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教
可是我又很想提升自己。比如英語口語,去培訓機構找個中國老師壹對壹培訓,壹個月差不多要兩千,外教就更嚇人了。當我還是學生時,我沒辦法跟我媽說,我想提升口語,妳給我匯幾千塊吧,我也沒有那個能力壹邊賺錢壹邊上口語課壹邊還要兼顧專業,從智商到體力都不允許,我只是個普通人。
俗話說,摳門者,事竟成,窮學生時代,我以50元/小時的價格請了美國白人外教提高口語。
剛讀研究生的時候,我覺得自己英語發音還不夠地道,於是萌生了找壹個外教給自己正音的想法。
當時最先去咨詢的是專業的英語培訓機構。忘了當時去的是哪家機構,只記得問了壹下價格,每小時差不多要800塊錢,嚇得我中文都說不利索了。
那時候我每個月生活費都沒有800塊錢,也沒有那麽多雞湯文教我努力兼職賺錢為自己的夢想買單,於是我摳門的本性再壹次發揚光大。
我把目光瞄準了英語角。
在這裏不得不表揚我的母校廈門大學,簡直是我這種寒門學子的娘家。不但風景優美、隨處有空調、米飯免費、食堂價格便宜又好吃,每周還有英語角,而且基本上每周的英語角理都會有壹個外國留學生。
去了幾次英語角,我發現留學生基本處於monologue(獨白)狀態。能跟留學生產生真正意義上對話的學生很少。也許是大家水平有限,也許是大家害羞,基本上是壹個學生問壹個問題,然後留學生發表長篇大論,接著就進入下壹個話題了。
產生這種現象的還有壹個原因是很多人問的問題逼格太高,而自己有沒有相應的了解,用中文都未必聊得起來。比如有人會問what do you think of Obama?(妳怎麽看待奧巴馬?)或者do you think Obama’s health care reform will succeed?(妳覺得奧巴馬的醫療改革會成功嗎?)
這些問題逼格夠高,聽起來很牛逼的樣子,可惜涉及到的背景和用詞都比較專業,沒經過特殊準備,連對方的回答都聽不懂,更別說表達自己的觀點了。所以,當外國留學生說完後,大部分人都是明明沒聽懂壹臉懵逼還壹副“soga”的表情直點頭,冷場了以後再由另壹個人提出逼格更高的問題。(此處心疼留學生三秒鐘)
去了幾次英語角,我覺得收獲不大。於是打算改變策略。去英語角之前,提前準備壹些容易聊起來的話題,比如旅遊、人生規劃、夢想、對中國食物、社會、風俗等方面看法。準備的標準是我自己能夠有壹些看法,能夠說上個幾分鐘。
我本想用這種方法引起留學生註意,為自己多爭取壹些交流的時間,結果壹不小心給自己找了個外教。
那天在英語角的美國人不是留學生,是壹個廈大的外教,名叫John.。 當時他27歲,兩年前辭掉美國銀行的工作,開始周遊世界。他在亞洲錢花完了就找個學校當外教賺錢,在那個國家呆夠了就背起包繼續旅行。那天我跟他聊得特別投機,他說第二天要去辦健康證,問我願不願意陪他壹起去,給他當翻譯。
後來我們成了朋友,每周末會在壹起聊天。當時我的英語在交流上已經完全沒有問題,但總覺得在發音上還是不夠地道,希望他能夠給我正音(這也是我最初去咨詢培訓機構的目的)。
即使是朋友也不好要人家白給我幹活,特別是正音就像矯正牙齒,沒有壹段時間是不行的。於是我問他,能不能請他做我的口語老師,每小時我支付他50塊錢(因為當時我做家教的價格就是50塊每小時)。
John同意了。連我舍友都說這真是個白菜價的外教。
後來,我們約定每周六下午3點到5點在學校食堂裏上課(因為這個點食堂沒什麽人,比較安靜,上完課就能吃飯,簡直完美)。
我買了壹本音標的書,挨個問他每個音標的發音。或是我讀《經濟學人》或VOA的文章給他聽,他告訴我那個單詞發音不正、哪裏連讀、弱讀、省讀、重音不對,反復糾正,直到他認為地道為止。
我沒去數壹***上了多少節課,只覺得那段時間收獲頗豐,糾正了不少口音上的問題。
後來John離開了廈大,又踏上了他環遊世界的行程。
他離開後,我又通過看美劇維持語感。
經過他的培訓後,我看美劇就不再是單純地磨耳朵,而是有的放矢地註意他說過的發音要點。
比如[]音標中/?/這個音,實際上更接近/ei/.
例如bank的音標是[bk],而發音上更接近[bei?k],同樣的還有bang,hang, hank等等。
還有壹些小技巧,比如表示時態的單詞,如will,have, had 之類,除非有意強調,否則基本上就是弱弱帶過。弱化這些單詞能使口語聽起來更流利。
具體的技巧我將在以後的幹貨裏分享,今天先總結壹下在缺錢的情況下,如何低成本地提高口語:
之前有人問我美劇去哪裏找,本想給大家分享壹些我自己百度雲裏壓箱底的資源,結果迅速被和諧了。如果有別的分享資源的方法可以留言告訴我,我盡量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