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貝特·施韋澤的非洲歲月
施韋澤雖然自幼多才多藝且發展順利,但他心中壹直念念不忘從小向往的服務與幫助他人的誌願。二十九歲時,施韋澤讀到了壹篇有關非洲大陸極需醫療援助的文章,這促使他在次年做出了壹個震驚他的父母和好友們的決定:放棄了他蒸蒸日上的學術地位和演奏生涯,重新進入醫學院去學習。八年後,施韋澤終於完成了他的心願,1913年和他誌同道合的伴侶海倫遠赴西非加蓬的蘭巴雷內,在原始森林邊的奧顧(Ogooue)河畔建立了施韋澤醫院,開始為非洲人民奉獻他的愛心。
施韋澤從三十幾歲去非洲,在接近蠻荒的貧窮落後地區為他素不相識、語言不通的非洲人民獻上他所有的精力、智慧和愛心將近五十余年,直到他以九十歲的高齡在蘭巴雷內逝世。在最初的三十多年中,他還經常奔波於歐洲各大城市,舉辦他拿手的風琴演奏會,為他的醫院募集經費。愛因斯坦說,像阿爾貝特·施韋澤這樣理想地集善和對美的渴望於壹身的人,我幾乎還沒有發現過。
1953年,他78歲,漫長歲月,愛心似海,世人為之動容。他從收音機裏聽到了自己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消息。這位慈祥博愛的長者在奧斯陸接受了諾貝爾和平獎,這個獎代表多年來全世界對他的尊敬和推崇。他毫無保留,把全部獎金連帶演講、演奏所得,全都用來增蓋蘭巴雷內的麻風病院。
1965年,他90歲,這位20世紀人類良知的代表,和平之子,他說:“上帝啊!當跑的路我跑過了,盡力了,我壹生紮實的活過了。”之後,他便停止了地上的勞苦。
施韋澤雖已辭世五十多年,但他仍是全球誌願者們最尊敬、最仰慕的人之壹。施韋澤為人謙和,很少訴說自己的事跡與成就。但他以實際行動所選擇的人生道路不斷鼓舞和感動著許許多多後來的誌願者去追隨他四海壹家的博愛情懷。國際上現在還有許多人在宣揚和發展施韋澤的博愛精神,其中較有名的是國際阿爾貝特·施韋澤組織(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Association)及國際阿爾貝特·施韋澤基金會(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Foundation);前者著重於發揚施韋澤的精神,後者著重於繼續他在非洲的醫療援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