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轉自轉是什麽意思
公轉的定義
壹個天體圍繞著另壹個天體轉動叫做公轉。
太陽系裏的行星繞著太陽轉動,或者各行星的衛星繞著行星而轉動,都叫做公轉。
地球的公轉
地球公轉壹周的周期稱為壹太陽年,約為365天4小時58分56秒 自轉
自轉 :
zì zhuàn
1.自行轉動。 2.天文學名詞。凡衛星、行星、恒星、星系繞著自己的軸心轉動,謂之自轉。地球自轉壹周的時間是23小時56分4秒;月亮自轉壹周的時間跟它繞地球公轉壹周的時間相同,都是27天7小時43分11.5秒。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成66.34度夾角。
地球同太陽系其他八大行星壹樣,在繞太陽公轉的同時。圍繞著壹根假想的自轉軸在不停地轉動,這就是地球的自轉。
幾百年前,人們就提出了很多證明地球自轉的方法,著名的“傅科擺”使我們真正看到了地球的自轉,但是,地球為什麽會繞軸自轉?為什麽會繞太陽公轉呢?這是壹個多年來壹直令科學家十分感興趣的問題,粗略看來,旋轉是宇宙間諸天體壹種基本的運動形式,但要真正回答這個問題,還必須首先搞清楚地球和太陽系是怎麽形成的。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產生與太陽系的形成密切相關。
現代天文學理論認為,太陽系是由所謂的原始星雲形成的,原始星雲是壹大片十分稀薄的氣體雲,50億年前受某種擾動影響,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收縮。經過漫長時期的演化,中心部分物質的密度越來越大,溫度也越來越高,終於達到可以引發熱核反應的程度,而演變成了太陽。在太陽周圍的殘余氣體則逐漸形成壹個旋轉的盤狀氣體層,經過收縮、碰撞、捕獲、積聚等過程,在氣體層中逐步聚集成固體顆粒、微行星、原始行星,最後形成壹個個獨立的大行星和小行星等太陽系天體。
我們知道,要測量壹個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快慢,可以用速度來表示,那麽物體的旋轉狀況又用什麽來衡量呢?壹種辦法就是用“角動量”。對於壹個繞定點轉動的物體而言,它的角動量等於質量乘以速度,再乘以該物體與定點的距離。物理學上有壹條很重要的角動量守恒定律,它是說,壹個轉動物體。如果不受外力矩作用,它的角動量就不會因物體形狀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壹個芭蕾舞演員,當他在旋轉過程中突然把手臂收起來的時候(質心與定點的距離變小),他的旋轉速度就會加快,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角動量不變。這壹定律在地球自轉速度的產生中起著重要作用。
形成太陽系的原始星雲原來就帶有角動量,在形成太陽和行星系統之後,它的角動量不會損失,但必然發生重新分布,各個星體在漫長的積聚物質的過程中分別從原始星雲中得到了壹定的角動量。由於角動量守恒,各行星在收縮過程中轉速也將越來越快。地球也不例外,它所獲得的角動量主要分配在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地月系統的相互繞轉和地球的自轉中,這就是地球自轉的由來,但要真正分析地球和其他各大行星的公轉運動和自轉運動還需要科學家們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這就是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運動——尤其指旋轉,自始至終伴隨著地球的形成過程而不是地球形成之後再在某種原因下開始自轉或公轉的。
太陽系的幾乎所有天體包括小行星都自轉,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則的規律自轉,所有或者說絕大多數天體的公轉也都是右手定則。為什麽呢?太陽系的前身是壹團密雲,受某種力量驅使,使它彼此相吸,這個吸積過程,使密度稀的逐漸變大,這就加速吸積過程。原始太陽星雲中的質點最初處在混沌狀,橫沖直闖,逐漸把無序狀態變成有序狀態,壹方面,向心吸積聚變為太陽,另外,就使得這團氣體逐漸向扁平狀發展,發展的過程中,勢能變成動能,最終整個轉起來了。開始轉時,有這麽轉的,有那麽轉的,在某壹個方向占上風之後,都變成了壹個方向,這個方向就是現在發現的右手定則,也許有其他太陽系是左手定則,但在我們這個太陽系是右手定則。地球自轉的能量來源就是由物質勢能最後變成動能所致,最終是地球壹方面公轉,壹方面自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