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馬裏是壹個國家嗎

馬裏是壹個國家嗎

馬裏***和國(République du Mali)是西非的壹個內陸國家,向北與阿爾及利亞、向東與尼日爾、向南與布基納法索和科特迪瓦、向西南與幾內亞、向西與毛裏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接壤,是西非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它的北部邊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數人集中在南部,尼日爾河和塞內加爾河源於這裏。馬裏過去也被稱為法屬蘇丹,它的名字來源於馬裏帝國。馬裏國家面積的2%是農用地,同時80%的勞動力在農業工作。

總人口:14,517,176(世界第73名),人口密度:12/ km(世界第207名)全國有23個民族,主要有班巴拉(占全國人口的34%)、頗爾(11%)、塞努福(9%)和薩拉考列族(8%)等。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官方語言為法語,通用班巴拉語(1972年形成文字)。80%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18%信奉傳統拜物教,1.2%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首都巴馬科(Bamako),人口91.1萬(2001年);4月氣溫最高,平均為34~39°C,1月氣溫最低,平均為16~33°C。

國家元首:總統阿馬杜·圖馬尼·杜爾(Amadou Toumani Touré)。2002年5月28日當選,6月8日宣誓就職。2012年3月21日,壹批士兵發動政變,推翻杜爾政府,宣布中止憲法、解散國家機構。國際社會壓力下,政變軍人4月6日與西***體簽署協議,同意交權,由國民議會議長出任臨時總統。4月8日杜爾辭職。

重要節日:獨立日:9月22日(1968年)。

語言:官方為法語,80%居民通用班巴拉語,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語言。

馬裏是壹個非常落後的國度,經濟貧困,生活質量低下,54%的馬裏人是文盲,約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有幹凈的水源,平均期望壽命只有45歲。

現已探明的主要礦藏資源及其儲量:黃金900噸,鐵13.6億噸,鋁礬土12億噸,矽藻土6500萬噸,巖鹽5300萬噸,磷酸鹽1180萬噸。森林面積110萬公頃,覆蓋率不到1%。水力資源豐富。目前有3個水電站,12個火力發電站,1個太陽能站。

另有馬裏王國:

13世紀上半葉~17世紀初,位於非洲西部的王國。馬裏壹詞原意為國王或主人居住地,後泛指國王所統治的地區。其全盛時期的版圖,南起熱帶雨林,北至撒哈拉大沙漠,西抵大西洋岸,東達豪薩人居住地區。首都為尼亞尼。

馬裏本是尼日爾河支流桑卡拉尼河地區的壹個小酋長國,由說曼丁戈語的凱塔氏族所組成,壹向臣屬於加納王國,以黃金貿易著稱,到11世紀中葉逐漸強大。據傳說:約1235年松迪亞塔在反抗蘇蘇人入侵過程中,團結曼丁戈人,打敗了蘇蘇國王蘇曼古魯的軍隊,繼加納王國之後成為西蘇丹大帝國。松迪亞塔的統治奠定了馬裏帝國的基礎,其子繼位後繼續征戰,擴大了王國的版圖。第九位國王曼薩·穆薩在位時其版圖空前遼闊,進入帝國的黃金時代。1360年後馬裏發生內亂,王位之爭層出不窮,國勢日趨衰落。14世紀後,馬裏帝國先後遭到莫西人和圖阿雷格人的襲擊和騷擾。15世紀上半葉壹些原來被馬裏兼並的地區紛紛獨立。15世紀中葉,馬裏屬國加奧發展成為強大的桑海帝國。16世紀上半葉,在桑海的襲擊下,馬裏的東部疆域不斷縮小。此時西方殖民主義者已逐漸由沿海順塞內加爾河、岡比亞河入侵。西方的貿易,特別是非洲奴隸貿易,引起了馬裏社會內部矛盾,最終使馬裏土崩瓦解。17世紀上半葉馬裏從西蘇丹政治生活中消失。

馬裏帝國的居民多數從事農業,種植玉米、高粱、水稻、棉花,並發展起漁業和養牛業。帝國盛產黃金,並控制著西蘇丹廣大的貿易網 , 特別是南方產金 地區通往北非的貿易,國王壟斷著重要物資如馬匹和金屬等的進口 ,並從中積累了巨額財富。國內外貿易已從以物易物,發展到以瑪瑙、貝為貨幣的階段。伊斯蘭教自11世紀傳入馬裏,曼薩·穆薩時期又有很大發展。尼日爾河上的廷巴克圖不僅是經濟中心,而且是伊斯蘭教文化中心,建有巨大的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