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分析水泥的方法及用到的試劑和儀器?哪位高手知道幫嚇忙.
1.試驗目的 堆積密度是指散粒或粉狀材料(如砂、石等)在自然堆積狀態下(包括顆粒內部的孔隙及顆粒之間的空隙)單位體積的質量。利用材料的堆積密度可估算散粒材料的堆積體積及質量,同時可考慮材料的運輸工具及估計材料的級配情況等。
2.主要儀器設備
(1)鼓風烘箱
(2)容量筒
(3)天平
(4)標準漏鬥、直尺、淺盤、毛刷等。
3.試樣制備 用四分法縮取3L的試樣放入淺盤中,將淺盤放入溫度為105~11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再放入幹燥器中冷卻至室溫,分為兩份大致相等的待用。
4.試驗步驟
(1)稱取標準容器的質量 (g);
(2)取試樣壹份,經過標準漏鬥將其徐徐裝入標準容器內,待容器頂上形成錐形,用鋼尺將多余的材料沿容器口中心線向兩個相反方向刮平。
(3)稱取容器與材料的總質量 (g)。
5.試驗結果計算 試樣的堆積密度可按下式計算(精確至10Kg/m3):
式中 ——材料的堆積密度(Kg/m3);
——標準容器的質量(Kg);
——標準容器和試樣總質量(Kg);
——標準容器的容積(m3)。
以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堆積密度測定的結果。
二、水泥的基本性質試驗
2.1 水泥細度測定(篩析法)
1.試驗目的 通過試驗來檢驗水泥的粗細程度,作為評定水泥質量的依據之壹;掌握GB/T1345—2005《水泥細度檢驗方法(80um篩篩析法)》的測試方法,正確使用所用儀器與設備,並熟悉其性能。
2.主要儀器設備
(1)試驗篩
(2)負壓篩析儀
(3)水篩架和噴頭
(4)天平
4.試驗步驟
(1)負壓篩法。
1)篩析試驗前,應把負壓篩放在篩座上,蓋上篩蓋,接通電源,檢查控制系統,調節負壓至4000-6000Pa範圍內。
2)稱取試樣25g,置於潔凈的負壓篩中。蓋上篩蓋,放在篩座上,開動篩析儀連續篩析2min,在此期間如有試樣附著篩蓋上,可輕輕地敲擊,使試樣落下。篩畢,用天平稱量篩余物。
3)當工作負壓小於4000Pa時,應清理吸塵器內水泥,使負壓恢復正常。
2.水篩法
1)篩析試驗前,應檢查水中無泥、砂,調整好水壓及水篩架的位置,使其能正常運轉。噴頭底面和篩網之間的距離為35~75㎜。
2)稱取試樣50g,置於潔凈的水篩中,立即用潔凈的水沖洗至大部分細粉通過後,放在水篩架上,用水壓為(0.05±0.02)Mpa的噴頭連續沖洗3min。
3)篩畢,用少量水把篩余物沖至蒸發皿中,等水泥顆粒全部沈澱後小心將水傾出,烘幹並用天平稱量篩余物。
5.試驗結果計算 水泥細度按試樣篩余百分數(精確至0.1%)計算。
式中 ——水泥試樣的篩余百分數(%);
——水泥篩余物的質量(g);
——水泥試樣的質量(g)。
2.2 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試驗
1.試驗目的 通過試驗測定水泥凈漿達到水泥標準稠度(統壹規定的漿體可塑性)時的用水量,作為水泥凝結時間、安定性試驗用水量之壹;掌握GB1346—89及GB1346—2001《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的測試方法,正確使用儀器設備,並熟悉其性能。
2.主要儀器設備
(1)水泥凈漿攪拌機
(2)標準法維卡儀
(3)天平
(4)量筒
3.試驗方法及步驟
(1)標準法
1)試驗前檢查 儀器金屬棒應能自由滑動,攪拌機運轉正常等。
2)調零點 將標準稠度試桿裝在金屬棒下,調整至試桿接觸玻璃板時指針對準零點。
3)水泥凈漿制備 用濕布將攪拌鍋和攪拌葉片擦壹遍,將拌合用水倒入攪拌鍋內,然
後在5~10s內小心將稱量好的500g水泥試樣加入水中(按經驗找水);拌和時,先將鍋放到攪拌機鍋座上,升至攪拌位置,啟動攪拌機,慢速攪拌120s,停拌15s,同時將葉片和鍋壁上的水泥漿刮入鍋中,接著快速攪拌120s後停機。
4)標準稠度用水量的測定 拌和完畢,立即將水泥凈漿壹次裝入已置於玻璃板上的圓模內,用小刀插搗、振動數次,刮去多余凈漿;抹平後迅速放到維卡儀上,並將其中心定在試桿下,降低試桿直至與水泥凈漿表面接觸,擰緊螺絲,然後突然放松,讓試桿自由沈入凈漿中。以試桿沈入凈漿並距底板(6±1)mm的水泥凈漿為標準稠度凈漿。其拌和用水量為該水泥的標準稠度用水量( ),按水泥質量的百分比計。升起試桿後立即擦凈。整個操作應在攪拌後1.5min內完成。
(2)代用法
1)儀器設備檢查 稠度儀金屬滑桿能自由滑動,攪拌機能正常運轉等。
2)調零點 將試錐降至錐模頂面位置時,指針應對準標尺零點。
3)水泥凈漿制備 同標準法。
4)標準稠度的測定 有調整水量法和固定水量法兩種,可選用任壹種測定,如有爭議時以調整水量法為準。
①固定水量法 拌和用水量為142.5mL。拌和結束後,立即將拌和好的凈漿裝入錐模,用小刀插搗,振動數次,刮去多余凈漿;抹平後放到試錐下面的固定位置上,調整金屬棒使錐尖接觸凈漿並固定松緊螺絲1~2s,然後突然放松,讓試錐垂直自由地沈入水泥凈漿中。在試錐停止下沈或釋放試錐30s時記錄試錐下沈深度( )。整個操作應在攪拌後1.5min內完成。
②調整水量法 拌和用水量按經驗找水。拌和結束後,立即將拌和好的凈漿裝入錐模,用小刀插搗、振動數次,刮去多余凈漿;抹平後放到試錐下面的固定位置上,調整金屬棒使錐尖接觸凈漿並固定松緊螺絲1~2s,然後突然放松,讓試錐垂直自由地沈入水泥凈漿中。當試錐下沈深度為(28±2)mm時的凈漿為標準稠度凈漿,其拌和用水量即為標準稠度用水量( ),按水泥質量的百分比計。
4.試驗結果計算
(1)標準法
以試桿沈入凈漿並距底板(6±1)mm的水泥凈漿為標準稠度凈漿。其拌和用水量為該水泥的標準稠度用水量( ),以水泥質量的百分比計,按下式計算。
(2)代用法
1)用固定水量方法測定時,根據測得的試錐下沈深度S(mm),可從儀器上對應標尺讀出標準稠度用水量( )或按下面的經驗公式計算其標準稠度用水量( )(%)。
當試錐下沈深度小於13mm時,應改用調整水量方法測定。
2)用調整水量方法測定時,以試錐下沈深度為(28±2)mm時的凈漿為標準稠度凈漿,其拌和用水量為該水泥的標準稠度用水量( ),以水泥質量百分數計,計算公式同標準法。
如下沈深度超出範圍,須另稱試樣,調整水量,重新試驗,直至達到(28±2)mm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