、助殘、築路、飲水解困、抗擊"非典"捐資8000多萬元,其情操、品格令世人崇敬。正如家鄉壹位詩人所賦:"煌煌驕子乃家鄉榮耀,巍巍豐功令海嶽流芳。"

郭臺銘,1950年生,祖籍山西省澤州縣南嶺鄉葛萬村人,1974年在臺灣創辦"鴻海企業集團",1988年在大陸創建"富士康企業"集團,***有員工10萬余人,分公司遍布全球各大洲。2000年入圍《天下》雜誌"企業家最佩服的企業家";2001年6月名列世界權威《福布斯》雜誌"全

郭臺銘與葛萬村的孩子們在壹起

球億萬富翁";並4次蟬聯"臺灣科技首富";2002年選為美國《商業周刊》"全求高科技百強"第3名;2002年列中國企業出口榜首。

作為壹名世界級大企業的總裁兼董事長,郭先生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終日運籌帷幄,商務纏身。然而,無論他馳騁天南地北,海角天涯,縷縷鄉情不絕, 赤心依舊。為了改變家鄉偏僻閉塞的自然環境,促進經濟騰飛。多年來,郭先生慷慨捐資1700多萬元,先後為家鄉修建了"萬芳橋"、"牛土路"、"富晉橋"、"葛萬小學"、"富康新優果品示範園區",為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註入了強勁的活力。父老鄉親無不拍手贊譽。

郭先生從徒手創業至今30載,企業資產由最初的30萬元,增至擁有市值3000億元(新臺幣),增長了百萬倍,他個人的身價早已高達23億美元。然郭先生艱苦創業本色始終不變,並以"摳"聞名商界。郭先生言:我不會把錢花在個人享受的領域……我比較有興趣把錢投在為大眾謀利的領域……。幾年來,郭先生為省、市、縣、鄉教育、助殘、築路、飲水解困、抗擊"非典"捐資8000多萬元,其情操、品格令世人崇敬。正如家鄉壹位詩人所賦:"煌煌驕子乃家鄉榮耀,巍巍豐功令海嶽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