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夷的分布
瑤、畬、苗族藍氏的分布
花藍瑤自稱為“龔”和“宗”,是指“山”的意思,因為在瑤族中曾有把姓“鐘”姓“龔”的實例。龔又作***,乃***工氏之後***人壹支融入花藍瑤而成,宗即鐘,東夷族鐘氏融入花藍瑤者。但花藍瑤仍以藍姓為主幹,廣西大瑤山住有茶山瑤、花藍瑤、坳瑤、板瑤、山子瑤,而以花藍瑤、正瑤、茶山瑤、滴水花藍瑤(花藍瑤的壹支居於滴水洞)為主,他們蓄發椎結,總稱長毛瑤;板瑤、山子瑤則租佃他們的山地,生活貧困,叫過山瑤。大瑤山的花藍瑤分布的村落,據日本學者竹村卓二《瑤族的歷史和文化》壹書所載,有六巷、黃雙、六團、羅丹、古浦、大凳、丈義、門頭、犬二、平林等村寨。其中如六巷、六團、羅丹、古浦的地名,明顯是駱越人居住過的地名,則花藍瑤由湘南遷入廣西金秀縣大瑤山區的時間,當為宋代以後。所以,花藍瑤白稱“龔”或“穹咧”,有的認為是“住山上的人”之意,龔與穹音通,咧為尾語,計有1200多人,分為藍、胡、侯、馮、相五大姓,以藍姓人數最多。
金秀茶山洞的茶山瑤,又叫寨山瑤,計有九千多人,分為陶、蘇、劉、金、全、田、龔、藍、龍、莫十姓,而藍姓人數也較多。《明史·廣西土司傳》謂大瑤山大藤峽“中產瑤人,藍、胡、侯、盤四姓為渠魁。”清末有羅香團總藍文英、六巷團總花藍瑤藍人扶霄。藍趁瑤散居於淩雲縣之西北方土山中,所占面積甚廣,人數約四、五千人。藍靛瑤之得名者,蓋以所操之職業也。土山肥沃,適於耕種,而藍靛壹物尤為該地瑤人之重要物產。藍靛獲利較其他出產厚,因而瑤人之致富,亦純賴此。藍靛瑤除分布於淩雲縣和附近的百色縣以外,在越南東京北部有壹萬八千人,也有少數分布在緬甸的撣邦和老撾北部的會曬。越南的山由人,即山瑤人,是瑤族的壹個分支,約六萬五千多人,分布於廣寧、海興、河北、北太、永富、河宣、清化各省山區丘陵地帶。女子的頭巾、腰帶、褲、裙和綁腿絕大多數用靛藍色布做成,男子戴藍靛色方頭巾。山由人從前稱為短衭僈、開裙僈,即短衭瑤、開裙瑤。
越南的青衣瑤和青番瑤,原來是清代由貴州遷去的。即貴州的青瑤或青衭瑤,主要分布在荔波、從江、榕江和黎平四縣。史書上記作黑瑤,因川、滇、湘、黔壹帶習慣叫青色為黑色。青瑤是因服裝尚青而命名的稱謂,其實尚青即尚藍,其衣服多用藍靛染成。
據調查了解,藍靛瑤分布很廣,在雲南的麻栗坡、馬關、西疇、邱北、河口、屏邊、金平、師宗、江城、景東、墨江、孟臘、景洪等縣;廣西的百色、淩雲、鳳山、巴馬、田陽、田東、樂業等縣市;越南的菜州、黃蓮山、高平、河江、宣光、北太等省;老撾的豐沙裏、瑯勃拉邦、沙耶武裏、會曬等省;泰國北部也有少量分布。廣西大瑤山的花藍瑤分布在山區中部和西南壹角,他們是從貴州古州(榕江)遷來的。大致分為四路進山,壹支由中平(象州縣)向東北經大樂圩沿長峒河入山到長峒轉入龍華;壹支從中平圩向東沿滴水河到六甲、大進、丈二、六團、羅丹壹帶;壹支從中平圩向東南沿大凳河和九十三河到大凳、王植、門頭、古蒲、六巷壹帶,壹支經平南縣北的朋化山區沐陸村遷入門頭。⑧藍靛瑤實即榕江的青瑤或青衭瑤,也可說是他們的壹個分支。
當然瑤族的各個分支都有藍氏,不過是人數多少而已。瑤族早已分為盤、藍、雷、鐘幾大姓氏,畬族也基本相同,所以說畬族是由瑤族分出去的壹個民族,且***信仰盤瓠和狗皇,也有《過山榜》之類的遷徙歌詞。
從許多史籍記載中都說瑤族中有藍姓,如《小知錄》卷三,四裔說瑤人多藍、胡、盤、侯四姓。陳微言《南越遊記》卷三說廣西瑤人多胡、侯、藍、盤四姓。王思章《增城縣誌》卷壹瑤人和《浮山誌》卷二都引屈大均《羅浮書》說,廣東博羅縣羅浮山瑤人,分布於蘇羅、石剛之間,有上中下三瑤村,分盤、藍、雷、鐘、茍五姓。乾隆《海豐縣誌》正集卷下朵誌、瑤蛋;也設海豐瑤人有盤、藍、雷、鐘、茍五姓。而興寧縣、長樂縣(五華縣)的瑤人也是這五大姓。他們後來成為畬族。羅定縣有高山瑤、平地瑤和花肚瑤,_三種語言不相通,其姓為盤、藍、雷、鐘。東安縣(羅浮縣)瑤人也為盤、藍、雷、鐘、茍五姓。潮州山峰居有瑤壯人,分為平鬃、崎鬃兩種,有盤、藍、雷三姓。潮州這部分瑤人多分布於風凰山,後來形成為畬族。在乳源縣二十四坑瑤人中有藍坑,即多為藍姓瑤人聚居。樂昌縣瑤人二十人寨中也有藍坑,與乳源相連,也為藍姓瑤人聚居之地。
廣西瑤人藍氏分布很廣,至今留下許多以藍命名的地方,如平南縣東北有藍洞沖、盤古,南有藍塘,東南有藍洞塘。貴州北有都藍、藍田、盤古。藤縣北有藍田,東有藍村。岑溪西南有盤古。蒙山南有陶藍,西有荀藍沖。昭平東有瑤田。賀縣南有藍寨。靈川北有藍田。龍勝北有盤坡、盤胖、盤栗,南有瑤嶺。柳江東有下藍,南有六藍。來賓北有炎藍。武宣南有瑤藍、上盤古。金秀北有藍廠屯、瑤婆槽、盤王河,南有藍河沖、高藍。象州北有東古藍。融安南有藍洞、古藍,東有雅瑤。柳城西有藍洞。都安東有菁盛,西有弄青,北有藍棠,南有貫藍。宜山南有大藍。羅城北有藍家。環江西有士藍、三千洞,北有肯藍、根藍、尾藍。南丹西有八藍、益藍、古藍。馬山北有拉藍,西有龍藍、芝藍。上林北有大藍山、下藍、藍獨。百色東有六藍。田陽南有隴藍。德保北有多藍。靖西西有田藍、巴藍,東有下大藍。平果北有大藍,西有林藍。等等。田東南有藍亮。淩雲南有藍屯,北有那藍、新藍、上東藍。東蘭東有乾藍。田林西有六藍。西林西有都藍。大新南有荷藍。扶綏南有客藍。龍州南有會藍。寧明西有板藍。武鳴北有藍雷,東有藍懷,藍偉。隆林西有藍靛溝。湖南麻陽南有藍村,芷江南有上藍水,沅陵東有藍溪,懷化東北有藍坪等。
以上許多以藍為地名,大多曾有瑤人藍氏居住而得名,有的雖已遷走,但仍留下了地名可供追索。
清代嘉慶時,新寧縣八桐瑤瑤族地主豪紳藍年余、藍年順,瑤民藍進賢、藍彩碧,麻林洞癢生藍元曠(又名正樽)及二女藍琢玉、藍令玉與藍再昌等起義抗清。明正統二年,廣西大膝峽瑤族領袖藍受貳和侯大狗起義。
從各地瑤族《過山榜(圖、照、文)》、《評皇(王)券牒》、《盤王券牒》、《瑤人出世根底》、《南京平王敕下古榜文》、《世代流傳祖居來歷書》、《千家洞古本書》、《千家洞木本水源》、《計開千家洞路引》等資料記載,瑤族十二姓中只有盤、雷,而全無藍姓,可見藍氏是後來才由藍夷身份加入瑤族的,以後和瑤人不斷通婚而成為瑤族的壹個成員,但他們與其他瑤族各支的語言大不相同,可能還保持有古代藍夷的語言成份。到明、清時代由於族人繁衍而成為瑤族的大姓,其中壹部分藍姓瑤人由於遷到潮州和韓江流域的山區,以耕畬為業,而形成為畬族,藍氏便成畬族最大的姓氏。徐松石說:“總而言之,瑤人乃最先來的漢族,與遂人、伏犧、虞舜、商湯的部落最有關系,根據地乃在極東。”這正與藍夷起源於山東半島的事實相符。
閩浙壹帶的畬族,以來自始祖盤瓠所生的三男壹女的盤、鐘、藍、雷四姓為正統。浙江之畬民,以雷、藍、鐘三姓為盛,盤、婁兩姓頗衰。在景寧及其附近地區已沒有盤姓氏族了。汀州(長汀)漢人有姓藍的,可以收養藍姓畬民的孩子,也許他們是畬民的壹個漢化了的旁支,浙江畬民是從福建遷移來的。藍姓祠堂裏的香爐有六只,而雷氏、鐘氏只有五只,可見畬民中藍氏最多。景寧縣敕木山瑤族藍氏《敘事詩》說:“高辛皇帝話原真,吩咐藍、雷三姓親”,又說“二想三姓盤、藍、雷”,“藍、雷人好過來定,年冬領灑擔豬邊。藍、雷三姓好結親,都是南京壹路人。”他們說是來源於廣東潮州鳳凰山。據敕木山藍氏家譜說他們的祖宗是汝南郡藍元田的後代,後遷南京再遷鳳凰山。又說四姓自會稽山遷潮州九都七賢洞。有藍光輝,封騎國侯;三祖藍玉,安定太守;四祖藍華,安定太守;五祖藍思祖,博州太守;十二祖藍春,京衛大夫;十三祖藍有鐘,鎮成將軍;二十壹祖藍向春,長沙都司使,二十二祖藍貴,長沙大夫;二十六祖口,汝南郡太守。又據藍、雷、鐘三姓族譜均稱:“原籍廣東,後徙福建,復由福建遷至浙江處州(麗水)。”唐初,汀、漳壹帶的蠻僚以盤、藍、雷為姓,信奉盤瓠圖騰。唐初有峒蠻藍奉高等起義,雲霄通五廟”石柱刊有盤、藍、雷氏字樣。
盤、藍、雷氏系陳玉鈴(唐玉鈴衛翊大將軍陳元光)所征蠻僚。”這些洞蠻、蠻僚實即指畬人。有些史書把畬族稱為瑤人或畬瑤,有的畬族也自稱為瑤人或瑤家。從畬族保存的《開山公據》,(又名《撫徭券牒》)和部分瑤族的《遷徙榜牒》(又名《過山榜》)都同樣載有原始圖騰性質的盤瓠傳說,兩族的姓氏(盤、藍、雷、鐘)及民間流行的歌謠、祖圖和祭祀儀式等也多與此傳說有關。明代,從汀州、漳州壹帶遷至莆田的畬民,就向漢族地主租來棘莽叢生的荒地,開荒種藍。幾乎也和瑤族的藍靛瑤、花藍瑤、青瑤壹樣,尤以藍氏的瑤人和畬人更富有種藍經驗,因為這種農業技術是他們的祖先傳了三千多年的傳統經驗。寧德縣閩坑村畬民藍日紹,每種菁靛壹簍,須向地主交錢壹百文。清代中葉福安畬民藍有盛、藍奶頭都以租種山地為業。明萬歷十七年,雷五等領導莆田、仙遊“菁客”(包括畬民)起義,菁客即種藍的畬民為主,因地租太重,被迫起來反抗。正德十壹年,藍天鳳、謝誌珊率贛州畬、漢人民起義。龍南藍斌等起義。嘉靖四十二年,大埔藍松三起義,有藍瑤等人參加。民國時,連江縣長龍鄉的村蘇維埃主席中有畬民藍依三、藍如蘇、藍禮在、藍細珠、藍禮壽。瑤長,萬歷時浙江宣平縣有藍仲賢,麗水縣有藍添生,平陽縣五神洞有藍德浙。
畬族又叫輋客,明代鄺露《赤雅》說“徭名輋客,古八蠻之種,五溪以南,窮極嶺海,迤逞巴蜀,藍、胡、盤四姓,盤姓居多,皆高辛狗王之後。”謝肇制《五雜俎》說:“畬人,相傳盤瓠種也,有茍、雷、藍等五姓。”談遷《棗林雜俎》也說:“盤瓠之余,錯處於虔、漳、潮之間,以盤、藍、雷為姓,人稱之曰畬客。”《漳平縣誌》載:“畬客,即徭人,古盤瓠之後,在漳平三姓,曰藍、曰雷、曰鐘;隨山種插,去瘠就腴,編獲架茅以居,善射獵。”《龍巖縣誌》也說境內畬客即瑤人,“在巖者,惟藍、雷、鐘三姓。”《順昌縣誌》也說縣境徭人以盤、藍、雷為姓,今縣止藍、雷二姓,俗呼畬客。福鼎縣畬民,有五萬余人,分藍、雷、鐘、盤、李數姓,饒平縣瑤人,又名輋客,有四姓,盤、藍、雷、鐘,自謂狗王後。興寧縣瑤人有盤、藍、雷、鐘、茍,長樂縣 (五華縣)瑤人也同。建德縣畬族也分盤、藍、雷、鐘四姓,四姓之人,皆可為婚。《廣西通誌》亦說“宣化瑤壹名輋客,有盤、藍、雷、鐘四姓,自謂狗王後。”則瑤、畬源同,似也可通稱。
我國畬族,以福建最多,故多留下許多以畬、以藍為稱的地名。如:武平南有藍塘、坪畬、米篩畬、黃心畬,東有大藍園。長汀南有藍田、下藍地、下畬。上杭南有藍溪、藍家渡,東有大畬。漳平北有謝畬、羅畬、百種畬,東下畬。龍巖北有郭畬、小高畬、畬背,西有洋畬,東有下經畬。華安南有官畬。南靖西有桂竹畬,北有後畬、上麻畬。雲霄西有上梨畬、下梨畬。南安北有壩頭畬。等等。還有漢族藍氏融入於苗族者。如湖南城步縣《藍氏宗源》載:藍氏之祖,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瓦廠坪人。先祖藍光晉封為五道將軍,生四子:藍昌見、藍昌富、藍昌賀、藍明。因災害,分別遷往荊州白馬縣、古州、辰州、寶慶府、柳州府。藍昌見是遷辰州的,帶領周、楊十二姓人等,於正寶元年(寶元為宋仁宗年號)又往靖州,又遷藍家岔、落溪沖野雞寨等地,後遷入城步扶城。藍見昌生三子:藍廣、藍雙、藍晚。廣居巖頭寨,雙居中排丹口,晚居楓木林,子孫分布於溪沖、羅饒、大絹壹帶。藍昌賀遷廣西龍勝府都乃;藍昌明改姓秦,居扶城丹口沖秦歌灣,後又有遷高坡大地及義寧林小江。藍昌見子孫繁衍,分布於欄牛五排初石、江頭藤坪、石神沖、秦頭木瓜、張家小洞、下排楓木林、洪江翁桃山口、武崗州木瓜橋等地。藍見昌生藍黨,藍黨生藍沐英,即沐英、改以沐為姓,佐明太祖定天下,官征南將軍,封黔國公,追封黔寧王,世守雲南。藍氏有壹支遷安徽定遠,後藍玉官征虜大將軍,封永昌侯。這兩支均為漢族。而留居於城步的藍氏則大多融入於苗族。明嘉靖時,有藍昌黑、藍昌賢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