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決定世界——為什麽真誠待人換來的卻是惡意回應?
由此,想到了很多類似的事件:高考報考誌願被別人替換,最好的閨蜜搶走了男友,自己的愛人卻成了好友的情人,等等。它們的***同特點就是為了個人目的而犧牲了別人的利益。如果僅僅是不相幹的人也可以理解,人嘛,都有自私的壹面,都會為自己的利益考慮。但是, 給妳造成傷害的,有時往往是妳所謂的親人、好友、同事、閨蜜等之流,讓妳壹時半會兒都緩不過勁兒來,甚至壹生都沒有想明白,為什麽他們要那樣做? 在這些事例中,不得不提的,最為慘烈的,就是杭州保姆縱火案。
女主人的善良、寬容和好意,換來的卻是34歲保姆毫無人性的殺戮,四個鮮活的生命毀在壹個保姆邪惡的手中。想起杭州保姆縱火案,聯系到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很多人都久久不能平靜—— 為什麽他們會有如此的惡意?為什麽女主人的善意會遭到保姆如此惡毒的回報?為什麽乘客會傻到去搶公交車司機的方向盤 !這種意想不到,深深地震驚了很多處在平靜生活中的人。
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時候: 妳以真誠相待,對方回應的卻是猜忌?妳以善良相待,對方回應的卻是怨恨?妳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善意幫助,對方卻認為妳是有目的的,甚至給妳貼上壹些惡意的標簽定位? 答案是肯定的,有的。曾經聽不同的人苦惱著訴說:“我真誠待人往往得不到真誠以待,不知道是我太單純幼稚,還是我搞不懂這世界的復雜?”這究竟是為什麽呢?這兩件事讓我想起了最近讀完的東野圭吾的那本書——《惡意》,也許讀完了這本書,妳就會理解很多問題。當然,我不是推銷這本書,因為東野圭吾不會給我任何提成的。
在《惡意》裏,野野口和日高從小就是同學,日高才華橫溢、出身優越,有著可貴的品質,他對家境不如自己的野野口沒有絲毫嫌棄或者距離感,總是不遺余力地幫助野野口,他也這樣對待他所遇到的所有人,真誠、熱情、陽光、以德報怨。
而野野口,他沒有日高的家境也沒有他的才華,更重要的是,他沒有日高那樣的人格,即使他的工作也是這位朋友努力為他聯系,朋友知道他見不得光的秘密也沒有拆穿他,但野野口卻在內心極度憎恨這位朋友。
他恨朋友寫出了世人矚目的作品而他的能力就只能做兒童雜誌的工作;他恨朋友年少時面對惡勢力就能挺身而出,而自己只能膽小地縮在壹邊;他恨朋友總是對他這麽善良而他自己卻沒有半點善意——野野口把所有對朋友的嫉妒和對自己的恨都壹並化成毀滅的力量。
他設計了壹個巨大的陰謀,從殺死朋友開始,到壹步步讓外界以為是朋友剽竊了他的作品,他的目的不只是要奪走日高的生命,還要毀掉日高充滿了正義和愛的人生,讓人們誤以為日高是個品質惡劣的壞蛋。
日高的滿腔善意,得到的回報卻是野野口惡意的回報。
這是壹個讓我們充滿了寒意的故事。日高的真誠沒有換到野野口的真誠,日高的善良沒有換到野野口的善良,日高的付出沒有換到野野口的回報……
回到剛才的問題,為什麽妳真誠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真誠的回應,為什麽妳對別人那麽好,有時卻能感受到對方對妳隱隱的敵意? 就像小說《惡意》中所說的,有必要認識壹下,嫉妒這種情感。
嫉妒是人們內心常常都會體驗到的情感,它非常普遍。 如果妳說我從未嫉妒過誰,這基本是不可能的,但很多時候因為嫉妒會讓我們體驗到強烈的羞恥,並且外露的嫉妒也會給社交帶來很大的障礙。
所以很多人不會把嫉妒表達出來,也有很多人根本體會不到自己潛意識湧起的嫉妒的情緒,就用防禦機制把它改頭換面了。
嫉妒是什麽?嫉妒Envy的詞源是拉丁語invidia ,來自動詞“invidere”,這個動詞的意思就是“有敵意地看著”。牛津英語詞典把嫉妒定義為“ 在註視著另壹個人擁有壹些高於自己的優勢時產生的屈辱感 ”;而韋伯詞典則把嫉妒定義為“ 在看到別人的優秀或好命運時感到的氣惱、羞辱、不滿或不安,同時感到壹定程度的厭惡,以及占有相同優勢的渴望。 ”
當妳看到了嫉妒的含義,妳也許能夠體會發生在《惡意》裏面的那個故事,盡管極端得難以想象,卻存在著壹些奇妙的合理性。
? 每個人心裏都有光明和黑暗,光明和黑暗如何轉化,要看我們的人格具有怎樣的轉化功能,有多大的轉化力量。
? 野野口最終徹底走向了黑暗,化成了魔。
很多人,時不時也會釋放嫉妒的情感來攻擊壹下別人,這個時候,被攻擊的人往往會覺得莫名其妙或者受傷—— 為什麽我對妳這麽好,妳卻不能以同樣的好來回應我,我招妳惹妳了?
而實際上,對於那些人格本身就比較狹隘陰暗,或者某些邊緣人格障礙以及人格特別弱小無法用“自我”來整合“本我”中那些本能的糟糕情緒感受的人來說, 有時妳的這種好、這種真誠、這種善意和寬容就是“招惹”——因為妳的好反襯了他的不好,妳的真誠反襯了他的不敢真誠,妳的善意寬容反襯了他的自私狹隘,他對於妳擁有的這些他做不到無法擁有的可貴品質而感到嫉妒(屈辱)。
他看到妳擁有這些優秀也擁有幫助他人的能力,而自己什麽都沒有。於是乎,這種嫉妒和不甘心逐漸變成了壹種怒氣,全然不顧的把矛頭全部沖向了妳。
妳對他的好,讓他的卑微無處躲藏;妳對他的付出,讓他感到無法償還;妳對他的善意提醒,讓他感到妳無權幹預或者指點別人的人生;妳不惜代價的維持關系,讓他感到妳絕對是有目的所圖,因為在他看來,他以為他太了解妳了,他全然是帶著有色眼鏡和對妳的標簽定位去看待妳所做的壹切!所以,縱使妳再痛苦難受、痛哭流涕、傷心欲絕,妳的真誠不可能換來理解和回應,相反卻是惡意中傷或者敵意的回復,從而陷入尷尬的處境。
如果認識到了這個層面,妳就會明白,無論是什麽人,每天都會運用很多次不同的心理防禦機制,來讓自己感覺好壹些。比如經過了“合理化”的防禦,即使是壞人,也不會在自己的世界裏覺得自己是個壞人。他會覺得他做壹切都是對的,即使是錯的,也有其背後不得不的苦衷。
? 所以,當被扯破了防禦,會讓人感到憤怒,會激起人巨大的敵意。
當妳真誠地、善良地、不計回報地去對待壹個人格有問題的人時,妳的真誠善良照出了他的卑微,扯破了他編織的防禦。在妳的映照下, 他發現原來世界還真的有這麽好的人,有時想不明白他為什麽會對自己這麽好,為什麽對別人好卻不求回報,為什麽明明做到這個程度就已經很好了卻要做的“過度”呢?
於是過去給自己編的“所有人都很壞都很自私所以我也可以冷血壹點”的“合理化”理由碎裂了,妳讓他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其實確實是壹個並不真誠也不溫暖的人。同時,在妳的好的基礎上, 他認為妳的好絕對是有目的的,因為在他看來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好,甚至覺得這是不正常的。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他自己心理狹隘,見識短淺,待人不誠所致,根本沒有領會到為人處世、立身做人的真諦!
但是,他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層面,在和不同的人之間相處比較之後,他也會有壹些自己的感觸,究竟誰好誰壞?同時,在這個時刻他不得不去面對真實的自己——而他壹直不能接納這個真實的自己,於是他對這個逼他看到真實自我的妳,產生了巨大的敵意。
正如《惡意》中,日高的壹切都讓野野口嫉妒,尤其是在公眾面前,這種屈辱感,是壹種非常強烈的感情,與此同時,日高無可挑剔的高尚品質的現實存在,撕破了野野口為自己構建的世界,他建立的防禦崩塌了,在日高面前,他覺得自己就是個LOSER,這令野野口無比憤恨,並最終瘋狂。
在《惡意》裏,東野圭吾寫了這樣壹句話: 但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強烈的嫉妒還是防禦體系的被摧毀,都會激發人巨大的恨意。
恨意是有其源頭的,而人性,也的確是復雜的。 “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 回過頭我們再看杭州保姆縱火案, 這個悲劇中的女主人,面對保姆偷竊三十多萬的名表去典當的行為,只是說:“妳別這樣,缺錢跟我們說。”這是女主人的人格的體現,但是這句話對於這個保姆有什麽作用?對於早已沈入黑暗,或許有著邊緣人格障礙,或許已經被金錢逼得走投無路的保姆,“缺錢就開口,就能解決問題,而不要想著偷偷摸摸幹壞事只要不被抓到就好”, 保姆沒有這樣的認知,她也不具備在她破碎的內心短期內建立這樣的認知和相信的能力。 盡管善良的女主人給了她壹條可以通向光明的路,可是她還是選擇殘忍殺戮鋌而走險。這就是保姆的選擇。
我想,看到這裏,或許前面探討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
不是這個世界太復雜,妳太單純,而是,妳的真誠不壹定會給那個得到妳真誠的人帶來快樂舒服的感受。因為妳不是他,妳體會不到他的感受;他也不是妳,他更不會按照妳的做人標準去做。所以,有時妳想著怎麽樣可能會很好,在他看來可能就是壹種侮辱;有時妳努力去幫他,在他看來可能是壹種惡意的屈辱……
感受是復雜的,因為人的心理更復雜。
就好像受人恩惠的人,向人借錢的人,沒錯他確實很需要這個恩惠這個借款,心裏也的確對妳感到感謝,但是與此同時,他的內心也可能會有不得不開口向妳尋求幫助的屈辱感,他也可能對有能力幫助他,借錢給他的妳產生嫉妒和敵意,因為他自己不擁有這樣的能力。 還有,不管因為什麽原因妳沒有借給他,嘴上再不說什麽,其實在心裏已經萌生了壹種莫名的恨意。如果妳把他向妳借錢的信息向別人透露了甚至打聽有沒有向別人借錢,無意中可能已經失去了信任之基,心中的憤怒感可能不是壹時半會兒能消去的。
? ? 他可能怨恨出身的糟糕或者際遇的不公,而對於看起來壹帆風順或者能夠戰勝命運的妳,感到嫉妒,並將對於自己命運的憤恨壹並轉移給妳。
截然相反的情感,同時存在於人的內心。這就是人的復雜之處。
所以, 妳的行為不壹定會得到別人相同的對待,回應的分量可能會改變,甚至連性質都會改變。
合理情緒療法的創始人、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造過壹條 “黃金規則”—— “像妳希望別人如何對待妳那樣去對待別人”。 換句話說, 妳希望別人怎樣對待妳,妳就怎樣對待別人。
這句話的重點是說, 怎樣對待他人才是合適的,這是教我們做人的態度。
但很多人卻誤以為,我如果想“別人怎麽對待我,我就怎樣對待別人就好了”,“我對別人怎樣,別人就必須對我怎樣”——抱著這樣的執念去生活,就是所謂“反黃金規則”。這就是我們常常遇到的現象—— 妳都這樣對我了,我為什麽不能這樣對妳?其實是根本沒有學會如何正確做人做事的態度,也就是說把自己對待別人放在第壹位,才能得到別人怎樣對妳!
“反黃金規則”是在“想象”或者試圖操控妳周圍的世界,即使能成功很多次,妳也還是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失望和傷害。
? 因為黃金規則是不可逆的。
《詩經》有壹個詞,投桃報李,意思是他送給我桃兒,我以李子回贈他。這是壹種美好的情感,是兩個人心的交融。但是在實際中,妳的桃在他看來是什麽呢?恐怕是因人而異的。
如果忽略人與人巨大的差異,比如人格、性格、素養、原生家庭、價值觀、生活現狀,而 簡單地覺得我給妳桃了妳就壹定要回報李,那是妳壹廂情願地執著。也就是說,妳對別人好,給錢給物給關照、投入時間和精力、吃喝玩樂妳全包……,或者“君子之交淡如水”,渴求“心有靈犀壹點通”……縱使這樣,妳心中的桃未必能換來現實中他的李子!!!
? ——這種想法的關鍵是,忽視了人的感受這個變量。
如果彼此給出的愛意或恩惠是砝碼,在天秤的兩邊,妳放上妳的愛和恩惠,對方也就自然會放上他對等的愛嗎? 可惜人的心,不是天秤。人的心,無法做這樣的比較。
很多人在戀愛或者人際關系中受到了傷害,不斷問“ 我如此掏心掏肺,妳為什麽這樣狼心狗肺 ”的時候,真的應該跳出自己的情境想壹想, 那其實就是因為對方和妳不是壹樣的人啊 。
妳的好意可能在另壹個人看來就是惡意,
妳的真誠可能在另壹個人看來就是傷害或者炫耀,
妳的優秀可能在另壹個人看來就是殘忍地攻擊。
但是,不得不提的就是, 帶著任何目的性的善意,也許對他人來說,才是最大的惡意!
不是說,我們因此就要不真誠待人不對別人善良或者給予幫助還要慎選對象,而是說, 要放下妳如何就想著對方應該如何的執念。 有這樣的執念是因為妳不懂人心。有這樣的執念,會讓妳受傷。
如果妳以為所有人都應該會像妳壹樣思考問題,對壹件事有壹樣的反應,那麽 這個“以為”本身就滿含危險 。無論我們對別人做了什麽, 我們都不能想當然地要求別人和我們壹樣。 對人真誠,就希望人對妳真誠,這壹樣是壹種控制和要求。
東野圭吾在《惡意》壹書中寫道: 令他害怕的,並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討厭自己的人散發的負面能量。他從來沒有想象過,在這世上竟有這樣的惡意存在。
我在《心決定世界》中要說的是: 令他不解的,並非問題本身,而是那些對自己好的人散發的正面能量。他從來沒有意識到,在這世上竟有這樣的善意存在。
有句話說“ 妳的心是怎樣妳的世界就是怎樣 ”,請不要誤解這句話,這不意味著妳可以創造妳身邊的壹切。
它說的是, 如果妳看到黑暗仍能相信光明,體驗過悲傷仍能追尋幸福,那麽妳的世界就還會是光明和幸福的。
因為妳相信。妳不會因為在壹個人壹件事上得到了預期之外的反應就改變妳的心。
? ? 這個才是“心決定世界”的內涵所在。
聊到這裏,覺得有幾點體會和感悟非常有必要分享出來。
? 第壹,余生很貴,別肆意浪費。 費斯汀格在《沖突、決策和失調》中說:“ 生活中的10%由發生在妳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由妳對所發生事情如何反應決定。 ”
正如前文所說,心決定世界。 妳心中怎麽想,妳如何對待人和事,決定了妳生活的世界。 有時因為壹些不值得的人和事,心中充滿了恨意,甚至“妳不讓我好,妳也別想好”,殊不知往往當過分沈浸於某種不好的經歷中,也極難再擺脫負面的糾纏。也就是說, 恨了那麽長時間,結果只有心中有恨的人最痛苦。
? 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說:“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所以, 遇到爛人不糾結,碰到破事別糾纏。因為爛人永遠爛,糾纏十有九壞。 不要為不值得的人和事浪費,相反,應當 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最珍貴的人和最值得的事上。
第二,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是最高級的修養。 當下浮躁的時代,處處充滿了個性張揚,人們習慣於“這與我有什麽關系啊!”的冷漠,把大把的閑余時間用於刷存在感,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認知。有人說,自己玩自己的,開心就好了。有人說,不麻煩別人是壹種修養。有人說,我有自己的選擇,為什麽要妳來指教?有人說,不要拿妳的認知來教育我,站位點不同,角度不同,選擇不同,誰又能說準誰對誰錯呢?等等……
? 其實,問題根源的是,沒有認識把握住善良的規律——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存在壹些善良的事例。兼職發傳單的時候,有人拿了傳單還會對妳笑著說聲謝謝;壹個人拖著壹個到肚臍的箱子趕火車,好心人幫忙把箱子放到行李架;坐大巴車暈車想吐,鄰座妹子很快遞袋子、紙巾和礦泉水…… 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這些靜默的點滴,是對那些走在風雨中的人們的關愛和體諒,哪怕微小,也能帶給他們無限的溫暖和力量。
所以說,妳的心決定了妳的世界。 千萬不要把別人的善良當成無端的惡意,因為人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的壹個最重要的動力是——被別人需要。 社會生活中好的關系,壹定不是單向的,而是彼此互動,“麻煩”出來的。 懂得麻煩別人和被別人麻煩,保持這種善良的舉動,才會走的更遠。
第三,堅持多讀好書,不斷提升人性修養。 周國平在《幸福的五個內在方面,妳符合幾點?》壹文中提出“ 壹定要讀那些真正的好書! ”許多人在上學的時候是有讀書習慣的,出來工作,壹忙慢慢地就把這個習慣丟了。生命長河有限度,能夠用來讀書的時間其實是非常有限的,世界上的書是汪洋大海,妳不管怎麽努力地去讀,也只能勺大海裏的壹瓢水,不可能讀窮盡的,所以 妳壹定要去勺那瓢最好的水。
可是哪壹瓢水是最好的呢?對每個人都不壹樣的,妳要自己去發現對妳好的那壹瓢水。 被時間檢驗出來的好書,時間所承認的好書,那些經典名著,那些大師的作品,那些作品妳讀了壹般不會覺得上當。
讀書壹定要讀好書,不要讀那些平庸的書。因為不是所有的書都是好書,也不是所有的觀點都是正確的。
有些人只是處在自己的處境和理解撰寫的內容,難免出現偏激和誤導,這就需要自己進行辨別。特別是在手機網絡成為人人每天必備品時候, 碎片化的閱讀,投其所好的推送,帶著情緒的偏激引導……,往往會被壹些公眾號帶跑,其背後的利益關系和意識形態的滲透尤其慘烈,需要自己很好的辨別,只有在真正的好書中汲取營養,在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中修身養性,才能在自我完善提高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毛澤東在1939年12月21日的紀念文章《紀念白求恩》中寫到: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壹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壹個高尚的人,壹個純粹的人,壹個有道德的人,壹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壹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人生之路,漫長又短暫,也許我們做不到白求恩那麽高尚無私,但 需要我們始終保持壹顆善良之心 。然而, 這也是壹件簡單卻又最難做到的事,需要不斷學習思考、修身養性、永遠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