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年豪擲3000億搞研發,互聯網公司誰更“支棱”?
來源 | Tech星球
文 | 楊曉鶴
2022年,互聯網公司集體遭遇增長怠速、降本減出,以及中概股絞殺的多重不利因素。
5月26日阿裏公布的財報,算是為市場帶來壹些好消息。其中,阿裏雲EBITA利潤從2021財年的虧損22.51億元改善為2022財年的盈利11.46億元,這是阿裏雲成立13年來首次年度盈利,也是國內唯壹實現盈利的雲服務商。
壹直以來,以雲計算、AI、芯片等技術為主要的創新領域,逐漸成為互聯網下半場的增長引擎,如今在堅持10余年後,頭部的阿裏終於證明這條路可行。
而且,這份成績來得正是時候。眾所周知,國內互聯網紅利正趨於消失。在用戶與業務增長乏力下,資本對互聯網公司不確定性的顧慮,導致後者市值正急速下降。根據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底,我國上市互聯網企業總市值為9.9萬億元,較去年年底下降20.2%。2021年四季度,我國上市互聯網企業營收為9863億元,同比增速為12.9%,較上年同期下降8.3個百分點。
20年前,納斯達克從最高點的5048點跌到了1114點,縮水了78%,兩年間市值***蒸發了5萬億美元,Netscape、yahoo、worldcom等公司都遭遇了重創,但也鍛煉出了微軟、亞馬遜等公司穿越周期的能力。
如今,國內互聯網企業享受到生產關系變革帶來的巨大流量紅利,但也較早意識到提升 科技 硬實力的必要性。透過最近的財報季,透視哪些公司具備跨過互聯網“中等收入陷阱”的能力,則顯得比較有意義。
Tech星球通過對近期護互聯網公司發布的財報數據粗略計算,發現盡管當前發展環境仍然充滿冷意,國內互聯網Top 10 公司2021年總研發投入,仍然接近3000億元,研發投入基本保持30%以上的增幅速度。其中阿裏巴巴最高已經達到1200億元,在國內排名第壹。
這些數千億的研發投入,能否成為互聯網公司動能轉化後的發展支撐力?
無可否認,互聯網正進入更正常的發展節奏。
據中國信通院數據,受互聯網流量紅利褪去,宏觀環境變化以及疫情反復等多重因素影響,2021年Q4我國上市互聯網企業總營收為9863億元,同比增長12.9%,較去年同期下降8.3個百分點。
盡管營收增速在下降,但大家都在加大投入,以期實現“深蹲”後的更高躍起。
具體來看,2022財年,阿裏巴巴總收入為收入為人民幣 8530.62 億元,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凈利潤為人民幣1363.88 億元。在電話會上阿裏披露,過去壹年,阿裏巴巴技術投入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達到14%。
騰訊Q1財報數據創營收、凈利增長水平創近十年季度新低。但騰訊研發投入仍在增長,為153.83億元。百度2021年營收1245億元,核心研發費用221億元;網易2022年第壹季度財報,研發投入34個億。
互聯網大廠急劇提升研發投入占比,背後的深意也是為了改變流量廣告為主的營收模式,真正建立多元化、 健康 的營收體系。從阿裏的“雲計算和互聯網基礎設施”和“雲計算”兩項收入看,雖然分別僅占12.1%和7.68%。但如果從亞馬遜看,AWS雲服務以 15% 左右的收入份額貢獻超30%的利潤。剛開始盈利的阿裏雲,未來也將成為阿裏的盈利擔當。
和阿裏巴巴的轉型思路壹致,互聯網公司最高千億,最低百億的燒錢投入,集中在了雲計算、AI、量子計算、芯片、5G、自動駕駛、機器人等領域,都是為了在互聯網下半場建立起新的增長曲線。
但技術研發的投資周期長,投資重,回報見效慢,需要堅定的信心。
回想2009年,阿裏雲因為過於燒錢且看不到前景,在內部遭到質疑,馬雲站了出來力挺阿裏雲,表示將壹年投入10億壹直投10年,到時候不行再說。2017年成立達摩院時,阿裏也承諾三年投入1000億元進行長期建設,對技術的堅定投入決心史無前例。
從現階段數據來看,經過多年高強度投入,阿裏的確已經完成比較全面和深入的技術布局。目前,阿裏在全球設立了七個研究中心,布局超過16個底層技術領域,開源技術項目達到3000個,這壹數量在國內互聯網公司中首屈壹指。阿裏還累計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全球發明專利授權超1萬件,近三年專利投入超過60%集中在雲計算、人工智能、芯片等硬核領域。
從整個行業看,這些為技術燒錢換來的增長也十分可觀。
回到2000年,彼時中國企業在《財富》世界500強名單中數量僅有9家。當時美國和日本上榜企業的數量分列冠亞軍,分別為179家和107家,中國在榜上排名最高的是中國石化,也僅僅排在第58位。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的《財富》世界500強中,中國***有143家企業上榜,比上壹年增加11家,蟬聯上榜企業最多的國家,美國***有122家公司入圍,國內上榜企業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領域。
從2015年開始,互聯網企業集體開始布局雲、AI等數字生產力,研發投入逐年水漲船高,粗略計算至今已經有 1 萬億元的投入,如今也到了階段性檢驗成果的時候。
阿裏的研發投入路徑比較清晰,認準了數字經濟這條路,就在雲、端、底層等領域構建了軟硬壹體的發展模式。讓業務上雲,讓AI提升雲的智能,在自研芯片中運算,實現這些夢想主要依靠阿裏雲智能、達摩院、平頭哥半導體公司的 科技 鐵三角。
阿裏巨額的投入,也換來了重大的進步,行業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2021年全球雲計算IaaS市場份額數據,阿裏雲依靠自研的飛天操作系統,市場份額排名全球第三,連續六年實現份額增長;同時,阿裏雲排名亞太市場第壹,市場份額為25.53%。
而達摩院則在自動駕駛、量子計算、AI大模型等領域逐漸有建樹。比如小蠻驢是阿裏為“最後三公裏”自研的L4級自動駕駛產品,目前已配送超1000萬單,刷新國內末端物流紀錄。據悉,達摩院已啟動自動駕駛卡車“大蠻驢”研發項目, 探索 公開道路自動駕駛技術,這些技術產品都將對物流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平頭哥去年發布5nm通用CPU芯片倚天710,性能為全球ARM服務器芯片頂級,代表著平頭哥實現了從專用芯片到通用芯片的跨越,躋身壹流芯片公司行列。此外,平頭哥還先後發布業界性能最強的RISC-V處理器玄鐵910、壹站式芯片設計平臺“無劍”,並開源玄鐵RISC-V系列處理器及基礎軟件,已有超25億顆國產芯片采用玄鐵處理器,成為國內應用規模最大的國產CPU。
阿裏自身的電商、物流、金融業務本身體量足夠大,將這些技術產品內部適用後,拓展到全行業,是非常紮實的履帶前進策略。
而騰訊研發集中在數字文創和數字經濟,屬於兩條路發展的策略。
數字文創集中在騰訊AI Lab、多媒體實驗室、幻核等創新業務部門中。比如騰訊自主研發的編解碼技術擁有超100項國際編解碼專利,正推進未來的VR直播等技術研發。
騰訊的數字經濟也初見雛形,2021年,騰訊發布分布式雲操作系統遨馳,單集群支持10萬級服務器;騰訊雲分布式數據庫TDSQL,幫助20余家金融機構實現核心系統國產化。
雖然協同效應不明顯,但橫跨兩個重大市場,也能保證騰訊的基本盤足夠大。
百度則是押註AI為互聯網下壹幕,在自動駕駛、智能雲、AI開放平臺等領域均有布局。其中,百度智能雲業務營收同比增長45%,第壹季度,蘿蔔快跑提供了19.6萬次乘車服務。同時飛槳開發者社區有477萬開發者,服務了18萬家企業。
過去,百度深陷搜索和信息流廣告增速下滑的問題困擾,壹直在苦等AI大規模商業化。從目前數據看,AI已經漸成第二曲線的趨勢,自動駕駛等業務正逐步產生商業化收入。
其他諸如京東則在過去五年,將近800億投入研發,持續聚焦人工智能方面的熱點創新領域和應用場景;穿越過第壹個互聯網泡沫的網易,也在不斷加強研發投入占比。
在大眾消費者眼中,大廠很多時候是在不務正業,阿裏在搞量子計算,百度在造車,騰訊在做虛擬偶像,但實際上,上萬億的技術研發投入,數字經濟的內核已經悄然發生轉變。
以快著稱的互聯網,如今正在學會慢。
阿裏從2009年開始做雲計算相關研發,直到2022財年,阿裏雲才迎來13年來的首次全年盈利。而從90年代成立芯片設計中心到能與高通上同壹張牌桌的水平,華為用了近30年。
對於很多未知性巨大的領域投入,以及當下急需突破的核心技術,互聯網公司都是如何平衡呢?
在壹次阿裏內部業務會上,阿裏雲智能總裁、達摩院院長張建鋒曾同下屬們討論戰略,試圖解答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他說,“什麽是戰略?戰略就是讓妳有恐懼感的問題,比如量子計算。”讓他有恐懼感的壹個場景是,“有天,阿裏巴巴買再多的服務器、芯片,都算不過壹臺量子計算機。”
達摩院因此投入到極具 探索 意味的量子計算領域,2018年研制成功的量子電路模擬器太章,成為挑戰量子霸權的最先行者;進化的太章2.0,則可大幅降低資源消耗。2個月前,達摩院公布新型量子比特芯片實現99.72%的兩比特門操控精度,達到此類比特全球最佳水平。
而對於當下的場景痛點,阿裏通過技術創造的新產品,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
比如,在很需要老師傅的工業領域,阿裏AI進入了不少特大型鋼鐵企業,將鋼板表面缺陷檢出率從人工的90%提升到了98%;全國還有近30個城市的100座垃圾焚燒爐用上阿裏雲AI技術提升發電量。在需要復雜計算的氣象領域,達摩院AI Earth已經在水利部、國家氣象中心、生態環境部等機構投入應用。
達摩院量子實驗室負責人施堯耘曾形容,這種狀態是“務實的理想派”,其實是聚焦未來的遠景,然後不斷的focus(聚焦)。也就是,技術往往從難處入手,而落地則從下沈場景入手。
這與國外的壹些互聯網巨頭風格明顯不同,Google有著名的X 實驗室。這座實驗室主導的項目都極具創意和前瞻性,也有壹些被內部稱為“Moonshot(登月項目)”,這些天馬行空的項目,有太空電梯和互聯網熱氣等夭折的項目。
相比之下,國內互聯網企業的研發投入相對更聚焦、應用更接地氣,他們從去IOE的IT安全出發,再投入到數字經濟變革中。
當然,也需註意到,中國互聯網公司與國際巨頭間仍有差距。相比谷歌等企業動輒超千億研發支出,國內大廠研發投入普遍還是百億區間爬坡,中國互聯網企業還需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