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的資料
(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壹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幹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壹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壹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壹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彩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和年齡有差異。統壹六國之後實行全國征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壹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壹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征,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準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壹個由8000余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壹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壹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壹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壹列列、壹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壹手牽馬壹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禦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壹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樸;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壹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沈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壹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壹件件駕車的禦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壹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壹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壹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壹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壹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壹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余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壹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壹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禦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壹個,壹手牽馬韁,壹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壹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壹新。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壹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壹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壹號車長40厘米。二號車輿上罩著壹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於小轎車類型。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臥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壹種“軟臥車”的舒服感。既使遠行千裏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精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壹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著各種鮮艷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壹種軟墊制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壹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臥車”。可以說二號車屬於我國最早的“軟臥車”模型。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號銅車馬總***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鑄件,4公斤多。壹號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裏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壹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壹,厚的地方為0.4厘米,薄的地方僅有0.1厘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壹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壹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並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8匹銅馬、兩個禦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維妙維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態、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將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準,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厘米,壹節金管與壹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接,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鏈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采用壹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制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復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制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麽方法制作?采取什麽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壹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壹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秦始皇三號俑坑位於壹號兵馬俑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南距壹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壹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三號俑坑號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殘破陶片坑內也不見蹤影。由此不難看出,三號俑坑曾遭受過嚴重的人為破壞。三號俑坑對於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壹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壹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壹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蔔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於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或許還記憶猶新。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陶俑的戰袍上繪有朱紅、桔紅、白、粉綠、綠、紫等色。褲子繪有藍、紫、粉紫、粉綠、朱紅等色。甲片多為黑褐色,甲組和連甲帶多為朱紅。同時也有壹部分甲組、連甲帶繪成紫色。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註重色調的對比。從個體看,有的上著綠色長襦,下穿綠色短褲。再從整體來看,如探方20戰車後的壹排陶俑,第壹個身著紅袍第二個身著綠袍,第三個身著紫袍,第四個身著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如探方20出土的壹組陶馬,其局部仍然保留著鮮艷的色彩。四匹馬似為白蹄棗紅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如馬軀體部分為棗紅色,前體腔及肚皮部位分綠色,生殖器則繪為黑色。馬腿表面也是棗紅色,內面異為粉綠色,蹄為白色。馬前腿內側的兩個小夜眼(俗稱)也繪為白色。馬頭部的顏色更是精心彩繪,兩腮及眼睛以下部位為白色,鼻梁棗紅色,鼻孔為粉紅色,嘴唇下部亦為棗紅色,舌胎則為粉紅色,牙齒又繪為白色,馬鬃、馬尾均為黑色。總之,陶馬的色彩既逼真又艷麗,使之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更具有藝術魅力。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顏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顏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顏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顏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制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顏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壹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於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壹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並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只塗抹壹次,陶俑表面還塗有壹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壹般陶俑的顏面、手、腳面部分先用壹層赭石打底,再繪壹層白色,再繪壹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采取平塗壹種顏色,只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胡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壹道道細細的毛發。總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兵馬俑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馬俑更是全世界的壹個奇跡,他讓外國人贊嘆,讓中國人驕傲!
正說秦俑密碼:“兵馬俑”被證謬
除非解開秦俑錯綜復雜的謎團,否則壹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秘密、壹個極爆炸性的古老真相,將永遠消失。近日在《唐都學刊》刊發的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研究成果指出:秦始皇帝陵群俑是壹個確實存在的體系,但絕不是“兵馬俑”說詮釋的那個樣子。
陜西師範大學文化學院的研究成果:《秦始皇帝陵近臣侍衛郎官俑與中國古代文明—— “兵馬俑”證謬》對秦始皇陵陪葬坑發現的所謂“兵馬俑”的身份提出嚴重質疑,指出隨著發掘工作的廣泛、深入,相關學科的進展,新發現新成果層出不窮,秦始皇帝陵陪葬坑的相關問題應該在中國古代文明的大背景下進行討論。
此文作者劉九生教授經過長期思考、縝密考證認定:陪葬坑出土的群俑,並非像現在認定的那樣,“歷史常隨時間的消逝而需要修訂”——作為壹種解釋系統,“兵馬俑”和“宿衛軍”及“軍陣”說其謬有三——非壹般軍隊的“兵”,而是侍衛系統的“郞”;不是“宿衛軍”,而是始皇帝的“郞系統”;不是“軍陣”的布置,而是“禮儀範式”的呈現。
以“兵”作“俑”:想象之辭
“事死如生”,乃中國古代文明基本觀念。以俑作陪葬,是我們源遠流長的禮儀文明中喪葬禮儀的重要體現。“俑”的歷史告訴我們,在古代中國,“作”俑須近親、故舊、衛士而非壹般人普通人。“兵馬俑”說以“兵”作“俑”,根本違背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有失“俑”的身份。
“軍陣”陪葬:違背情理
於情,陪葬“軍陣”有違始皇帝“使後無戰攻之患”的理想;於理,群俑的排列組合方式系以“四”進制的“四法”而根本不合與秦相關的兵家的“伍法”,而且壹、二、三號坑群俑的排列組合方式難以排成任何壹種中外古典記載的軍陣。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跟古埃及和瑪雅印第安人相近。這兩大古典文明,各有令人震撼的陵墓工程,卻絕不見也根本不會有壹絲壹毫軍陣的蹤影。
“宿衛”京城:於史無證
秦都鹹陽考古工作者經將近20年的踏查結論:“城郭遺址卻壹無蹤跡,至今只能以秦都鹹陽無城郭建制作罷”。給鹹陽平添所謂“兵馬俑”,派“宿衛軍”,擺“軍陣”,歷史地理方面的障礙實在太多。
以“郎”為“兵”:名不副實
從俑本身發現人:群俑之高都大大超過古往今來中國人壹般的身高,俑的體態發式衣裳鞋襪制式,多少說明,他們蓋系特別簡選的秦人上層精英。從人本身發現俑:查閱史料,當時黎民黔首蕓蕓眾生及普通士卒衣食狀況,不足以成為群俑原型。況且,勘探表明,秦始皇帝陵東側只有壹條墓道。群俑被定格在此,足見地位之要。能執掌此司馬門者,非郎系統人莫屬。
“郎與郎制”:歷史現場
秦都遺址的發掘及中國宮衛傳統的史料,都在昭示群俑的身份:蓋在對傳統喪葬禮儀的全面繼承和發展,是惟始皇帝方能擁有、方能動用的“郎系統”真人真馬真車及其裝備的復制。整個場面呈現的,是始皇帝出入或即將舉行禮儀盛典時基本範式的生動寫照——四號坑對應祭祀或禮儀場所,三號坑對應宗廟,二號坑對應宮廄,壹號坑對應宮城即驪山園——而非所謂“兵強馬壯的秦國軍隊的形象記錄”。
“郎與郎制”作為壹種建制或體制力量,包含了我們通常所謂“三公九卿”之“九卿”中的奉常、郎中令、衛尉三個系統。“郎系統”意味著秦人貴族血緣親屬關系的超穩定結構及其更為古老的史前漁獵傳統,關乎秦國家機器的運作,關乎秦國之興與秦朝之亡。此種真相,被持“兵馬俑”和“宿衛軍”及“軍陣”說者壹直棄而不顧。因此,壹幅無與倫比的中國古代文明三維立體動畫長卷,完全被弄成了壹紙單向度的軍事暴力碎片。失之毫厘,謬以千裏,以“郎”為“兵”,壹錯皆錯,自不足怪。
[編輯本段]◎秦始皇陵簡介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東約5公裏,距西安市城區約37公裏,南倚驪山,北臨渭水。為什麽選位在這裏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壹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就有“畫龍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附會之風過重,壹時間還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根據初步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北墻有2門,東、西、南3墻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6200余米,四角各有門址壹處。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桶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25-56平方公裏。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裏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達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壹號坑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佰、陶馬約6000件;二號坑有陶桶、陶馬1300余件,戰車89輛;三號坑有武士桶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秦始皇陵規模之大可見壹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
據史書所說“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歷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象其中的關聯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壹步研究之中。
是誰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據推測,少府是主管建築的,國家陵墓當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的管理上級還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萬機,由少府具體操作辦理而已。不過,這裏還有壹個問題,那就是少府壹官是秦統壹後命名的,在統壹之前有無這壹官職無從考證,但無論有無,肯定有壹種機構專管宮廷的土木建築工程。至於這壹機構名稱如何,尚待進壹步考證。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其“穿三泉”。《漢舊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之語。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也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外乎人們經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類。據《呂氏春秋》記載:“淺則狐貍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於受技術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實為不易,並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壹點。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推測,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壹書中有壹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壹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壹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裏,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壹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裏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壹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我們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其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紹,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壹個標準足球場。
中煤航測遙感局遙感應用研究院環境所工程師周小虎給記者講了壹個有趣的現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區氣溫降至零下12攝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樹正常開花結果,而在封土堆南墻外的石榴樹卻凍害嚴重,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差別特別明顯。“墻外的土壤未經擾動,而封土堆土壤的結構和含水量則已發生改變,又因為墻內地下存有地宮,才使得土壤相對溫度較高,從而造成植物長勢的差異。”周小虎解釋說。
在這次勘探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壹圈很厚的細夯土墻,即所謂的宮墻。經驗證,宮墻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墻寬16米,北墻寬22米。“在修建宮墻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墻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墻,若箭能插進墻體,修好的宮墻必須推倒重建。”段清波說,宮墻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6厘米厚,相當精致和堅固。“超出我們預想的是,宮墻頂面甚至高出了當時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現封土下33米,整個墻的高度約30米,非常壯觀!”在土墻內側,研究人員又發現了壹道石質宮墻。段清波說,根據探測,發現墓室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關中地區歷史上曾遭受過8級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卻完好無損,這與宮墻的堅固程度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