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壹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壹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仲夏端午是龍升天的節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壹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壹系列的端午習俗。

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鬥指正南,卦象為離,天幹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重午是天地純陽正氣極盛的吉日。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

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乃陰邪之所懼。夏季也是壹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藥壹年裏藥性最強的壹天,端午這天采的草藥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

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藥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主題,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藥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關於端午節的歷史起源,學術界主要有四種觀點:

1. 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神話誌怪小說)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

2.聞壹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吳、越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壹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

3.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月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

4.認為端午節源於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壹說》)。

節日飲食:

1. 粽籺: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壹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鹹兩種。

2. 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3. 五黃:江浙壹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壹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鹹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4. 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壹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5. 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壹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