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書房對聯選萃:修身(二編二)

書房對聯選萃:修身(二編二)

這壹講繼續說“修身”。本講圍繞修身的途徑與方法,選編了10副。

先看桂馥(1736-1805)先生壹副:

沖深其智則厚,忠信之禮無繁。

上聯“ 沖深其智則厚 ”,是說要虛懷若谷、海納百川,這樣學問才能深厚。

下聯“ 忠信之禮無繁 ”,是說“忠信”的內在精神需要用禮儀的外在形式來表達,要註重細節,不要怕麻煩。孔子講: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記得有學者曾經提出過壹對詞語,叫“形文化”與“質文化”,“形文化”指各種禮儀的外在形式,“質文化”指各種禮儀的內在精神。“質文化”雖然是決定性因素,但是它需要“形文化”來表達、鞏固以及強化,這大概就是禮儀的價值吧。

比如說端午節,大家吃壹吃粽子、賽壹賽龍舟,不僅享受了美食、鍛煉了身體,還培養了團結拼搏的精神。更重要的,壹代代的中國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形文化”,繼續傳承、弘揚了屈原忠於國家的不朽精神。要沒有吃粽子、賽龍舟這些形式,估計好多中國人連屈原是誰都不知道了,更不用說傳承他的精神了。

再比如說寒食節,按傳統習俗這壹天不能生火,要吃冷食。但這個習俗好像大部分中國人都忘了(據說南方有些山區的人還繼續堅持著,真是“禮失而求諸野”呀)。個人感覺不生火、吃冷食這個形式還是能堅持為好——明年開始,先從自家做起吧。有了這個“形文化”,才會讓介之推先生功成身退、不慕富貴的高尚氣節更好地傳承下去。

還有,記得小時候,每次過端午、中秋、臘八等傳統節日時,家裏飯菜往往比平時好壹點。媽媽總要讓我先端到祖輩的牌位前敬獻壹下,壹般是磕個頭、或者鞠三個躬。那時候日子過得苦,平常吃飯幾乎沒有油水,過節時稍微改善壹下生活,孩子們看著飯菜早就流著口水、急不可耐了。但媽媽總是讓大家等這個儀式過後,才能吃飯。

自己成家後,這個習慣就不堅持了。現在寫到這裏,感覺還是能堅持為好。《中庸》上講: 夫孝者,善繼人之誌,善述人之事者也。 通過這樣的形式,時常懷念壹下先輩的嘉言懿行,檢點壹下自己的過失不足,也算是繼續在盡孝道吧。

有句流行語講“ 細節決定成敗 ”,職場上的好多禮儀就是如此。如果我問大家——妳知道如何發電子郵件嗎?大家可能會嗤之以鼻,覺得這個問題很“弱智”。但是,大家要是認真讀壹讀下面這篇文章,可能妳的反應就不壹樣了:

妳有沒有收到過這樣的電子郵件?發件人叫“還好只是近黃昏”,郵件的標題是:“妳好!”妳覺得,這壹定是漏網的垃圾郵件,但還是打開看了壹眼,發現居然是供應商的方案和報價。妳找了半天,沒有方案,也沒有報價啊?回信問。他說:啊!忘了添加附件了。我再發壹遍。

妳會怎麽看待這位供應商?如果是我,能不合作,就不要合作了。太不靠譜。

如果妳是壹名管理者,我建議妳做壹個測試。找到5名與客戶打交道最多的員工,然後隨機抽取每位員工10封來往的郵件,看壹下標題,問候,分段,用詞,署名,字體,顏色。估計妳會壹身冷汗——我們就是這麽壹步壹步把客戶逼走的!

1999年,我以工程師的身份加入了微軟。當時,微軟雇傭了十幾位語言專家,校對每壹封郵件。他們非常吹毛求疵,郵件的標題怎麽起,怎麽問候,第壹句怎麽開始,什麽時候用阿拉伯數字1,2,3,什麽時候用單詞one,two,three,如何署名,單詞和語法不但不能有錯誤,更要信達雅。被語言專家折磨足夠時間,最終畢業的工程師,才能直接給客戶發郵件。

有壹次,我問語言專家團隊負責人Michelle,有必要這麽嚴格嗎?她說,妳想象壹下,有很多人,這輩子妳都不會當面見到,妳給他印象的唯壹方式,就是郵件。

她的這句話對我醍醐灌頂。我想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見字如面”吧。在互聯網時代:見郵件如面。

那麽,壹封好的郵件,到底應該長什麽樣呢?我們與人見面的基本禮儀,不是貌美如花,而是幹幹凈凈。壹封好的郵件也壹樣。簡潔、幹凈,是基礎。然後才是妳的風格。這裏以“郵件的標題”為例說明壹下:

郵件接收者首先看到的是兩樣東西:妳的顯示名,和郵件標題。

所以,郵件禮儀的第壹步,就是用真名。比如“劉潤”,或者“潤米咨詢-劉潤”。個性化、詩意化,尤其是二次元的名字,比如“還好只是近黃昏”,“壹只特立獨行的豬”可以用在妳的QQ簽名上,不要用在商務郵件裏。

然後是標題。用不到20個字,總結這封郵件的核心內容。“妳好”,“來自xx公司”,“報價”,都不是壹個好標題。“請審閱:X公司關於Y項目的方案和報價”,才是壹個好標題。

——摘自得到APP《劉潤:5分鐘商學院》

看完之後,大家感覺怎樣?

我們回頭再看“ 忠信之禮無繁 ”,妳能以如此嚴謹認真的態度發壹封郵件,這就是妳對所從事工作的 忠誠 ;妳能在發郵件時關註到這麽多細節,妳就會讓收件人肅然起敬,也更容易取得對方的 信任 。這,大概就是“ 忠信之禮無繁 ”吧。

接著看翟雲升(1776-1860)先生壹副:

居德斯頤善最樂,順理則裕學彌惇 。

上聯“ 居德斯頤善最樂 ”,其中“ 居德斯頤 ”出自南北朝詩人謝靈運的《善哉行》。這壹句的意思是——以積德作為養生之道,而最好的“德”就是善。俗話不也老說“積德行善”嘛!記得馬英九先生的辦公室有壹副對聯,也在講“善”—— 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 。

下聯“ 順理則裕學彌惇 dūn”,其中“ 順理則裕 ”出自宋代大儒程頤《四箴zhēn》(視、聽、言、動,各有壹箴)中的《動箴》,原文如下:

哲人知幾,誠之於思;

誌士勵行,守之於為。

順理則裕,從欲惟危;

造次克念,戰兢自持;

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 順理則裕,從欲惟危 ”的意思是——按照天理行事,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如果只想著滿足自己的私欲,那就會越來越危險。

? “ 學彌惇 ”是講做學問也壹樣,也要按照天理行事。只有這樣,學問才可避免雜亂無章、自相矛盾,才能融會貫通、越積越厚。

下面看何維樸(1842-1922)先生壹副:

修德不殆知足不辱,好問則裕無欲則剛。

這壹聯說得很清楚,不細講了。

接著看翁同龢(1830-1904)先生壹副:

守口如瓶愛身若鼎,窺古獨汲研冬自華。

上聯“ 守口如瓶愛身若鼎 ”說的是——不要隨便講話,要自重自愛。有的人覺得自己性格內向是個缺點,但實際上人們往往更願意和不傳閑話的人合作。古語雲: 人必先自重,而後人重之 。“內向”和“自重”多少有點相關吧。

下聯“ 窺古獨汲研冬自華 ”說的是——做學問要下得了笨功夫,要耐得住孤獨寂寞;沒有嚴冬的磨煉,就不會有新春的芳華,正所謂“ 梅花香自苦寒來 ”嘛。

下面看湯金釗(1772-1856)先生壹副:

敏事慎言存心養性,居仁由義頌詩讀書。

這兩句“ 敏事慎言存心養性,居仁由義頌詩讀書 ”,本身就是壹副修身良方,可以作為座右銘了。

接著看宋湘(1748-1862)先生壹副:

敏事慎言就正有道,誦詩讀書尚友古人。

這壹副“ 敏事慎言就正有道,誦詩讀書尚友古人 ”,和上壹副類似。說得也很明白,不多講了。

下面看吳大澄(1835-1902)先生壹副:

在福則沖能勤有繼,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上聯“ 在福則沖能勤有繼 ”,“ 在福則沖 ”意思大約是——對於福氣要抱壹種謙沖的態度。福氣來了,可以接受;福氣不來,也要淡然。不要總覺得到手的都是自己該得的。“ 能勤有繼 ”大致在說——日子要想繼續過下去,就得勤快壹點。爹又娘有,不如己有。萬貫家財,也會坐吃山空的。

下聯“ 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說得很明白,不多講了。

接著看董誥(1740-1818)先生壹副:

勤能補拙儉能寡過,靜以守誠動以審幾 jī 。

上聯“ 勤能補拙儉能寡過 ”,“ 勤能補拙 ”是說——智力平平的人,只要勤勞,也能把日子過好。曾國藩先生曾經感慨地說: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壹“惰”字致敗 。“ 儉能寡過 ”是說——生活簡單樸素了,需求也就少了,也就不會老想著貪人財物、占人便宜,自然也就少犯錯誤了。

下聯“ 靜以守誠動以審幾 ”,“ 靜以守誠 ”是說——靜下來的時候要多多反思,看看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正心誠意。“ 動以審幾 ”是說——壹旦頭腦中有壹個新的念頭,要認真琢磨它是善的還是惡的,要時常提醒自己“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

這裏的“幾jī”意思是“苗頭”。唐代史學家劉知幾jī(661-721),字子玄。這裏的“幾jī”和“玄”可以互相解釋,都是“微妙之處”的意思。

佛家講: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意思是——菩薩十分看重動機,動機不善,則會立即了斷;而普通人則往往忽視了動機的善惡,等到大禍臨頭了,才後悔“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

下面看梅調鼎(1839-1906)先生壹副:

禮以制行樂以和德,儉則足用勤則有功。

下聯“ 儉則足用勤則有功 ”比較明白,這裏只說說上聯吧。

“ 禮以制行樂以和德 ”講的就是“禮”和“樂”的功用。

追本溯源,西周的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是中國禮樂制度最早的總設計師。關於“禮”“樂”的含義,初唐大儒孔穎達(674-648)在《禮記》註疏中說:“ 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 ”意思是說“樂”是用來協調情感的,“禮”是用來區別尊卑的,推行禮樂制度的目的就是——在保障社會貴賤有序的同時,又力求社會上下和諧。

回頭再看上聯,“ 禮以制行 ”是說——“禮”就是人的行為規範,不同等級、不同角色的人應當按照各自的行為規範來立身行事。“ 樂以和德 ”是說——相對於“禮”的“區別”功能,“樂”的作用則是“和諧”,也就是讓不同等級、不同角色的人和諧相處。

從實際生活來看,我們發現教師、公務員、窗口人員等等都有成文的行為規範,好多企業也會對各類員工制定相應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現代版的“ 禮以制行 ”。那“ 樂以和德 ”呢?我們看看當前流行的“團隊建設”活動吧,活動的目的就是要拉近團隊成員之間的距離嘛。

最後看俞樾(1821-1906)先生壹副:

裏有仁風爰得我所,良稱善禦不失其馳。

這壹副寫得很典雅,上下聯都引用了《詩經》裏的句子。孔子曾講過: 不學詩,無以言 。那時候的《詩經》就像成語字典壹樣,貴族之間的交流,妳只有這樣說才像個樣子、才有貴族範。距離產生美,多用成語、典故,就會在語言上產生距離感,使表達有了更大的景深和內涵,因而顯得更加優美。

上聯“ 裏有仁風爰得我所 ”,意思是——我居住的地方民風仁厚,真是心目中的理想家園呀。

“ 裏有仁風 ”不知出處,但《論語》二十篇中的第四篇為《裏仁》,該篇第壹句講——子曰:“ 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通“智”) ? ”意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有仁德的人住在壹起,才是好的。如果妳不選擇和有仁德的人住在壹起,怎麽能說妳是明智的呢?”

“ 爰得我所 ”出自《詩經·魏風·碩鼠》。

下聯“ 良稱善禦不失其馳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如下:

昔者趙簡使王良與劈奚乘,終日而不獲壹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或以告王良。良 曰:‘請復之。’強而後可,壹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 良工也。’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謂王良。良不可,曰:‘吾為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壹;為之詭遇,壹朝而獲十。詩雲: “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我不貫小人乘,請辭。’禦者且羞與 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枉道而從被,何也? 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這段話大致的意思是——春秋時期有個叫王良的人,是駕馭馬車的高手。但他駕車有他的規矩,像《詩經》上講的“不失其馳”壹樣,他不會讓馬車違反規矩、隨意狂奔。主人要想隨心所欲指揮他駕車的話,他是不會幹的。

“ 不失其馳 ”出自《詩經·小雅·車攻》,其中"失"應為"佚",同“逸”,意思是“放縱”、“失控”。

整體看下聯“ 良稱善禦不失其馳 ”,作者是想借助駕馭馬車的例子來講這樣壹個道理——做人得有規矩,不能任著性子、想幹啥就幹啥。

(說明: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留言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