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畫家村為什麽消失
八十年代末,先後畢業於北京壹些藝術院校的華慶、張大力、牟森、高波、張念、康木等人,主動放棄國家的分配,以“盲流”身份寄住在圓明園附近的婁鬥橋壹帶,成了京城較早的壹撥流浪藝術家。吳文光早年拍攝的電影《流浪北京》記錄了當時這些人的部分生活狀態。盡管這些人後來大多都踏出國門,去了海外,但他們那種自由擇業的勇氣,卻撼動了戶籍制度的基石,為後來更多的藝術家流浪北京、選擇自由職業牽線搭橋作了某種索引。尤其是他們均都寄住在圓明園附近,以此為創作與生活的根據地,因此也成為了“圓明園畫家村”的最早雛形。1990年,曾經參與報道京城流浪藝術家的《中國美術報》原工作人員田彬、丁方等人,因其報社解體,也都紛紛撤退出來,與同方力鈞、伊靈等藝術家壹起遷到了福緣門村畫畫,從而形成了壹個藝術家聚集的中心。這就是“圓明園畫家村”的歷史序幕。此後,隨著序幕的拉開,越來越多的流浪藝術家紛至沓來,也就吸引了許多媒體的關註,“圓明園畫家村”的稱呼便不脛而走,漸漸成為了壹個文化象征。
時至1995年,據說,藝術家人數已經達到了三四佰。雖沒有對“圓明園畫家村”的藝術家人數做過具體統計,但的確感受過那種摩肩接踵、熙來攘往的熱鬧情形。在我的印象中,那時的福緣門幾乎每家每戶都有藝術家居住,甚至還有許多房東幹脆搬到別處,而將自己的房子全部租給藝術家。現在回想起來,還真覺得那時的福緣門像個世外桃源,像個藝術家的天堂,文化人的聖地。
當年由畫家王秋人執筆的《圓明園藝術村自由藝術家宣言》,其中有這樣壹段豪言壯語:“黎明前的地平線上的曙光已慢慢升起,照耀在我們的精神之路上。壹種新的生存形式已在華夏大地上的古老而殘敗的園林上確立!
”將生存方式以文化的高度借助宣言的形式提倡出來,是“圓明園畫家村”的首開風氣。它反撥了當時某些學院派認為的“圓明園畫家村”只有生活沒有藝術的看法,恰恰是對“五四”以來啟蒙思想的真正繼承與深化。
圓明園畫家村誕生於1990年後,紅火於20世紀90年代初,消失於它的鼎盛中。
究竟為什麽?請看下面兩篇報道就知道了(將破折號前邊的文字輸入):
1、北京"畫家村"畫家遭遇集體討房——農民討房依據就是“城裏人不許買農民房”的政策。
2、宋莊村民“叛變”討房 北京畫家村“騷動”——北京二中院終審宣判李玉蘭違反城鎮居民不能購買農村宅基地的法律規定,90日內必須向賣給她房子的農民騰房。
1995年,圓明園畫家村被取締。
中國藝術界中曾經的“瓦崗寨”和“梁山”的“圓明園”,在與藝術外的警察交手後,必然潰不成軍。然而,令誰都意想不到的是,那些曾是自發聚義的青年們在樹倒猢猻散的壹籌莫展後,又自發地從四面八方開始了整體大遷徙,匯合點就是宋莊。
建議妳看看這篇文章。
/2008-01-02/00M6/50655792.html