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人民打贏二戰的丘吉爾,為何卻被英國選民無情拋棄
憑著二戰期間的卓越貢獻,人們認為丘吉爾壹定能夠在大選中順利勝出。然而兩個月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領導戰時英國經歷血雨腥風走向最後勝利的丘吉爾在大選中失敗,工黨領導人艾德禮取而代之,上臺執政。為什麽二戰英雄首相丘吉爾竟被剛剛得到和平的英國人民拋棄,丟掉了誌在必得的首相桂冠?
1940年五月,溫斯頓-丘吉爾臨危受命,出任英國戰時內閣首相。經過五年的艱苦鬥爭和浴血奮戰,英國終於在1945年5月8日取得了歐洲戰場的勝利。此消息傳出,溫斯頓-丘吉爾頓時成了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偉大勝利的民族英雄。其個人威信在英國也達到了頂峰。
英國媒體《泰晤士報》評論說,今天丘吉爾不僅是英國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們的堅強領袖。不僅英國人,整個自由世界都對他無比信任。按照英國法律規定,戰爭結束後,由丘吉爾臨時組合起來的戰時內閣必須立即解散,而作為臨時首相的丘吉爾也要隨之辭職,重新參與新壹任首相競選。根據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的壹般規律,在執政黨領袖的威望達到鼎盛時期舉行大選,連選連任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對於945年7月5日開始的國內大選,丘吉爾和保守黨人都認為穩操勝券。此時,丘吉爾正代表英國在波茲坦出席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會議間隙回國參選並充滿信心的準備歡慶勝利,以至於行李中中的日常用具都沒讓下屬帶回,因為他相信自己會回來的。
當時英國和世界許多著名的評論家、觀察家都估計丘吉爾必勝,斯大林對丘吉爾再次組閣也是充滿信心。然而, 歷史 丘吉爾開了壹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7月26日選舉結果壹宣布,世人震驚英國工黨獲勝,在英國下院獲得了393席的絕對多數選票。保守黨及其追隨者壹***才得了213席。丘吉爾在競選中竟然敗下陣來。丘吉爾競選的失敗看起來出人意料,實際上卻是英國 社會 政治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應該從決定英國統治根基的壟斷資產階級說起。不可否認,丘吉爾領導英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壹起打敗了德意日法西斯,在保衛國家方面是卓有建樹的,但同時也不應忘記英國是帝國主義國家。他們對當權人物的要求是從能否連續不斷地獲取最大利潤,鞏固自己的地位,維護其世界霸權為出發點的。
然而,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的優勢經濟地位已基本喪失。戰爭中,英國死傷居民七十六萬之多,其中大多數是壟斷資本家賴以榨取最大剩余價值的青壯勞動力。再加上戰爭中消耗了龐大的軍費開支,使戰後的英國債臺高築,壹下子從債權國變成了大債務國。大戰又使英國的工業生產總值急劇下降,國內出現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國際收支赤字,貿易逆差達四十多億英鎊。由於丘吉爾內閣在任時經濟地位如此衰落,壟斷資本家自然是不會滿意的。
再看英國的國際地位此時也已經是今非昔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仍然遭受了十分慘重的打擊。由於軍事力量的極大削弱,英國早已失去了昔日世界霸主的地位,不僅在國際事務中聽命於美國,而且也無法顧及自己在亞洲的殖民地。沒有力量給予自己的自制領(大英帝國殖民地制度下的壹個特殊的國家體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以應有的保護。
1945年大選前,英國殖民地及附屬國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高漲,被英國統治的東南亞民怨沸騰。英屬印度殖民地的獨立呼聲已成大勢,各地掀起了層出不窮的反英風暴。世界上第壹個超級殖民大帝國在二戰後變成了分崩離析的爛攤子。
面對如此狼狽不堪的現狀,壟斷資產階級卻把英帝國的衰落歸結為政府內部的失敗,這樣就可以推脫掉資本主義國家制度腐朽沒落的根本責任,繼續維護本階級的統治地位。
所以在決定戰後政府首腦人選時,不少壟斷寡頭認為,作為戰時領袖,丘吉爾依然深孚眾望,因為他工作出色,但是作為未來和平時期的領袖,他卻毫無吸引力。從丘吉爾領導的保守黨方面看,長期以來他已經逐漸失去了民意的支持。
早在二戰前,保守黨領導人張伯倫在擔任英國首相期間,面對德國、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擴張,不顧強硬派的激烈反對頑固的大力推行綏靖政策,不但沒有贏得和平,反而助長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氣焰,使他們的侵略擴張步步得逞,極大的增加了英國日後戰勝德意法西斯的難度。最嚴重的後果不但是張伯倫丟掉了首相職務,而且也使保守黨在英國失去了民意。
隨著歐洲戰場的勝利結束,英國人民最為關心的已不是戰爭問題,而是渴望在戰爭結束後進行 社會 改革及在民主的基礎上醫治戰爭創傷,盡快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對外關系上,希望政府繼續保持同包括蘇聯在內的暫時同盟的聯盟條件。希望政府繼續保持同包括蘇聯在內的戰時盟國的聯盟與合作。而被勝利所陶醉的丘吉爾,對此並沒有完全理解,更沒有切實把握住英國人民的思想脈搏。
1945年5月23日,丘吉爾解散戰時聯合政府,組成了所謂的過渡政府,卻又犯了壹個嚴重的策略上錯誤。過渡政府的成員全部由保守黨內的右派組成。在選民們看來,過渡政府的成員本身就代表了保守黨戰後的政治綱領。也就是說,以丘吉爾為首的保守黨在戰後絲毫不想改革。
另外,丘吉爾在擬定新壹屆首相的競選綱領上也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保守黨只提出了壹個對工黨進行批評的綱領,卻在內外政策方面均無實質性的吸引選民的內容。其實保守黨參加競選最大最有力卻是唯壹的壹張王牌,就是取得了二戰的勝利。然而,對選民們來說,戰勝法西斯已成為過去,選民們更加關心的是未來。
在戰爭即將結束時,他們希望選出的首相能夠維持世界和平,不斷改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顯然,保守黨的領袖丘吉爾絕非他們心目中的合適人選。
而反觀工黨領袖艾德禮,就更加不難看出丘吉爾失利的根本原因。因為艾德禮精心準備了強調 社會 改革的競選綱領,從而贏得了民心。艾德禮不僅在戰時內閣中竭盡全力的輔佐丘吉爾,而且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工黨領袖。因此,當戰火尚未完全結束時,高瞻遠矚的艾德禮就已經在認真地考慮工黨在戰後的發展方向,與助手們精心制定了順應民心、符合選民情緒的競選綱領。
工黨在綱領中宣稱,如果工黨上臺執政,在對內政策中將繼續執行並加強在戰時規定的國家對經濟的監督。把經濟的主要部門如英格蘭銀行、煤炭工業、冶金業、動力經濟和運輸業等收歸國有,努力實現土地國有化,徹底改革 社會 保險制度,推行福利國家政策,由國家擔負起保障公民福利的職責,使公民普遍享受到福利。將大力進行民用住宅建設,改善人民的居住條件。
在對外政策方面,戰後將全力保持在戰爭中形成的美蘇之間的同盟關系,保證戰後的和平與穩定。不僅如此,艾德禮作為工黨領導人,在戰時就已經表現出了卓越的管理和執政能力,使越來越多的英國民眾對他抱有了好感。
1940年5月10日,在丘吉爾受命組織戰時內閣時,艾德禮就以工黨領袖的身份代表工黨入閣,開始擔任郵政大臣。第二年又被任命為掌璽大臣兼自治領大臣,實際上也起到了副首相的作用。從1942年二月起,艾德禮正式出任戰時內閣副首相,他在這壹位置上忠心耿耿的輔佐丘吉爾領導英國人民進行反法西斯戰爭。在二戰期間,由於與盟國領導人進行高級會談的需要,丘吉爾經常出國。每當丘吉爾出國時均由艾德裏主持內閣。因此,戰爭期間,英國國內的許多行政事務是由艾德禮主持完成的。二戰後丘吉爾要出國的次數更多,艾德禮有越來越多的機會以代理人的身份出現在公眾場合,其公眾形象在英國民眾的心目中日益高大,這為日後艾德禮的上臺執政奠定基礎。
在得知競選落敗後,丘吉爾引用古羅馬著名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話說:“對本民族偉大人物的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成熟的標誌”,極力表現出壹個政治家應有的胸襟和姿態。
然而,在我們看來,英國資產階級根深蒂固的民主體制傳統就是這樣不留情面的選擇最有利於本階級利益的代理人上臺。執政黨鞏固資產階級專政是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實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丘吉爾在大選失敗也是為本階級利益所作出的犧牲,沒有什麽值得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