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孔子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孔子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孔子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如下:

1、立誌:“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孔子教育學生要有誌向,並堅持自己的誌向,不能過多地計較物質生活,要為社會盡義務。

2、克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孔子主張重在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

3、力行:“言必信,行必果。”孔子提倡言行壹致,重視行,即重視道德實踐。

4、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也。”孔子認為待人處事都要中庸,防止發生偏向,壹切行為都要中道而行。

5、內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內省是對日常做的事自覺進行反思。

6、改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孔子認為人要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勇於改正。

道德教育的目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從政君子,而成為君子的主要條件是具有道德品質修養,所以他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孔子認為君子應具備的六種道德品質有:仁、知、信、直、勇、剛。

道德教育的內容

“仁”和“禮”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仁”是道德的內在情感準則,是對人的生命及其價值的珍視和關愛。“仁”被孔子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是其學說的中心思想。“仁”的實行最重要的兩項是“恕”與“忠”。從“仁”出發,強調培養人們“愛人”的情感。主要是由推己及人的邏輯路線,啟發人們內在的道德自覺,這是壹條內發的道德修養路線。

“禮”是道德的外在行為規範,凡符合“禮”的道德行為都要以“仁”為精神指導。從“禮”出發,強調人必須接受外在社會行為規範的約束。社會行為規範即是“禮”,必須接受禮的約束,這是壹條外鑠的道德修養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