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誰是鐵觀音真正的創始人?

誰是鐵觀音真正的創始人?

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采用“鐵觀音”良種芽葉制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因此,“鐵觀音”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鄉,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兩種歷史傳說,壹說是西坪茶農魏飲做了壹個夢,觀音菩薩賜給的壹株茶樹,挖來栽種而成;另壹說是安溪堯陽壹位名叫王士讓的人在壹株茶樹上采葉制成茶獻給皇上,皇上賜名“鐵觀音”而得。

壹、“魏說”--觀音托夢

相傳, 1720年前後,安溪堯陽松巖村(又名松林頭村)有個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篤信佛教,敬奉觀音。每天早晚壹定在觀音佛前敬奉壹杯清茶,兒十年如壹日,從未間斷,有壹天晚上,他睡熟了,朦朧中夢見自己扛著鋤頭走出家門,他來到壹條溪澗旁邊,在石縫中忽然發現壹株茶樹,枝壯葉茂,芳香誘人,跟自己所見過的茶樹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順著昨夜夢中的道路尋找,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問,找到夢中的條樹。仔細觀看,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魏蔭十分高興,將這株條樹挖回種在家小壹口鐵鼎裏,悉心培育。因這茶是觀音托夢得到的,取名"鐵觀音"。

二、“王說”--乾隆賜名

相傳,安溪西坪南巖仕人王土讓[清朝雍正十年副貢、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廣黃州府靳州通判,曾經在南山之麓修築書房,取名“南軒”。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與諸友會文於“南軒”。每當夕陽西墜時,就徘徊在南軒之旁。有壹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眾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樹枝葉茂盛,圓葉紅心,采制成品,烏潤肥壯,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讓奉召人京,謁見禮部侍郎方苞,並把這種茶葉送給方苞,方侍郎間其味非凡,便轉送內廷,皇上飲後大加贊譽,垂問堯陽茶史,因此茶烏潤結實,沈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鐵觀音”。

還有壹些傳說與以上兩種傳說類似。這些傳說的***同點是,茶樹都與觀音菩薩有關,故而茶名之中有“觀音”二字。而之所以冠以“鐵”字,又有兩種解釋:壹是由於茶樹葉片在太陽下閃爍著“鐵色”之光,另壹種說法是茶經過發酵後,“茶色如鐵”。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這裏群山環抱,峰巒綿延,雲霧繚繞,土質大部分為酸性紅壤,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鐵觀音原產於福建安溪縣西坪。“內安溪”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這裏的民諺說:“四季有花常見雨,嚴冬無雪有雷聲”,可謂得天獨厚,群山環抱,土質大都是紅壤,呈弱酸性,非常適宜於茶的生長,又可謂得地之靈氣。安溪鐵觀音條索肥壯,卷曲緊結,湯色金黃明亮,香氣馥郁,清香悠長,品之滋味濃郁,醇厚甘鮮,入口留余香,回味甘甜帶蜜味,有“七泡有余香”之譽。

安溪鐵觀音“沐日月之精,收山巒之氣,得煙霞之華,食之能治百病”。常飲鐵觀音茶,有益於祛病保健,養生長壽,猶如觀音菩薩保佑壹般。加之安溪鐵觀音茶葉沖泡之後,量重如鐵,形如觀音,故名"鐵觀音"。

鐵觀音源自松巖魏蔭所創 “鐵觀音“這個惟妙惟肖的芳名,是何時何地和在什麽情況下,誰給她定名?以往,曾有人認為:鐵觀音源自松巖魏蔭所創。此說乃只知其壹,而不知其二。其壹:魏蔭發現,加以培育研究,其時名為“魏蔭種”。國家首屈的茶葉研究專家、中華全國供銷社杭州茶葉研究所所長駱少君女士認為,產於安溪西坪松巖村的魏蔭鐵觀音茶是傳統的鐵觀音茶,松巖地域是鐵觀音最早的產地。福建省人大常委會農委副主任、省茶葉協會會長、高級農藝師馮庭儉先生認為,《安溪縣誌》早有記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於松巖村。在福建省茶葉部門工作了壹輩子的福建省農業廳經作處老專家李冬水,五十年代曾在西坪任區長,經調查也證實鐵觀音是魏蔭首種。年逾八十的陳伴水先生也說:解放前後的教科書,也只說安溪鐵觀音茶為安溪西坪松巖魏蔭所發現。

王氏成名。時堯陽人王仕讓任朝廷副貢奉召進京,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魏蔭種為禮品饋贈方,而方轉進乾隆皇帝,乾帝飲之覺其味香色美,形沈似鐵,美如觀音,遂賜其名曰:鐵觀音。然近數十年來,在安溪西坪鎮松巖與堯陽兩村兩族產生了兩說的激烈爭論,壹為魏論,即魏蔭夢觀音托夢發現乃及成名;壹為王說,乃王仕讓發現以及進貢成名。兩說爭論不已,然追根溯源,《安溪縣誌》所載,安溪人流傳;專家證實,松巖村魏蔭發現是真,王仕讓轉進、乾隆賜名也是史實,故兩者功不可沒,若無魏蔭無以得其佳品,若無王仕讓無以獲其禦賜美名,所以兩者俱是創始人,無可厚非。由於傳統鐵觀音和目前市面上比較鮮綠的鐵觀音有所區別,其主要是為了迎合現在市場消費者的視覺和味覺,對傳統鐵觀音制作工藝進行相應的改進(或改變);且業界對後者的定位和定性還未達成壹個***識,故此文對有別於傳統做工的觀音暫稱為“現代鐵觀音”。

鐵觀音TeiGuanYin原產福建省安溪縣。據《清水巖誌》載:“清水高峰,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說明安溪唐代已產茶。到明代茶產稍盛,《安溪縣誌》有“常樂、崇善等裏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18世紀後期安溪茶戶有了較大發展。詩人阮 錫在《安溪茶歌》中有“安溪之山郁嵯峨,甚陰常濕生叢茶。居人清明采嫩葉,為價甚*保萬家……”之句。隨之茶區農民還選育出許多優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制茶品質為最優。

來歷:

壹是“魏說”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西坪堯陽松林頭(今西坪鄉松巖村)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獻清茶壹杯,數十年不輟。壹夜,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壹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壹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采摘,突然傳來壹陣狗吠聲,把壹場好夢擾醒。翌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壹株如夢中所見的茶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他種。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在家中的壹口破鐵鼎裏,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采制,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視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佳賓臨門,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贊不絕口。壹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便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說此茶是在崖石中發現,崖石威武似羅漢,移植後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鐵羅漢”。塾師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托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魏蔭聽後,連聲叫好。

二是“王說”。相傳,安溪西坪堯陽南巖(今西坪鄉南巖村)仕人王士讓,清雍正十年(1732)中副貢,乾隆十年(1745)出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為“南軒”。清乾隆元年(1736)春,王與諸友經常會文於南軒,每於夕陽西墜,徘徊於南軒之旁。壹日,見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異於他種,遂移植南軒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采制成品,烏潤肥壯,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晉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饋贈。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獻內廷。乾隆帝飲後,甚喜,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史,以其茶烏潤結實,沈重“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為“鐵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