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郭德綱版《窩頭會館》引起爭議,有人認為德雲社版本是相聲話劇,如何看?

郭德綱版《窩頭會館》引起爭議,有人認為德雲社版本是相聲話劇,如何看?

《窩頭會館》的風格有點兒像《茶館》,故事發生在解放前北京城壹處小院兒裏,故事的主角是幾位小院裏的北京人,圍繞的主題就是壹個字“錢”,該劇被譽為北京味兒十足的經典話劇。龍馬社版話劇《窩頭會館》的導演是張國立,更引人註意的是該劇的領銜主演:郭德綱、於謙、於明加和孔維。

此外,《窩頭會館》的主演陣容也比較吸睛,幾乎全是清壹色的德雲社人馬,包括但不限於侯震、欒雲平、曹鶴陽、張九齡、楊九郎、王九龍和楊鶴通。就在郭德綱和德雲社都有些風雨飄搖的時候,壹部《窩頭會館》不論是對郭德綱和德雲社還是其觀眾都不亞於壹針強心劑。

不過大部分觀眾還是很看好郭德綱和德雲社的,對《窩頭會館》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德雲社的演員除了相聲說得好以外,同樣也能夠演好話劇,演技真是沒得說。就在網友們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時,文化學者馬未都站出來力挺郭德綱了。馬未都表示,德雲社的演員為了演好話劇加班加點排練,實在令人感動。“話劇要求嚴謹,相聲主張松弛,習慣了松弛的人要嚴謹,難度可想而知。”

馬未都直言郭德綱不缺錢,之所以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冒著被鍵盤俠批評的風險,也要辛苦耕作大膽嘗試,就是因為兩個字——熱愛。而對於於謙來說,就是壹個字——玩。最後馬未都表示:“願郭德綱不負熱愛,祝於謙玩得開心”。

說人藝的演員都是科班畢業,都是大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真是欲加其罪,何患無辭啊。藝術這回事,有時候真的和學歷關系不大。這就是為什麽有那麽壹句話:“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德雲社確實有些人的學歷不高,但是並不代表人家不能演好話劇。據悉,此番郭德綱、於謙版本的《窩頭會館》是由德雲社和龍馬社聯合打造,張國立執導。

張國立自然不必多說,而龍馬社的發起人之壹,就是《窩頭會館》的作者劉恒。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之所以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只是用老眼光看待德雲社,看待郭德綱,壹位郭德綱就是個說相聲的。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不看演出,不拿作品細節說事,上來就給人家貼標簽,這樣的做法實在是有失公允。

另壹位領銜主演於謙雖然是正兒八經的相聲演員,但於老師人家在影視劇和話劇方面的表演經驗很豐富,還在北京電影學院進修過,更是拿過澳門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的主兒,妳當然也可以相信於謙。

但是,郭德綱近十年來的表演“郭氏風格”太重,導致他不管演什麽角色還是當主持人,都有壹種千篇壹律的感覺,他來領銜壹部自己並不擅長的話劇,自然會讓人給他打個問號,誰讓他是排在最前面的演員呢。

眾所周知,郭德綱在相聲上小有成就。如果他真是為了錢,隨便開幾個相聲專場就可以,根本不用那麽麻煩,去搞德雲社不熟悉的話劇。浪費那麽多時間和精力不說,最後還有可能費力不討好,這又是何必呢。所以說郭德綱研究話劇,真的是出於熱愛。

其實不只是話劇,在京劇、鼓曲等方面,郭德綱為了將它們發揚光大,都奉獻出了自己的力量。可以說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方面,郭德綱做得還不錯。至於話劇《窩頭會館》,再想看到原來人藝版的表演估計很難,而其他專業的話劇演員也很少表演,那麽別人就不能演出這個作品了?其實讓大家看不到優秀的作品才是最大的損失。

《窩頭會館》這部劇的編劇和導演在業界處於領先地位,這本身就是近年來最受歡迎的經典劇。《窩頭會館》,郭德綱和徒弟們勵精圖治,把創作填滿了,顯然是把作業做足了。這單從郭德綱戲劇的形式就可以看出壹二。 海報中,劇方根據郭德綱飾演的人物,對他的臉部和手部進行了復雜的翻模工作,戴上淩亂的假發和滿是補丁的粗布麻衣,讓他有壹個滄桑、土崩瓦解的貧苦農工形象。

郭先生將在《窩頭會館》出演成熟的北京。 海報壹改變過去詼諧的形象,為了生活而握緊拳頭,用復雜的眼神揭示貧困。而《窩頭會館》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是解放前北京市的壹個小院,主角是小院裏的北京人,中心主題是字“錢”,劇情和風格與古裝劇《茶館》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