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虛擬貨幣的風險有哪些?

虛擬貨幣的風險有哪些?

壹、常見虛擬貨幣分析

(壹)比特幣方案

比特幣是由日本程序員中本聰(化名)在2009年設計和創造,是當前最成功也最具有爭議的網絡貨幣。比特幣方案基於p2p網絡構架產生,現已在全球範圍中運作,可用於各類虛擬和真實的商品服務交易。

1、貨幣供給模式。

壹個比特幣可以被看作為壹個數字簽名鏈,其發行實際上由所謂的“挖礦”活動決定。“挖礦”指使用計算能力驗證交易來找到有效的區塊(即解決復雜的數學問

題)的過程,也是比特幣方案中創造新貨幣的唯壹方式。驗證交易的系統通常是比特幣網絡中運算速度非常快的計算機,被稱作“礦工”。用戶基於自願原則利用系

統進行“挖礦”活動。最初,找到解決方案的“礦工”會得到50比特幣獎勵,但隨著“礦工”數量增加,為獲得新貨幣而進行的“挖礦”活動會越來越困難(需要

更多的電腦資源)。比特幣的發行速率事先預定,開始4年在全球以每10分鐘發行50個比特幣的速率進行,每4年遞減壹半,到2140年左右,比特幣將無限

接近2100萬枚的上限。自此,礦工只能通過交易費用來獲取收入。若比特幣發行速度滯後於用戶對其需求的增加,或將導致通縮。

2、比特幣的特性。

(1)去中心化。

在壹個去中心化的p2p網絡系統中,比特幣不僅沒有中央結算所,也沒有任何金融或非金融機構涉及其中。p2p的分布式特性與不存在中央管理機制的設計確保了沒有任何結構可以操縱比特幣的價值。

(2)總量有限。

按其設計,比特幣網絡通過發行量每4年減半的方式,緩慢而持續地增加貨幣供給,到最後將無限接近2100萬枚的上限。

(3)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

全球已出現了多個比特幣交易平臺,其中mt.gox作為當前最廣泛使用的平臺之壹,已實現了比特幣與美元的相互兌換。比特幣不與真實世界的任何貨幣掛鉤,其匯率完全由市場供需決定。

(4)可用於各類虛擬和真實的商品服務交易。

3、比特幣相關負面報道。

特幣從產生起就飽受爭議。由於其高度匿名性,公眾擔心其可能成為毒品交易和洗錢的工具。壹些有關黑客入侵電腦盜走私人比特幣的報道也時有見報。2011年

6月19日發生的網絡盜竊及黑客攻擊mt.gox的事件,導致成千用戶的信息、密碼泄露,當天的比特幣幣值也在短時間內從17.5美元跌至0.01美元。

此後,其他比特幣交易中心也發生了類似黑客攻擊行為。2013年5月,美國國土安全局贏得法院許可,凍結對mt.gox擁有的兩個銀行賬戶,這意味著美國

監管當局對這種網絡貨幣邁出實質性壹步。部分人認為比特幣方案是壹場龐氏騙局。用戶通過購買此幣進入其體系,但只能在有新用戶參與並且願意購買它時,前期

用戶方可收回資金。該系統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已被證實。另外,此幣的創立者刻意隱瞞真實姓名的行為也不利於進壹步增強該體系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二)林登幣方案

林登幣是3d網絡遊戲“第二人生”裏的虛擬遊戲幣,始發於2006年,可與美元進行相互兌換。該遊戲完全模擬了真實世界,用戶可以在遊戲中相互交流、從事日常任務和活動,諸如約會、交友、舉辦派對等,還可以進行諸如買車、買房的商業活動。

1、貨幣供應管理。

林登實驗室在供應林登幣的同時也有自己的貨幣政策。林登幣流通總量取決於三個要素:

(1)林登實驗室在lindex上向用戶賣出林登幣的凈銷量,這類似於央行在現實世界中進行的公開市場操作。

(2)林登實驗室通過向居民銷售、租賃島嶼和土地的林登幣收入。

(3)林登實驗室向高級會員發放的林登幣。

2、林登幣的特性。

(1)存在管理中心。

林登實驗室可被看做“第二人生”中的貨幣發行方,對林登幣進行監管和調控。

(2)在壹定程度上與美元掛鉤。

林登幣可轉換成真實的貨幣,且其匯率壹直保持相對穩定,約為260林登幣=1美元。隨著需求增加,林登實驗室試圖通過註入新的林登幣來控制匯率波動。因此,可以說林登幣在壹定程度上與美元掛鉤。

(3)原則上不可直接用於真實商品和服務交易。

在購買“第二人生”中虛擬商品和服務前,需要先通過林登實驗室的貨幣中介lindexcurrencyexchang或其他第三方貨幣兌換平臺購買林登幣。另外,真實世界的商品和服務買賣在原則上並不接受林登幣。

3、林登幣面臨的風險。

(1)貨幣供應情況對虛擬社區內部經濟及相關用戶產生影響。

觀點認為,林登實驗室通過發行新的林登幣提供資金、解決赤字過程中人為地膨脹了貨幣供應量,可促進“第二人生”經濟繁榮。但若林登實驗室被迫收緊貨幣供應

量,或導致經濟衰退,引發林登幣失去信任、突然貶值等,用戶將遭受損失。但這只會對虛擬社區內部及其用戶產生不利影響,並不會蔓延到實體經濟。

(2)從經濟和金融的角度來看,“第二人生”虛擬社區與真實世界可產生聯系。

然“第二人生”經濟只在網上存在,銷售虛擬商品和服務的公司卻可賺取實實在在的利潤;壹些公司也已經有了用其環境進行市場營銷和品牌建設。另外,存在部分

用戶承擔極高的風險,在其金融交易中獲得大量真實的財富或蒙受損失。在過去,壹些“第二人生”銀行提供非常高的存款利率,促使許多用戶用真實貨幣購買林登

幣,並將其存放在這些銀行中,風險極高。例如:ginkofinancial銀行的存款利率曾達到69.7%年率,該銀行於2007年8月破產,給部分用

戶造成約75萬美元損失。自其崩潰後,林登實驗室制定規則,要求在無政府登記聲明或金融機構許可證的情況下,禁止用戶在“第二人生”中提供利息或任何直接

的投資回報。

(3)法律依據和監管缺位風險。

作為“第二人生”唯壹的權威機構和管理者,林登實驗室可自主制定新規、實施新的稅收政策或消除特定的業務等,並對可能發生在“第二人生”中的任何運營問題完全免責。另外,由於缺乏適當監管及高度匿名性,易滋生詐騙、恐怖活動、洗錢等犯罪活動。

二、網絡虛擬貨幣的現實風險分析

(壹)價格穩定風險

理論上講,如果網絡貨幣的存在影響到了對央行負債的需求,進而幹擾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行為,就將對壹國的貨幣政策和價格穩定產生影響。但從實際看,網絡貨幣影響價格穩定的前提包括下面三個方面:

(1)從對貨幣數量的影響分析,雖然在信息匱乏的情況下難以分析網絡貨幣方案在多大程度上創造貨幣。

而,大多數網絡貨幣系統以預付費模式運作,即在換入真實貨幣時發行網絡貨幣,在換出真實貨幣時回籠貨幣,其帶來的影響有限。在著名的網絡貨幣方案中,貨幣

供應處於穩定狀態且供應量不大,但仍需警惕其是否能確保貨幣供應將在長期保持穩定水平,以及網絡貨幣與真實貨幣兌換率變化帶來的影響。

(2)從對貨幣流通速度、現金使用、貨幣統計的影響分析,目前網絡貨幣方案帶來的技術革新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尚不明確。

為壹個網絡行業,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活躍的網絡貨幣方案用戶數量。若網絡貨幣被廣泛接受,將會對央行真實貨幣產生替代效應,從而減少交易中的現金使用。

在此情況下,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將縮減,其影響短期利率的能力也將被削弱。央行將需要通過對網絡貨幣計提最低準備金等方式對抗風險。替代效應將加劇貨幣統

計難度,並將影響貨幣統計量與通脹間的關系,不利於實現中長期價格穩定。另外,網絡貨幣在央行以外發行且虛擬信用可擴張,將對央行利率決定在經濟中傳導產

生影響,削弱央行貨幣控制權。

(3)從網絡貨幣和實體經濟相互作用的情況分析,網絡貨幣可充當真實商品交易媒介,對真實gdp產生影響。

絡貨幣對真實貨幣供應的影響取決於兩個方面:壹是虛擬經濟對真實經濟的替代效應;二是網絡貨幣對真實貨幣的擠出效應,即:隨著網絡貨幣總量增加,公眾在現

實生活中持有現金量減少,導致現金/存款比下降,貨幣乘數上升。從現實看,網絡虛擬貨幣方案在現階段並不會對價格穩定帶來影響,貨幣流動速度在中短期內也

不會受到重大影響。然而,網絡貨幣和實體經濟間的相互作用值得關註。

(二)金融穩定風險

絡虛擬貨幣方案在銀行體系外運作,最主要的金融不穩定因素在於其與實體經濟的聯系,即兌換匯率及匯兌市場。很明顯,封閉的網絡貨幣方案和單向流動的網絡貨

幣方案不受影響,應重點關註雙向流動的網絡貨幣方案。雙向流動的網絡貨幣的價值取決於匯兌市場上貨幣供給及需求水平。網絡貨幣與真實貨幣的壹個很大區別在

於網絡貨幣方案並不以國家或貨幣區域為依托,虛擬經濟強度、貿易或產能對其匯率影響有限。虛擬貨幣價格及其波動取決於5大因素:

(1)貨幣供應情況及貨幣發行人采取的其他行動。例如:通過幹預市場實現固定或半固定的匯率。

(2)網絡貨幣方案顯現出網絡外部性,其貨幣價值依賴於參與的用戶和商戶數量。隨著消費者和商家數量增加,其貨幣價值將相應提升。另外,交易量小的網絡貨幣匯率波動更大。

(3)擁有清晰透明政策以及先進安全措施的虛擬社區更易提振信心,貨幣也更強勁。

(4)網絡貨幣發行人在履行承諾方面的信譽。虛擬社區並不存在任何“最後貸款人”,發行人獲得的信任對網絡貨幣匯率至關重要。

(5)

對網絡貨幣未來價值的投機活動及虛擬社區受網絡攻擊的情況。由於系統不成熟、交易低迷、投機活動及網絡攻擊等因素,雙向流動的網絡貨幣方案存在固有的不穩

定性。目前這些網絡貨幣成交量小且與實體經濟關聯度低,金融體系的穩定系不會受影響。然而,若今後網絡貨幣成為了傳統貨幣的替代品,將會給金融體系帶來不

穩定因素,甚至可能會扭曲商品和服務的相對價格。網絡貨幣系統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活躍用戶數量、願意接受虛擬貨幣進行真實交易的商戶數

量。另外,虛擬貨幣只有交換價值、沒有使用價值。通常網絡貨幣不以具有內在價值的資產為基礎,且沒有央行信用做支撐。目前,這些網絡貨幣系統並不允許借出

或貸入資金,所以尚不能對金融系統穩定構成威脅,但應密切關註其發展,若未來發生改變,無疑將對金融系統造成影響。

(三)支付系統穩定性風險

1、難以規避與支付系統相關的典型風險。

特定的虛擬社區,虛擬貨幣支付活動已演變為“真正的”支付系統,面臨著與支付系統相關的典型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運行風險及法律風險等。這些風險

的性質、規模及持續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系統的設計或流動性匱乏的程度,網絡虛擬貨幣方案很難規避或控制這些風險。從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的《重

要支付系統的核心原則》(cp)來看,網絡虛擬貨幣方案並不符合cp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同時也不屬於系統性重要支付系統。所以,並不會在全球金融系統引發

或傳遞沖擊。從目前情況下,網絡貨幣系統在這些虛擬社區外並不存在系統性風險。

2、缺乏相應監督和保護機制。

現實經濟中,央行充當著最後貸款人角色且不存在違約風險,可以在出現支付危機或無法預知的流動性短缺情況下采取行動,以避免連鎖反應。而網絡虛擬貨幣方案

中,以網絡貨幣為結算資產並不能做到這些。由於網絡貨幣簡單地依賴於發行人信譽,並不能保證被廣泛接受用作支付手段,網絡貨幣不能被視作安全的貨幣。另

外,商業銀行按要求接受審慎監管,降低了違約可能性,商業銀行賬戶中的錢安全度高於網絡貨幣。網絡貨幣的壹個根本性風險體現在:網絡貨幣方案結算機構並不

受任何監管,沒有任何機構對其行為負責,同時也不具備任何投資者/存款人保護機制,導致用戶自身承擔所有的風險。

(四)監管缺位風險

常來講,監管滯後於科技發展。網絡虛擬貨幣方案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建立,但直到2006年,美國的壹些政府機構才著手分析這些方案。由於監管缺

位,加之其交易有匿名、不可見、難追蹤等特點,網絡虛擬貨幣方案極易被恐怖活動、詐騙、洗錢等非法活動利用。當前,許多國家的政府部門都在考慮是否承認或

使這些虛擬方案合法化,並將其納入監管範疇,從而達到支持貨幣和支付形式創新、保護消費者權益及金融穩定,同時抑制利用虛擬貨幣方案從事犯罪活動的目的。

目前虛擬貨幣方案法律地位不確定性也可能對政府當局帶來挑戰。

(五)貨幣當局聲譽風險

幣當局(央行)的聲譽是決定其各項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有效性的關鍵因素。公眾對法定貨幣的信任程度與央行形象密切相關,央行十分關註其聲譽。歐央行將聲

譽風險定義為聲譽、信用或公***形象惡化的風險。由於網絡貨幣方案與貨幣和支付相關,大眾普遍認為屬於央行職責範疇,需警惕其可能給央行帶來的聲譽風險。雖

然在規模較小的情況下,網絡貨幣方案失敗帶來的影響有限,但其高度波動和不穩定性也加劇了失敗的可能性,並吸引媒體廣泛報道。若任由網絡貨幣持續發展而不

進行管制,中央銀行可能被認為失職而影響其聲譽。

(六)投資者損失風險

對於交換價值而言,公眾對網絡虛擬貨幣的投資價值認可度更高,也正是基於投資的交易才加速了虛擬貨幣市場形成。與其他投資市場壹樣,虛擬貨幣市場的參與者

也將面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以及政策風險帶來的潛在損失。以比特幣為例:2009到2010年初,比特幣毫無價值;2010年夏天比特幣交易開始進入黃金

時期,由於供給遠小於需求,網上交易價值開始上升,到11月初,比特幣在29美分處沈寂多日後竄升至36美分;2011年2月,比特幣繼續升值,其與美元

的兌換率達到了1:1;2013年,比特幣價格實現“大爆炸”式增長,並在2013年11月29日觸及1242美元,超過同期黃金1241.98美元/盎

司價格。劇烈的價格波動使市場參與者面臨著巨大的投機風險。不同於股票、債券等成熟資本市場,比特幣市場深度不足,且目前主要持有在大戶手中,分散化程度

低,比特幣價格很容易受到大戶買賣行為影響,也容易被投機者操控。同時,各國對比特幣態度不壹,德美等國持開放支持態度,泰國、巴西等國將比特幣相關活動

視為非法。各個國家對比特幣的態度及采取的應對措施都將對比特幣價格造成重大影響,尤其在短期內造成其價格急劇波動。

虛擬貨幣始終比不上真正的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