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清流豆腐皮的產品傳說

清流豆腐皮的產品傳說

清流縣盛產豆腐皮歷史悠久,遐爾聞名。民間傳說:清流豆腐皮的來由和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愛國詩人文天祥有關。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趙昰由右丞相文天祥護駕到南劍(即今南平市),途經沙縣、清流、寧化等地招募義軍,以圖恢復宋室;文天祥最後,率軍進駐長汀,揮師邵武。文天祥護送楊太後到黃柏洋,因為天氣炎熱,且十分勞累,又逢老天爺做怪連連下大雨,楊太後下令在黃柏洋(後人稱國母洋, 現為嵩溪鎮的壹個自然村 )住下來。國母洋的村民每年都種很多黃豆,除拿到集市上換回鹽巴、土布外,留著的逢年過節用來做豆腐。這幾年兵荒馬亂,外地的石膏運不進來,連續幾年都吃不上豆腐,只得煮黃豆當豆腐吃。但是,怎比得上可口的豆腐呢?楊太後吃了幾頓黃豆覺得不是味道,為什麽不做些豆腐呢?她叫隨從請來幾位村姑問話,才曉得是買不到石膏無法做豆腐。楊太後帶著隨從叫幾個村姑把磨好的豆漿煮壹下來吃,熱煮時產生飄浮的塊片,村姑們嘗了壹下味道還不錯。於是撈起置涼,涼幹後象竹片壹樣,當地人稱之為豆腐皮。村姑把豆腐皮用來煮湯或炒,給太後用膳,楊太後食後很是高興食欲大增,文天祥見太後如此高興,頓時詩興大發,吟下壹對佳句:“山高不礙乾坤眼,地小能容宰相身”。(據《嘉靖道光·清流縣誌》記載)從此,這裏的村民便知道沒有石膏能做豆腐吃,也能做豆腐皮了。至今,嵩溪鎮的村民家家戶戶都做豆腐皮,以此紀念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