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下陜西漢中這個城市
區號:0916
郵編:723000
位置:位於陜西省南部
人口:372萬
區劃:下轄漢臺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等1區10縣。
漢中
漢中,位於陜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全市轄十縣壹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裏,人口372萬。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地區。漢中兩漢三國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獨特秀麗,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有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有國家級生態景區(點)7個、省級16個。
歷史
早在商朝時期,這裏就有了人類生息勞作的身影,在以後的歷史中,漢中又壹度成為兵家爭戰之地,如劉邦、諸葛亮等都以漢中作為軍事基地。漢中是漢家發祥地,其歷史悠久。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漢中開漢業。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壹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壹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壹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壹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壹武侯祠”。這裏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裏、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裏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遊、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文化遺跡
市內文物古跡眾多,現有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以“兩漢三國”為主題的著名文化遺產,知名的景點有:褒斜道石門、拜將臺、武侯祠、張良廟等。
武侯墓
武侯墓位於勉縣城南4公裏的定軍山下,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葬地,墓區山環水抱古木參天,四季如春風景宜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陜南主要旅遊景點之壹。
諸葛亮生前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官至丞相,武鄉侯,死後謚“忠武侯”,千百年來,我們稱其墓地為“武侯墓”。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遵其遺命,歸葬於定軍山下。
武侯墓周圍有定軍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條小山崗環抱,九條山崗由青溝、罔子溝、井溝、斬地溝、田家溝、牛角溝、瓦洞溝、龍嘴溝八條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崗三層,自定軍山向西疊浪而來,約三裏許至此成眠弓形,古稱“三臺書案”。從少祖山下六崗向東勢若遊龍,倏起忽落五六裏,至墓後形成新月者半裏許,傳為墓之正脈。新月之下,眠弓之內,豁然開張平地三百余畝,左右前後九支環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設實為人工所不能者。
近墓四山,名曰“前書案梁、後筆峰山,左土地嶺、右武山崗”,將武侯靈冢緊密圍護。四山翠柏蒼松、攢蔚川阜、遮天蔽日,難覓神冢。當妳轉過書案梁,前面豁然開朗,別有壹番風光,盆地當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樹森森,修竹異木,花香鳥語,壹條小溪從墓前蜿蜒而過,淙淙流水,更為墓區增添幾分神秘色彩和新的情趣。武侯墓區,占地360畝,有明清遺留下來的古建築70余間,千年以上古柏40余株,其中170余年的22株,漢株2株。古柏漢桂相輝映,四季鮮花互爭研,真乃人間仙境,世外桃園。
大殿正中神臺上,端坐諸葛亮塑像,羽扇綸巾、寶像莊嚴,栩栩如生。印、劍二僮侍立兩旁,其下關興、張苞身披鎧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護持左右,使人肅然起敬。
東西廂房和南院道觀,是“壹代智星諸葛亮”大型雕塑展覽,***分30組,再次生動展現了諸葛亮壹生的政治、軍事活動壯舉。史料翔實、規模宏大,由圓雕到浮雕直至壁畫,總看為壹整體,分看各有各的場景,人物逼真,場面恢宏,隱隱給人有金戈鐵馬、震天殺聲之感。
殿後大冢巍然,狀若覆鬥,即為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漢白玉石護欄圍護,石欄上浮雕35幅“諸葛亮生平”故事圖案。冢前有四角攬頂式亭子壹座,名曰前墳亭。亭角高翹,圍以木欄,亭內高懸“雙桂流芳”匾額壹塊,亭中堅立墓碑兩通,壹為明萬歷甲午(公元1549年)陜西按察使金陵趙建所立的“漢丞相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壹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親王立的“漢諸葛亮武侯之墓”碑。墓東西向,頭西腳東,取“永懷西蜀、興復漢室”之意。
拜殿前漢柏上纏繞著壹蔓生植物,名“淩霄花”俗名“爬柏淩霄樹”。***葉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牽牛而色赤,每年自夏至開花到立秋止,花期長達百日之久。每花季節,朝開暮落,遍地紅英。遠而望之,只見蒼蒼翠柏之中,點綴著朵朵紅花,紅綠相映,嬌艷之極,給人以千年古柏開紅花之感,煞是好看。湊霄花,象征諸葛亮興復漢室,鞠躬盡瘁,為國為民的高風亮節。
墓園內現遺留各時代碑石余通,匾額34塊,對聯29幅,三國故事壁畫100余幅,碑石匾聯內容,多為贊頌諸葛武侯之詞。各時代的鐘鼎爐磬10余件。並有武侯遺文本刻條幅48塊。遺存文物,既是歷史的見證,又增添了遊覽內容。
當妳站在定軍山上,俯瞰諸葛武侯墓園,只見那九條山崗猶如翻滾的巨龍,從四面八方匯聚於墓地,拱衛者翠柏蒼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龍捧聖”之稱。凡來武侯墓拜謁觀瞻者,無有慨然興嘆!“無怪當年武侯親點此穴”,真乃“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列為國務院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總編號為第57號,現分別敘述於下:
壹、褒斜道
在秦嶺山脈中,有壹條貫穿關中平原的漢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漢口區北25公裏;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公裏,長凡235公裏。自戰國起,就有人在谷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踵繼,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漢武帝大加修鑿褒斜道250公裏,從而出現了“棧道千裏,無所不通”的盛況。
二、石門
石門是用人工開鑿的壹個隧道洞,在褒斜道南口,洞長16.3米,寬4.2米,高3.45米。1970年修建石門水庫時,淹在水庫中。
石門的開鑿年代,據《石門頌》記載是在東漢,開鑿於公元1世紀,故近代外國某專家說:“世界上最早用人工開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國的陜西褒城”。指的就是這個石門。
石門自秦漢以來,時通時塞,歷次修復,多留有摩崖石刻。
三、石門摩崖石刻
石門洞內東西兩壁和洞外南北數裏的險坡、斷崖以及褒河水中、沙灘大石上,多有由漢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歷代開通、修復褒斜道、石門和山河堰工程情況的記載,有的是參觀、遊覽的留念題記,清代有人統計,約40余種。而其中的“漢魏十三品”,唐宋時期即負盛名,譽滿全國。
所謂“石門漢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門洞內東西兩壁,東漢刻的《石門頌》與北魏刻的《石門銘》為代表而言。其中,《石門頌》早已名馳全國,是研究我國古代交通史和書法藝術史的瑰寶。特別是它的書法,是“漢隸”的傑作。
石門石刻,因國家要建修石門水庫,於1970年鑿遷至漢中城內古漢臺,粘接復原,專建壹室,名為“石門漢魏十三品陳列館”。中外遊客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古漢臺
古漢臺位於漢中市中心,楚漢相爭時期築建,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三級臺地構成,臺高8米。公元前206年,農民戰爭壹場風暴推翻了秦王朝後,項羽自恃功高,撕毀各路義軍與楚懷王所定“先攻下鹹陽者王之”的協定,將先拿下鹹陽的劉邦封為漢王。劉邦忍辱屈就,率大軍由子午道進駐漢中,夯土建成秦模式的高臺宮廷———即今天的古漢臺,並用張良計火燒由關中進入漢中的所有棧道,以示他已很滿足當漢王了,不會再北上與項羽爭天下,來麻痹項羽,打消項羽對他的戒備心理。劉邦以漢臺為宮廷,以漢中為根基,在漢中習兵練武,廣納賢才,破格提拔“胯下之徒”韓信為漢大將軍,並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戰術,打項羽個無備,出奇制勝拿下三秦。
劉邦駐漢中發跡而定鼎。故將國號定為漢。他駐過的高臺就被後人尊稱為古漢臺。宋代的張少愚有“留此壹抔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其中的“壹抔土”,就是指殘存的高臺。清代的陳毓彩有詩雲“赤帝龍興事已陳,層臺鞏固尚如新。當日宮廷湮沒跡,此時郡國有仁人。”
自漢而降,漢臺便成為漢中府署官員祭奠和遊樂的場所,代有修葺。現聳立於臺北端的望江樓,始建於南宋。宋代的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府署東北隅有“天漢樓”,即望江樓的初稱。物換景移,幾經興衰,如今的望江樓,更給人壹中莊嚴隆重之感,它以其別致的造型,巍巍的風姿,早已成為漢中古城的標誌性古建築。登樓遠眺,四面雲山,如展畫卷;俯視城區,樓臺林立;環顧庭院,古樹修篁,花木掩映。登此樓,使人心曠神怡,追往撫今,感慨萬千。
望江樓正南,昔建有桂蔭堂,現有古漢桂數株,每逢中秋佳節,香飄四溢,成為漢中城內尋香訪桂之處。再南有明代修建的鏡吾池、洗心亭。樓東側的石馬,風格古樸,是人們評論三國蜀將魏延千秋的幸存之物。亭閣內造型精美的銅鐘,是明代漢中瑞王府的遺物。凝視銅鐘,耳邊似乎回蕩著護國禪林裏悠揚的晨鐘暮鼓,素有漢中八景之壹的“月臺蒼玉”,是楚漢時期的古物,也是漢臺現存的最早的石雕作品,或謂“劉邦上馬石”、“試劍石”,或謂“石鼓”、“宮廷柱礎”。
古漢臺如今是漢中市博物館所在地,臺內古樹繁茂、修竹參差、亭榭遙相,雜以碧池內繁盛的荷葉,竟有江南水鄉之感。博物館的精華所在是“漢魏石門十三品”陳列室。它們屬於國內外久負盛名的漢魏摩崖刻石,被喻為“國之瑰寶”、“書法寶庫”。這批摩崖刻石的文字內容對研究我國交通、水利、科技、書法藝術的發展,尤其是研究漢隸演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彌補了史書的缺漏,校正了史書的訛傳,堪稱是壹部重要的石刻文獻,為國家壹級文物,其中東漢鐫刻的《襵君開通褒斜道》與《石門頌》摩崖為壹級中的甲品,更體現了《石門十三品》的價值。
自然環境
漢中是地球上同緯度生態最好的地方。這片被巍峨秦嶺和蒼莽巴山環繞的盆地,被長江兩大支流漢江與嘉陵江滋養的秀土,雖然位於中國西部,但卻擁有與江南同樣的秀色,是壹處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風水寶地。遊歷漢中,撲面而來的是滿目蒼翠。佛坪自然保護區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第壹家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國首個野外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長青自然保護區有“生物資源庫”之美譽,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尤其是以四大國寶——朱鹮、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最為著名,國內外科學界廣泛關註;黎坪國家森林公園奇峰怪石林立,泉溪池瀑競秀,被稱為西北的“九寨溝”;紫柏山山嶽巍峨,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風景如畫,霧靄蒸騰,其高山草甸、紫柏天坑,世稀罕見;午子山山勢險峻,壑幽林密,素有陜南“上華山”之稱,其山中2500余畝世界珍稀白皮松蔚為壯觀;褒谷口石門景區高峽平湖,儀態萬千,仿建的石門棧道依山傍水,淩空飛架,再現了秦漢棧道的宏偉風貌和形制特色;紅寺湖煙波飄渺,山水交融,恬靜神秘,是“壹幅天然的國畫長卷”;南湖天靈地秀,林茂竹修,曲徑通幽,是壹處集錦式的水上園林;西北最大的柑枯生產基地,城固十萬畝枯園,金秋時節桔紅橙黃,遊園采桔,其樂融融;全國第二大櫻桃基地,西鄉櫻桃溝花開時節,山林盡染,絢麗多彩,十裏飄香;還有百萬畝油菜、五十萬畝的茶園,每到春季,沿江兩岸百裏金黃,蜂飛蝶舞,令人心曠神怡。
○漢中誌
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周赧王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漢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貢》“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西縣れ冢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故曰“漢沔”。在《詩》曰:“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其應上昭於天。又曰:“惟天有漢”。其分野與巴、蜀同占。其地東接南郡,南接廣漢,西接隴巴、陰平,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
六國時,楚強盛,略有其地,後為秦,恒成爭地。漢高帝既克秦,獲子嬰,項羽封高帝為漢王。王巴蜀三十壹縣。帝不悅。丞相蕭何謀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且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屈於壹人之下,則伸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願大王王漢中,撫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帝從之,都南鄭。及項籍弒義帝,高帝東伐,蕭何常居守漢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蕭何鎮關中,資其眾,卒平天下。以田叔為漢中守。屬縣十二,去洛壹千九十壹裏。叔既饋以軍餉,又致名材立宮室,帝嘉之。後為魯相。然以帝業所興,不封藩王。
自叔之後,世修文教,有ㄈ儻之士,異人並挺。鄧公抗言於孝景之朝,以明忠枉之情。張騫特以蒙險遠,為孝武帝開緣邊之地,賓沙越之國,致大宛之馬,入南海之象,而車渠、瑪瑙、珊瑚、琳碧、?寶、明珠、玳瑁、虎魄、水晶、琉璃、火浣之布、蒲桃之酒、筇竹、?醬,殊方奇玩,盈於市朝,振揚威靈,被於幽裔。遂登九列,杖節繡衣,剖符博望。谷口子真秉箕潁之操,湛然嶽立,不營不求,德聲邁流。楊王孫應至人之概。
自建武以後,群儒修業,開按圖緯,漢之宰相當出坤鄉。於是司徒李公屢登七政,太尉子堅弈世論道。其?璋瑚璉之器則陳伯臺、李季子、陳申伯之徒,文秀瑋曄。其州牧郡守,冠蓋相繼,於西州為盛,蓋濟濟焉。
莽時,公孫述據蜀,跨有漢中,當秦、隴之徑,每罹於其害。
安帝永初二年,陰平、武都羌反,入漢中,殺太守董炳,沒略吏民。四年,羌復來。太守鄭廑出屯褒中,欲與羌戰。主簿段崇陳諫,以為但可堅守,來虜乘勝,其鋒不可當。廑不從,戰,敗績。崇與門下史王宗、原展及崇子勃、兄子伯生力戰捍廑,並命。功曹程信素居守,馳來赴難,冒寇殯殮廑。虜遂大盛。天子乃拜巴郡陳禪為漢中太守。虜素憚禪,更來盤結。禪知攻守未可卒下,而年荒民困,乃矯詔赦之,大小鹹服。既誅其亂首,天子善之,徙禪左馮翊太守。程信怨恥,乃結故吏冠蓋子弟嚴孳、李容、姜濟、陳巴、曹廉、勾矩、劉旌等二十五人,誓誌報羌,各募壯士,預結同死以待寇。太守鄧成命信為五官,孳等門下官屬。元初二年,羌復來,巴郡板?救之。信等將其士卒力奮討,大破之。信被八創,二十五人戰死。自是後羌不敢南向。五年,天子下詔褒嘆信、崇等,賜其家谷各千斛,宗、展、孳等家谷各五百斛,列畫東觀。每新太守到,必先存問其家。以羌畏服陳禪,拜禪子澄漢中太守。
漢末,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子魯傳其業。魯字公祺,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魯母有少容,往來焉家。初平中,以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谷道。魯既至,行寬惠,以鬼道教。立義舍,置義米、義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過。過多雲鬼病之。其市肆賈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後行刑。學道未信者謂之“鬼卒”,後乃為“祭酒”。巴、漢夷民多便之。其供道限出五鬥米,故世謂之“米道”。
扶風蘇固為漢中太守,魯遣其黨張修攻固。成固人陳調素遊俠,學斃蕤,固以為門下掾。說固守捍禦寇之術,固不能用,逾墻走,投南鄭趙嵩,嵩將俱逃。賊盛,固遣嵩求隱避處。嵩未還,固又令鈴下偵賊。賊得鈐下,遂得殺固。嵩痛憤,杖劍直入。調亦聚其賓客百餘人攻修,戰死。魯遂有漢中。數害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
至劉焉子璋為牧時,魯益驕恣,璋怒。建安五年,殺魯母、弟。魯說巴夷杜?、樸胡、袁約等叛為讎敵。魯時使使漢朝,亦慢驕。帝室以亂,不能征,就拜鎮民中郎將,漢寧太守。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璋數遣龐羲、李思等討之,不能克。而巴夷日叛,乃以羲為巴西太守;又遣楊懷、高沛守關頭。請劉先主討魯。先主更襲取璋。
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魯,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說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遂委質魏武。武帝拜魯鎮南將軍,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時先主東下公安,巴漢稽服。魏武以巴夷王杜?、樸胡、袁約為三巴太守;留征西將軍夏侯淵及張?、益州刺史趙?等守漢中,遷其民於關隴。
二十四年春,先主進軍攻漢中,至定軍。淵、?、?來戰,大為先主所破,將軍黃忠斬淵、?首。魏武帝復西征先主。先主曰:“孟德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先主遂為漢中王。將還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中,眾皆以必張飛,張飛心亦自許。先主乃以牙門義陽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漢中,卿居之若何?”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偏將十萬而來,請為大王吞之。”眾壯其言。
初,魏武之留淵、?也,以雞肋示外,外人莫察,惟主簿楊修知之,故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也。”
是後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鎮漢中。
蜀平,梁州治沔陽。太康中,晉武帝孫漢王迪受封,更曰漢國。郡但六縣。
南鄭縣郡治。周貞王十八年秦厲公城之。有池水,從旱山來入沔。大姓李、鄭、趙氏。
沔陽縣州治。有鐵官。又有度水,水有二源,壹曰清檢,二曰濁檢。有魚穴,清水出?奧,濁水出鮒,常以二月、八月取。蜀丞相諸葛亮葬定軍山。
褒中縣孝昭帝元鳳六年置,本都尉治也。山名扶木。有唐公房祠也。
成固縣蜀時以沔陽為漢城,成固為樂城。
蒲池縣
西鄉縣
魏興郡,本漢中西城縣。哀、平之世,縣民錫光字長沖為交州刺史,徙交?太守。王莽篡位,據郡不附。莽方有事海內,未以為意。尋值所在兵起,遂自守。更始即祚,正其本官。世祖嘉其忠節,徵拜為大將軍、朝侯祭酒,封鹽水侯。後漢中數寇亂,縣土獨存。漢季世別為郡。
建安二十四年,劉先主命宜都太守孟達從姊歸北伐房陵、上庸;又遣副軍中郎將劉封乘沔水會達上庸。以申耽弟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達、耽降魏。黃初二年,文帝轉儀為魏興太守,封鄖鄉侯。蜀平,遂治西城。屬縣六,戶萬,去洛壹千七百裏。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中郡同。
西城縣郡治。元康元年封越騎校尉蜀郡何攀為公國也。
餵蓉
安康縣
興晉縣晉置。
鄖鄉縣本名長利縣,縣有鄖鄉。
洵陽縣洵水所出。
交通介紹
航空:漢中西關機場距市中心只有1公裏,每周有航班到西安。附:漢中機場民航班期表
鐵路:從漢中有到安康、北京西、武漢漢口、南陽等地的列車,另外,從安康至陽平關及成都至上海的列車也都經過漢中。附:漢中站始發列車時刻表
公路:每天有100多個汽車班次發往市內外各地,各主要景點都與市內的主幹公路相連,交通方便。
漢中-------CCTV2006最佳歷史文化魅力城市
頒獎詞:他們位於中國版圖的地理中心,歷經秦漢唐宋三築兩遷,卻從來都是臥虎藏龍;那裏的每塊磚石都記錄著歷史的滄海桑田,每壹個細節都證明著民族的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