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卡尼的馬斯卡尼壹生
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1863.12.7意大利 裏窩那-1945.8.2羅馬)波特羅·馬斯卡尼,意大利作曲家。很早就開始其作曲生涯。曾在米蘭音樂學院師從A.篷基耶利(1834~1886),是普契尼的室友,但後來被開除。後任切裏尼奧拉市音樂學校校長。還當過樂隊指揮,並獲得聲譽。1890年以其獨幕歌劇《鄉村騎士》創立真實主義的新歌劇風格,這部劇自首演以來就頗受歡迎,使它流傳最長久的作品。還作有《朋友弗裏茨》(1891)《伊裏斯》(1899)《小馬拉特》(1921)。另有電影、教堂和室內交響音樂等方面的作品。 馬斯卡尼強調旋律的敘事性以求更貼近生活,因此他喜歡詠敘調風格,擅長戲劇性的效果,使幽靜與躁動、熾烈與抒情有強烈的對比。他常讓管弦樂隊獨立與歌聲並列,使它不僅僅只是從屬的伴奏。他壹生寫了15部歌劇,主要有《友人弗裏茲》(1891)、《伊利絲》(1898)、《假面具》 (1891)、《伊薩博》(1911)、《小馬拉特》(1921)等,藝術水平均比《鄉村騎士》遜色。令人遺憾的是,這位傑出的作曲家是法西斯主義的信徒,他於1935年為逢迎墨索裏尼創作了歌劇《尼祿》。這使他名譽掃地,包括托斯卡尼尼在內的許多正直的音樂家立即與其絕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3個月後,馬斯卡尼在孤寂中死去。
無數次,談起電影或者電影音樂,只要有人以詢問的語氣提起“《陽光燦爛的日子》裏那段……”我都會立刻接上去:“那段音樂是馬斯卡尼的《鄉間騎士》間奏曲。”
不只是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裏而已。《憤怒的公牛》裏,羅伯特·德尼羅挺著他那張讓人傷心和難過的臉,獨自揮拳的時候,那段音樂,是《鄉間騎士》間奏曲;《教父Ⅲ》裏,在巴勒莫的歌劇院裏,安東尼演出的也是《鄉間騎士》,而教父唐·邁克爾·科利奧孤獨地死在椅子上的時候,那段音樂,還是《鄉間騎士》間奏曲。 還有,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夏雨孤獨地行走在蒼茫的屋頂上時,那段不由分說來臨的,還是這段音樂。藍綠色的蒼穹和棕灰的屋宇之間,完全不知道將來會怎樣的少年,沈迷在自己紛亂的心緒裏,但將來的新世界,卻已恢弘大氣地顯露初象,那壹段情景,就有那麽壹種勃發的青春氣息,又混沌不安,又滿是凝重的歡樂。
自然會去追索馬斯卡尼的生平,只是,得到的結果,和肖復興在《可憐的馬斯卡尼》裏寫的壹樣:“推門本想走進披戴新婚白紗的教堂,卻壹下跌入濃煙滾滾的火葬場”。 本是面包師的兒子,18歲時憑借四部彌撒和壹部清唱劇得到資助,進入米蘭的音樂學院學習,26歲時候,將意大利作家委爾加的短篇小說《鄉間騎士》寫成了獨幕歌劇,並因此得到音樂出版家松佐諾舉辦的獨幕歌劇作品比賽的第壹名。雖然他再沒能寫下超越《鄉間騎士》之作,但此後多少年裏,作品數量和聲譽始終保持著壹個水平線,於是在歐美指揮演出,擔任著名的音樂學校的校長,並寫下《伊莎博》。就這麽壹直過下去麽?他可不想。年近60歲時候,他所認為的輝煌的機遇來了,他加入了法西斯,趁著托斯卡尼尼憤然離開米蘭斯卡拉歌劇院,趕緊去謀職,68歲時候,又為墨索裏尼寫下了歌劇《尼祿》。都沒用。他最後壹次春風得意,還是由《鄉間騎士》帶來,那是1940年的紀念《鄉間騎士》上演50周年活動。又5年,二戰結束,他又窮又病,死在羅馬的小旅館裏。
再追溯下去,赫然發現,當年在音樂學院,普契尼同他是壹間宿舍。馬斯卡尼不耐煩那些枯燥的課程和沒完沒了的基本功訓練,只兩年便輟學去走穴。普契尼卻壹直學下去,他比馬斯卡尼大5歲,多點耐心,甚至對自己沒紅起來也始終有耐心,直到1893年,那部《曼儂·萊斯戈》令他名揚天下,普契尼還是有耐心,他慢慢寫,細細改,所以,他的作品,不是天才之作,甚至常被人嘲笑為膚淺平庸,卻部部紮實結實。至今還能在舞臺上演出的,馬斯卡尼只壹部,普契尼卻有無數。
壹個浮躁地渴望著傳奇,甚至不管那是什麽樣的傳奇,壹個踏實地經營著現世,只會在自己的作品裏放置些離奇的情節。兩個住過同壹間屋的少年,都曾經設想過走在全世界的屋頂,頭上是藍綠色的蒼穹,最終卻有兩樣人生。而《鄉間騎士》裏所歌唱的春天———“草原上芬芳的橘子花開放,樹林中的雲雀歡唱,多美麗迷人的春光!”———還會反復上演,還會有無數少年,走在屋頂,在藍天下渴望著他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