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自榮的代表作品
《配音王子童自榮》
作者:蘇秀
童自榮“文革”中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他主動要求分配來我廠。他生得清秀,壹臉智慧相,卻並不聰明,但極其用功。他在上戲學的臺詞讀法,並不適合電影配音的要求,按他習慣的讀法有舞臺腔不行,但臺詞含混也不行,這使他壹時無所適從。於是下狠心,每天堅持練習電影臺詞的讀法,終於改變了過去的習慣。這樣大概堅持了兩三年。文革後配的《未來世界》使他脫穎而出。隨後他又配了法國片《佐羅》中的佐羅(阿蘭·德隆主演)、《黑郁金香》中的黑郁金香、《水晶鞋與玫瑰花》中的王子、日本片《絕唱》中的少爺(三浦友和扮演)……這接二連三的熱門影片中神奇、俊美的形象,使他贏得了無數觀眾的青睞,特別是壹些少男少女觀眾簡直把他當成了心目中的偶像。傳達室的信插中他的觀眾來信最多,而且多是中小學生的筆跡。
他的聲音很漂亮,也很突出,因而戲路不廣。有些觀眾甚至認為他只適合配佐羅壹類角色,其實並不完全如此,他在香港片《少林寺》和《少林小子》中為李連傑扮演的人物配音,我覺得還是很貼切的,並沒有壹點佐羅味兒。
他不但剛進廠時用功,壹直都是非常用功的。常常是在大家閑聊的時候,他也在壹旁念臺詞。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把臺詞背得特別熟,以便實錄時再獲取壹些即興的東西。可他不是這樣,他總是把臺詞背得滾瓜爛熟,壹個字都不錯。
還有壹點他也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1989年,我和曹雷為上海電視臺譯制《快樂家庭》,由他和王瑋、楊曉配劇中的三個主要人物,小童不大有喜劇細胞,出戲較慢,楊曉出身於上海滑稽劇團,自然對喜劇臺詞敏感,在錄音過程中,楊曉有時竟忍不住指手劃腳地指點起童自榮來,開始我很著急,怕小童自尊心受不了,爭吵起來弄得大家不愉快——因為八十年代末期童自榮早已是聞名全國的配音演員了,楊曉則是個剛進廠不久的晚輩,可沒想到小童竟然不羞不惱,就像接受導演意見壹樣虛心聽取、努力去做,真是個好樣的,我認為這是壹個演員很好的戲德,只要對戲有好處,不管意見來自什麽人,都認真接受,能做到這樣沒有壹點面子觀點,真太不容易了。 《看到童自榮先生》
作者:肖復興
在電視裏看到了童自榮先生,他在接受記者的訪談,很感激對記者說妳還能夠記著我。也是,現在的年輕人知道天王巨星的多,知道他的已經很少了,在新的商業時代裏,包括童自榮先生在內的很多過去的明星,已經被無情的遺忘。時尚的明星和插科打諢的笑星,越來越占據電視的屏幕,誰還在乎壹個壹直是躲在幕後的配音演員。
在電影配音演員裏,我最喜歡兩個人,壹個是邱嶽峰,壹個便是童自榮。喜歡的原因很簡單,他們的聲音獨具特色與魅力,在新時期開始的年月裏,他們以他們的聲音讓正在打開國門的八面來風拂動人們的臉龐,讓那麽多的外國電影講著中國話不脛而走。可以說,在那個特定的年代裏,童自榮先生和他的同伴們壹起用聲音塑造著歷史。
只是如今電視裏的童自榮顯得有些蒼老,甚至那樣的傷感,與當年他配音的英雄佐羅的形象反差大得讓我恍如隔世。聽他講現在為壹部電影配音,而且是每場戲都要出場講話的主角,只有四、五百元的報酬而已。為了給遠在國外讀書的女兒積攢學費,他不得不屈從給人家當主持演節目,那錢也少得無法和如今當紅的明星相比。最讓我不堪卒聽的是,為了壹場他鐘愛的朗誦會,他騎著自行車到處磕頭作揖求爺爺告奶奶,其實要的壹點可憐的贊助費,不過十萬元而已,卻到處碰壁;童先生如同大戰風車的堂·吉訶德,為了他心目中的藝術獨愴然而泣下;昔日的佐羅幾乎淪落為討要小錢的乞丐壹般。
童自榮先生今日的冷落與失落,讓我想起另壹位藝術家,和童先生相似的命運。那是1822年,30歲的羅西尼拜訪了52歲的貝多芬。那時的貝多芬窮苦潦倒,而那時的羅西尼卻正在富得流油,他有20多部歌劇在整個歐洲到處上演,每部歌劇、每次演出,都要付給他高額的稿酬,僅僅到英國的壹次巡回演出,他就拿到了1705萬法郎如此可觀的酬金。
強烈的對比,如貝多芬這樣壹代音樂的巨匠就這樣悲慘地蜷縮在維也納的角落裏而被人遺忘,讓羅西尼實在看不下去。在壹次梅特尼希公爵舉辦的豪華晚會上,羅西尼向這些腰纏萬貫的貴族們提議為淒涼的貝多芬捐壹些錢,在場的這些貴族竟然都壹言不發。整個紙醉金迷的維也納就是這樣的嫌貧愛富,這樣的勢利眼,這樣的容易健忘。他們早已經忘記了曾經對貝多芬的崇拜,如此移情別戀地在新人的身上。他們寧可在羅西尼身上大把大把地拋灑金錢,卻冷漠地不肯施舍貝多芬壹文錢。
在壹個小品搞笑著屏幕、醜星成為電影的主角、孩子唱情歌以為童謠的藝術時代,童自榮先生還天真地生活在過去的夢中。他可貴地保持著壹個屬於過去年代藝術家的清貧與清高,他不大看電視,只是愛坐在陽臺的藤椅上聽收音機。看著那把藤椅和收音機都已經老式破舊,我的心裏不是滋味。我不知道,那壹刻收音機裏傳出的是什麽聲音,是音樂?是電影?還是朗誦?我知道,壹輩子和聲音打交道的人,對聲音最敏感,也最鐘情,在聲音裏,他會和自己的青春與夢想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