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天津時調的發展歷程

天津時調的發展歷程

舊時,時調被認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俚曲,僅在民間的街頭巷尾流傳,每當端午節前後開始,直到重陽 。

清末民初,時調已在天津四個地區盛行,並出了不少擅長時調的民間藝人。

介紹壹

羅祖是理發行業的祖師爺,為了慶祝羅祖誕辰,理發師們都要放假半天,吃撈面,還要邀請票友們演唱時調。這壹天,全城大小的剃頭房和剃頭棚,到處都可以聽到時調的演唱聲。農歷七月十五,津俗謂之“鬼節”,是日要舉行盂蘭盆會。晚上放河燈的同時,還有由時調票友們輪番登場演唱時調,成為群眾演唱時調的盛會。

介紹二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天津時調作了革新,豐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笙、揚琴等伴奏樂器,創作改編了《摔西瓜》、《紅巖頌》等新曲目。天津廣播曲藝團邀請曲藝工作者對時調的歷史淵源和藝術特色進行了研討,並正式定命為“天津時調”。在時調改革和演唱過程中,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王毓寶作出了重要貢獻。她對傳統唱詞、唱段及唱腔進行了凈化、篩選,清除了糟粕,凈化了舞臺;搬走了過去舞臺上千篇壹律又妨礙演員表演的長方桌;在樂器伴奏上,除原有三弦、四胡外,又增加了揚琴和笙等吹打樂,使曲調顯得既歡快,又和諧,烘托了氣氛;改變了伴奏方法。過去演員出場,走到臺口的桌子後面,三弦才開始起奏。改革後的樂隊,隨著演員的出場,即開始伴奏。當演員走到臺口時,前奏已達到尾聲。制造了壹種較好的舞臺音樂氣氛;此外,還根據演唱內容的分段、間隙,增加了間奏。以上壹系列的改革,壹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