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生育意願和行為總體上呈下降趨勢?
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之後,每年新生嬰兒中二孩占比不斷提升,二孩總和生育率也有所上升,但總和生育率仍不升反降的主要原因是壹孩生育率的快速下降。育齡人群特別是年輕育齡人群的生育焦慮造成了生育水平總體上的偏低。
第壹是經濟顧慮和困難,突出體現在“三育”負擔上。生育負擔主要是生孩子的成本,生壹個孩子的直接成本從幾千到上萬元不等,完善孕產婦和嬰幼兒保健與護理服務體系,根據家庭經濟情況進行相關費用的減免,可有效降低生育負擔。養育負擔因家庭而異,是家庭經濟條件和父母育兒期望的具體體現,需要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也要適當降低人們育兒的精細化程度和過高期望。教育負擔較為沈重,課外輔導、擇校費用、學區房等壹系列相關成本均與之相關,需要國家系統政策配套,推進教育公平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降低家庭教育開支。此外,經濟顧慮還體現在就業的穩定性和住房的安全感上,安居樂業才有可能放心生育。
第二是女性的工作家庭沖突困境。工作家庭沖突是職業女性面臨的難題,也是目前生育意願和行為低迷的壹個重要原因。女性產假時間的設計既要考慮家庭育兒實際,也要兼顧單位的承受力,否則單位的損失會以招聘歧視等方式反射到女性身上。關鍵在於扭轉育兒是女性專責的意識,生育不僅是女性的、更是家庭的、也是全社會的責任,生育相關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需要妥善分擔,在實施三孩生育政策時相關政策措施的設計必須貫徹性別平等的理念。
第三是晚婚晚育的社會文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的普及,晚婚晚育逐漸成為社會實踐,婚姻和生育年齡不斷推遲,特別是在大城市,平均初婚年齡已經接近30歲,高齡生育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健康問題。因此,重塑社會婚育文化,加強適婚青年婚戀觀、家庭觀教育引導,對婚嫁陋習、天價彩禮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營造適齡婚育和生育友好型的社會文化氛圍,消除年輕人對生育的焦慮和恐懼,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