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李清照
這首《武陵春》是李清照中年孀居後所作,非壹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壹長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下面我為大家帶來關於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希望大家喜歡!
《武陵春?春晚》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譯文
風停了,塵土裏帶有花的香氣,花兒已雕落殆盡。日頭已經升的老高,我卻懶得來梳妝。景物依舊,人事已變,壹切事情都已經完結。想要傾訴自己的感慨,還未開口,眼淚先流下來。
聽說雙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雙溪蚱蜢般的小船,載不動我許多的憂愁。
詩人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壹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壹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註》。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紹興五年)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黃盛璋《李清照事跡考辨》:?詞意寫的是暮春三月景象,當做於紹興五年三月。?又《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年譜》:?紹興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圍亳州。壬午,偽齊犯安豐,韓世忠遊擊金人於大儀鎮,敗之。乙醜,金人困承州,又圍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馬圖》序雲:?今年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浙江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臨安泝江,涉嚴灘之險,抵金華,蔔居陳氏邸。?其時金兵進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壹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淒慘,內心極其悲痛。
賞析
歷來寫愁之作頗多:或直抒胸臆,?駕言出遊,以寫我憂?(《詩?邶風?泉水》);或巧用比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或融愁於景,?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晏殊《蝶戀花》);?這些都饒有趣味,各具特色。李清照的《武林春》,同樣寫愁,卻能自鑄新辭,以其委婉纖曲的藝術手法,巧妙地表達了深沈復雜的內心感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從而成為後人盛傳的抒愁佳篇。
此詞作於南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當時北國淪陷,丈夫亡故,詞人只身流寓浙江金華。這首詞表達的就是這種國破家亡的滿腔憂愁。詞雖僅在末尾出現壹個?愁?字,而?愁?實在是貫穿全篇的主題線索。整首詞寫得極其含蓄委婉,又起伏變化,於?短幅中藏無數曲折?(黃了翁《蓼園詞話》),充分體現了婉約詞派的特色,耐人品味。
首句?風住塵香花已盡?,意不過風吹落花而已,然仔細想來,?風住?,則在此之前曾是風狂雨驟之時,詞人定被風雨鎖在室內,其憂悶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時為下文?也擬泛輕舟?作伏筆)。?塵香?,則天已轉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對美好景物遭受摧殘的.惋惜之情。?花已盡?既補說?塵香?的原因,又將?愁?意推向更深壹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壹句三折,頓挫有致。?日晚倦梳頭?,日高方起,又無心情梳發。這看似違背常理的細節描寫,正好寫出了作者在國痛家恨的環境壓力下那種不待明言,難以排遣的淒慘內心。環顧四周,丈夫遺物猶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國故鄉;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來概括。這壹切真不知從何說起,正想要說,眼淚早已撲籟而下,?欲語淚先流?壹句,已抑不住悲情噴湧而來,可謂?腸壹日而九回?,淒婉動人。詞至此收縮上片,壹腔愁苦高潮暫告段落。
?聞說雙溪春尚好?,語氣陡然而轉,詞人剛剛還在流淚,現在卻?也擬泛輕舟?了,似乎是微露壹霎喜悅,心波疊起。然?聞說?,只從傍人處聽說而已,可見自己整日獨處,無以為歡;照應了上片?風住?日晚?兩句。?尚?、?也擬?,說明詞人萌動了遊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緒又轉:?只恐?雙溪舟小,載不動那麽多愁苦。那麽只有閉門負憂,獨自銷魂了。上文?欲語淚先流?壹句至此便點出緣由。總起來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說小小春遊,不足以慰藉詞人天大之愁。然作者卻善於通過?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詞,吞吐盤旋,翻騰挪轉,?壹轉壹深,壹深壹妙?(劉熙載《藝概》),把自己在特殊環境下頃刻間的微妙復雜的心理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情意婉絕,回腸蕩氣。
最後兩句是廣為傳誦的名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會,難以捉摸。如今作者卻意想天開地將它裝上小船,給人壹種具體可觸的立體感;而且還怕愁太重,小船載不動,則愁又顯得有重量了;再聯系前句的?輕?字,似乎還可看到這小船在重愁堆擠下被慢慢壓向水面之狀,從而獲得了壹種動態感。其化虛為實,語意新奇,想象驚人,實在是描摹愁思的絕妙好辭。李清照是極擅長寫愁的。除本詞將愁寫成有形體、重量、動態外,她還在其它詞裏將愁寫得有長度:?如今更添壹段新愁?(《鳳凰臺上憶吹簫》);有濃度:?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滿庭芳》)等等。這些都形象傳神,韻味幽深。
《武陵春》壹詞,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兵荒馬亂中人們***有的離恨別緒。李清照將時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進了自己有限的藝術境界裏,從而使本詞具有了典型性。因此這首詞不僅獲得了藝術審美價值,而且也贏得了社會審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