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NEX7想拍星空,該用什麽鏡頭?
之前鎖定的是壹支24mmf1.8,經過實際用下來素質能達到我們的要求!從整體來看色彩還原比較飽和,晴天拍攝靈芝縣城遠處的雪山清晰度極高,藍天沒有出現噪點,雪山邊緣也沒發現紫邊現象,暗部細節表現的已經出乎我們的預料了!還原極好。很好的表現了蔡司高反差,細節突出,邊緣銳度這些特點,畫面看起來非常紮實!
但我們同時也用NEX5做了對比,在相同設置下飽和度沒有7高,畫質明顯是7要好,當然像素放在那裏,這種對比嚴格說意義不大,但要指出NEX7的感光度我們感覺有水分,特別是在和同門的5相比較後。
最犯難的還是鏡頭問題!
既然有了24mm,自然就會用之前買在NEX5上的18-55mm和16mm去對比!結果很失望,18-55很肉,成像完全和24mm不在壹個檔次,且畫質松散。16mm也好不到哪裏,作為索尼E口的廣角鏡頭16mm讓我失望之極!我多拍紀實題材為主,廣角端看得很重!如果最重要的16mm的素質很壹般的前提下只有另辟蹊徑。
當初我做了壹件很天真的事情,主觀的認為同為APS-C畫幅,我就想用尼康APS-C畫幅的鏡頭接上轉接環就很容易得到超廣角了,其實不是,同樣會產生倍率系數!上網查資料也是說有1.5的系數,但都解釋的不清不楚。原本看好的尼康17-55f2.8也只能作罷。總不會被逼到上壹支14mmf2.8的定焦吧?衍射問題
NEX7像素已經上到兩千萬以上這個級別,而且是APS-C畫幅,不得不考慮鏡頭小光圈衍射的問題!所以低級別的鏡頭還真不敢考慮。回到原點
索尼公司不會不知道NEX系列鏡頭焦距不足的問題,如果不改變只能考慮18-200mm那壹支,但便攜性的問題又放在桌面上了。
在這我還是要說,NEX7的畫質出乎我的意料,細膩,過度很好,飽和度也比同門的系列要高,特別是用蔡司24mm這壹支,但也正是因為這支鏡頭過於突出,和其他的鏡頭風格不相類似顯得差距過於明顯。
很多人會說轉接鏡頭,用其他鏡頭來補充,這比較尷尬!主要是真正可供選擇的並不多!而且壹旦轉接就失去AF,用峰值對焦,拍人文題材隨時要考慮超焦距,這樣也失去買NEX7的意義了。而且動不動就是徠卡,蔡司,施耐德,而且從便攜性來說還只能集中在徠卡,福倫達上面,我也分析過不現實。
適馬,圖麗,騰龍
據說這幾家獨立鏡頭廠已經加入索尼的陣營,但到今天為止還沒有我想要的鏡頭出現。(但不代表以後)唯壹現實的是圖麗11-16mmf2.8!還是用轉接環,太無奈了!
適馬出了壹支30mm,騰龍是18-200但還是因為那支24mm太過突出,同時也和索尼自身鏡頭重復,意思不大。
要是這樣算下來,按照高標準配置下來價錢又是個問題!
折中後我能想到的是這樣壹個配置,廣角端圖麗11-16mmf2.8
標準廣角端蔡司24mmf2.8
長焦徠卡90mmf2.
理由是這樣的,廣角端圖麗的風格比較硬朗,
11mm這壹端乘以系數還能有16.5mm的廣角,而且光圈有2.8,即使用到超焦距也比較好控制,價格則大大低於德系鏡頭。畫質我個人用下來感覺圖麗鏡頭比較接近尼康,雖然牽強壹些。
原廠24mmf2.8就當做標準廣角來用吧,好歹是壹支36mm.畫質沒的說,還有些蔡司的味道,雖說不是正宗的德國蔡司,但已經不錯了。
不要奢望用NEX7還要向用單反壹樣,突出的就是便捷,畫質,那只有徠卡90mm了!壹個很小的相機包就可以把這幾樣全部收納,不會變成累贅,是壹個兩頭折中的方案。按照NEX7的體積來說,還是突出便攜,靈活,無機械控制光圈的電子式鏡頭可能無法使用,直接說吧就是佳能EF接環的鏡頭。雖然通過轉接可以實現很多牌子鏡頭用在NEX系列上,但我始終認為長焦還是讓單反去做吧,否則NEX的輕便的含義就沒有了。
另外壹種配置方案
用索尼的LA-A2,很不幸妳的銀子會多付出兩千多。而且索尼a系列真沒幾只廣角,那支變焦廣角據說停產了,市面很少。而且也不便宜。
我在網上看到很多人多選擇徠卡,蔡司,柯尼卡等等,但這些鏡頭還是系數的問題,這樣看中焦距比較多。
也有轉接徠卡R系列的,還是價格!徠卡就是富人的專利。走進普通攝影愛好者太難了!沒必要和自己的老婆因為鏡頭而發生不愉快。
我是那種因為拍攝才去琢磨鏡頭的那種人,出發點還是以自己拍攝風格來定調子,我不會因為某支鏡頭素質高就去鉆牛角尖,所以推薦這樣的配置,這也實屬無奈。原則是實用,這年頭誰的錢也不是地裏種出來的。
德系鏡頭素質是不差,但那是在膠片上的結論,數碼相機的出現對‘老’鏡頭提出了壹些要求,比較突出的主要是色散和自動對焦,而網上有很多各種鏡頭的片子出現,不乏高素質,但也有很多鏡頭比較冷僻,而且隨著NEX系列的推出活躍了和推動了這些鏡頭,自然又牽扯到價格這個敏感的話題和壹些人的利益,原則上我真不想去觸動這不討好的話題。
這個時代是壹個觀念大變革的時代,無論是攝影器材,拍攝風格都經歷著這種變革,而每壹種觀念都有數量眾多的特定人群,或許多年後我老了,同樣也要面臨壹個不屬於我的時代。就像柯達被拋棄,徠卡逐漸變為奢侈品壹樣,攝影器材說到底就是壹個工具,我所看到的只是影像本身,至於那些‘味道’我的錢才是最後的決定者。
偏頗不足之處還望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