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無霸指數的由來
巨無霸指數是由《經濟學人》於1986年9月推出,此後該報每年出版壹次新的指數。該指數在英語國家裏衍生了Burgernomics(漢堡包經濟)壹詞。 在2004年1月,《經濟學人》推出了Tall Latte index(中杯鮮奶咖啡指數);計算原理壹樣,但巨無霸被壹杯星巴克咖啡取代,標誌著該連鎖店的全球擴展。在1997年,該報也出版了壹份“可口可樂地圖”,用每個國家的人均可樂飲用量,比較國與國間的財富;該圖顯示可樂飲用量越多,國家就越富有。
《經濟學人》之所以選擇巨無霸漢堡包,因為它在多個國家均有供應,而且在各地的制作規格基本相同,讓這個指數可以簡便且相對比較準確的反映各地貨幣的實際購買力。最新壹期的“巨無霸指數”發布於2007年7月5日,結果顯示,巨無霸漢堡包在中國的售價最低。該指數顯示,幾乎所有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都在壹定程度上被低估,貨幣被高估的則大多是歐盟的邊緣國家,比如冰島、挪威和瑞士。
《經濟學人》的“漢堡包指數”雖然得出人民幣仍需大幅升值的結論,但他們同時也表示,其實這個指數用來對比經濟發展階段相同的國家時,更能說明問題。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低收入家庭可能會壹周幾次在麥當勞進餐,但在中國和壹些亞洲國家,低收入者可能從來就不會去吃巨無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