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50、60、70、80、和90年代怎樣過春節
大年三十兒,壹家人壹邊包團圓餃子吃年飯,壹邊看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與熒屏上的影、視、歌、曲藝明星同喜同樂80年代,中國百姓漸漸約定俗成了這樣壹種獨特的過節方式,學者稱之為新民俗。壹臺晚會,不僅把壹家人聚在壹塊兒,而且造就了小品等壹些文藝形式
年飯:票證淡出菜市場
年貨:新三大件快步來
從1984年進口彩電緊張開始,彩電就成了人們心中的緊俏貨。彩電、冰箱、洗衣機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們走來。年禮的文化味漸濃,明信片、賀年片、掛歷流行起來。
年俗:詞句洋溢著時代氣息
80年代,聽人們拜年聊天,聽不到為衣食犯愁,聽不到忌諱與掩飾,人與人之間似乎更近了,人們的話題更廣了,心氣更高了。壹句普普通通的您過年好啊,含意是那樣豐富。
年樂:貪看晚會洋相多
自打趙忠祥壹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願去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怕錯過了馬季的相聲、費翔的歌,更怕錯過了節目間穿插公布的有獎謎語。壹番冥思苦想絞盡腦汁之後,已是大年初壹的清晨,第壹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電視臺的佳音之余,又該琢磨著去哪兒逛廟會了。
九十年代的春節:想法多了,年味淡了
圍在家裏包餃子看晚會是老皇歷了,過節也要過出個性過出新意來。這讓北京人過春節也開始犯難:出遊訂不上團,在超市購物交款排大隊,打保齡球球道爆滿,想租個車到郊區轉轉,車早就預訂壹空。春節的樂事多了
年飯:家宴挪到酒樓吃
辛辛苦苦壹年了,過春節該享享口福了,家家戶戶為年夜飯張羅,這是每年過節的傳統想法。春節期間最常見的大紅紙春節休息見不到了。家宴設在餐館酒樓成了時尚。與其在家壹通忙活還不如在餐館裏踏踏實實吃壹頓呢.
年貨:雞鴨魚肉成配角
90年代,正月臨近的日子裏,很難見到被大包小包的吃物壓得難於行走的人了,平日裏也是吃海參魷魚。現在必備年貨是金童玉女財神爺和大大的福字。禁放地區的人們還不忘記買壹樣小東西:歡樂球。上億只歡樂球在那個春節爆響,既安全又聲色兼備。吉祥物也是置辦的年貨,1996年小老鼠,1998年虎行天下
年俗:身體健康排第壹
春節裏,各個體育場館打開大門,從保齡球、輪滑、羽毛球到室內攀巖,64項體育活動把大約10萬以上人次的北京人從麻將桌和酒桌旁拉走。1997年的春節,北京有5萬人奔向了體育場館。 年樂:旅遊過年成時尚
春節,從旅遊淡季變為黃金季節。1992年的年三十,五個結伴前往哈爾濱看冰燈的年輕人是新聞人物,過個團圓年的觀念正在悄悄改變。如今,春節機票優惠50%的做法已十分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