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炮”駁殼槍為何讓軍人愛不釋手?
“盒子炮”駁殼槍為何讓軍人愛不釋手?
“盒子炮”駁殼槍為何讓軍人愛不釋手?只因這壹難題被中國人攻克。我們日常最常見的影視作品中,無論是20年代的軍閥混戰、30年代的黑幫火拼、40年代的抗日衛國,永遠不乏壹種手槍的身影,中國人通常將其稱之為“駁殼槍”或“盒子炮”。
除此之外,這支手槍還有“自來得”“匣子槍”“快慢機”“毛瑟手槍”等名稱。從來沒有壹把手槍能像它壹樣在中國縱橫半個世紀之久,也沒有任何壹支槍械在中國能如它這般廣為人知。中國成為“盒子炮之國”。
盒子炮情節在我軍持續了30年,抗美援朝戰爭後期才正式從我軍退役,由蘇制托卡列夫手槍取代。但在隨後的幾十年,我國軍警和民兵仍然大量使用盒子炮。直到80年代,還有少數警察和民兵裝備這種自動手槍。80年代初期,當時出現了震驚全國的東北二王案件。壹些公安民警在與二王交火時,仍然使用著老舊的盒子炮。
這種槍又稱“盒子炮”,“自來得手槍”,也有叫“匣槍”,有全自動連發射擊功能的又叫“快慢機”。其實它的正式名稱是毛瑟M1896年式7.63毫米軍用手槍(Mauser?Military?Pistol),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壹,功能介於沖鋒槍和手槍之間。駁殼槍誕生以後,在歐洲的銷量極小,這種不受歐洲人重視的武器卻在中國異常火爆。
主要原因是駁殼槍屬於自動手槍,而當時西方對中國禁運軍火,尤其是步槍、機槍和沖鋒槍,但手槍不在禁運之列。所以中國進口和自制了大量駁殼槍,總數量超過50萬只。
駁殼槍的全重為1.34公斤,是壹種重型手槍,重量差不多相當於2支國產的92式9毫米手槍、無托射擊的有效射程50米,有托射擊的有效射程150米,射速每分鐘高達900發長彈匣型號的駁殼槍全自動射擊時,不到壹秒鐘就能將彈匣裏的20發子彈打光。駁殼槍的裝彈方式多種多樣,以10發彈倉和20發彈匣較為常見,據說還有6發的。
中國在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期間曾大量裝備各項盒子炮,而且不光是軍隊裝備,民間也大量裝備該槍,長期的使用經驗讓中國人創造出了多種實用的盒子炮射擊方法,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連發射擊時,手腕翻轉90度,這樣子彈就呈壹個扇面發射出去,很好的解決了盒子炮連發射擊時槍口上跳嚴重的問題。
中國人還發現了盒子炮使用的另壹個特色,那就是它非常適合雙槍使用,因為盒子炮采用的擊錘式擊發,所以非常便於從待機狀態轉變為擊發狀態。
同時,中國人自己也不斷仿制毛瑟C96,各種版本比名稱還多。中國“山寨”毛瑟,大概分三個大類:壹類是官造,指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下屬兵工廠(如鞏縣兵工廠)的產品;壹類是地方造或土造,指各地軍閥的兵工廠、軍械所的產品;壹類是私造,指壹些鐵器作坊的產品。
這些“不同血統”的“盒子槍”,有著濃郁的個人和時代烙印,自然成為中國近代史的壹種特殊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