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竹雕有哪些特色?
在清代中期,我國湖南邵陽、四川江安和浙江黃巖等地形成了翻簧竹雕,並成為了竹雕刻藝術的主流。翻簧竹雕是竹刻的壹種,也叫“貼簧”“竹簧”“反簧”或“文竹”。雕刻時,要將毛竹鋸成竹筒,去節去青,留下壹層竹簧,經煮、曬、壓平,膠合成鑲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紋樣,內容有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等。
翻簧的雕刻,多在很薄的竹簧表面,因此以陰紋淺刻為主,也有施以薄雕的。翻簧的藝術品色澤光潤,類似象牙,以茶葉罐、花瓶、首飾盒、筆筒和果盤為主。
竹刻是我國特有的專門藝術之壹,由於不易保存的緣故,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甚少。有個清代竹刻筆筒,用壹截天生橢圓扁竹刻就,很得自然造化之妙。
筆筒的正面是“漁翁夜泊”圖,圖中的漁夫與隱士神態逼真,水面微波粼粼,蘆葦折腰;背景則是嵯峨大山,樹木參天,依巖而立,花葉枝蔓,栩栩如生。
另壹件竹刻珍品“牧牛圖竹雕筆筒”也極為有名氣,作者大約是清代時嘉定人。
這個牧牛圖竹雕筆筒由壹段兩節的偏欹竹根雕作,方14厘米,其徑弧曲不壹,上下不等。這個筆筒的妙處就在於作者因勢隨形,運筆施刀,將竹面雕刻成了山拗“牧牛”的圖景。由於竹節天生窄狹起伏,他就將竹節雕成了山壁如削,卻又參差凹凸的山徑。
山徑上***有兩頭牛,其中大牛首出彎角,體魄強壯,小牛逍遙自在,似乎在窺視草間跳躍的昆蟲,形象極為逼真。作者運用竹肌之筋,也很巧妙。刻雕的山體,顯出竹筋的功能,猶如國畫畫山技法的斧劈皴,平添山勢峻峭、地面苔點密鋪,倍增曠野生趣。
在題材上,竹刻相當於詩詞歌賦,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大多寄托了文人的情懷。文人講究意境,所以竹雕的很多意境都跟國畫非常相似。由於竹雕藝術的成功,深刻地影響到象牙、紫檀、黃楊這些貴重材料的雕刻,因此後世的其他藝術品都有仿竹器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